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家土家族鄉

鎖定
鄧家土家族鄉於2001年12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地處巫山縣東南,與湖北省巴東縣、建始縣接壤,離巫山縣城127公里,幅員面積58平方公里,轄鄧家、楠木、池塘、伍緒、神樹五個村,20個社,4216人,其中土家族1716人佔全鄉總人口41%,鄧家地理條件惡劣,平均海拔1550米,立體氣候明顯,全年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一個典型的高山邊遠貧困鄉。
中文名
鄧家土家族鄉
地理位置
巫山縣東南
面    積
58 km²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4216人

鄧家土家族鄉簡介

鄧家土家族鄉基本概況

鄧家土家族鄉位於巫山東南部,與湖北省建始縣小埡鄉、柳林鄉接壤,距縣城117千米。轄楠木、池塘、伍緒、神樹、鄧家5個行政村。巫(山)建(始)公路過境。

鄧家土家族鄉基本簡介

[代碼]500237231:~202楠木村 ~203池塘村 ~204伍緒村 ~207神樹村 ~208鄧家村
鄧家土家族鄉,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52元,糧食總產量564.4萬斤,對外輸出勞務629人,實現勞務收入314.5萬元,完成國地兩税296萬元,實現一般預算收入123萬元。

鄧家土家族鄉沿革

鄧家土家族鄉演變歷史

民國屬培石鄉,1953年置鄧家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池塘、鄧家、楠木、斑竹、伍緒、小巖、神樹7個行政村。

鄧家土家族鄉撤銷設立

2002年12月31日,重慶市政府批准(渝府[2002]230號)同意撤銷鄧家鄉,設立鄧家土家族鄉。

鄧家土家族鄉經濟

鄧家土家族鄉基本概述

鄧家煤礦、鐵礦、林業資源異常豐富,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和少數民族政策優勢,緊抓發展第一要務,制定了未來五年發展的基本思路。

鄧家土家族鄉基本思路

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抓住特困鄉和少數民族政策機遇,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前提,以產業興鄉為重點,以資源勘探和開發為支撐,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具體為:突出三大重點,即以安全穩定為重,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以集鎮建設為重;夯實三大基礎,即水、電、路基礎建設;抓住三大骨幹,即礦產、畜牧、勞務;挖掘三大潛力,即林業、特色產業、民族文化。努力把鄧家建成全縣生態農業和旅遊勝地、礦業基地、民族文化強鄉、經濟強鄉,使之成為渝鄂邊陲一顆耀眼的明珠。 [1] 

鄧家土家族鄉文化

鄧家土家族鄉簡介

巫山踩堂戲
龍骨坡抬工號子一樣,巫山踩堂戲亦藴含了巫山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具有重要文化藝術價值的寶貴資源。它雖然只是一個地方小戲,但其聲腔板口自成體系,劇情嘻笑逗趣,很有特色。

鄧家土家族鄉來歷

1、由皮影戲和“三步戲”演化而來
踩堂戲是流傳在巫山鄧家土家族鄉、三溪鄉等地的一種古老地方戲曲,據
巫山踩堂戲 巫山踩堂戲
傳是由皮影戲和“三步戲”演化而成,已有數百年曆史。由於每場戲所需演員不多,飾景、道具比較簡單;分生、旦、醜等行當,服裝根據角色而定,同川劇服裝基本相同;伴奏樂器主要有絃樂、打擊樂和吹奏樂。劇目演出時間多在十多分鐘,一般不會超過半個小時,但也有可演較長時間的大戲和連台戲。

鄧家土家族鄉劇目

2、傳統劇目大多有劇無本
踩堂戲的傳統劇目有近百個,新編劇目十多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劇目是《南山耕田》、《梅龍鎮》、《陳姑趕潘》、《平貴回窯》、《斷機教子》、《五台會兄》、天仙配、《佔花魁》、《卦畫》、《點丹》、《韓湖子化齋》、《王麻子打樁》、《丁癩子討親》、《借妻回門》、《柳陰記》、《正德王訪賢》等。
踩堂戲傳統劇目留下的劇本不多,因民間流傳多是有劇無本,所謂的劇本實際上都是口傳心授的“腹本”。其劇目普遍具有俚俗的民間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山野風味,大多由世代耕耘,土生土長的“下里巴人”自編自創,也有根據傳説幫事改編的。

鄧家土家族鄉創作演出

3、劇本創作貫穿編演全過程
踩堂戲劇本的創作活動往往貫穿於演出的全過程。即在故事情節大致差不多的前提下,藝人上台有臨時開韻事、搭韻事的“自由”,有時甚至可直接與觀眾對話。
踩堂戲的道白和唱詞通俗自然、生動活潑、貼近生活,具有突出的地方性口語化特色。過去踩堂戲的編演者多是亦農亦藝,善於編演自身熟悉的山鄉風情、民間軼聞、傳説趣談、田園笑話等,這種大眾題材深受歡迎。無論傳存的還是新編的劇目,許多都是嘻鬧性質的生活小品,其誇張幽黙適當,矛盾衝突得體。
踩堂戲雖以喜劇性表演為主,但表演悲劇性情節也有板有眼,入木三分。如《柳陰記》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是婦孺皆知的愛情悲劇故事,踩堂戲表演能使人潸然淚下。

鄧家土家族鄉特色

4、丑角舞步動感十足
踩堂戲既遵照一般戲曲要求的“手眼身法步”五功的表演規範,但卻有其獨特的個性:好動。尤其是丑角舞步的表演,由於熱烈放縱、搖晃顛簸,顯得動感十足。丑角表演擔負着有機地結合全劇生動體現“嘻戲笑鬧”的重要功能,故有“光醜不踩堂”之説。人們透過丑角臉譜,能看到戲謔、詼諧性人物的內心美。

鄧家土家族鄉藝術性

5、不光好看而且好聽
踩堂戲有別於其他地方小戲,它在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廣泛地吸收了姊妹藝術的精華,形成了自己的聲腔板口風格,廣大羣眾十分喜歡。它不但好看,而且好聽。
其鬧台鑼鼓音樂熱烈奔放,小鑼的板敲擊,梆子的密集配合,增加了音樂的律動性。生、旦、淨、醜等每一行當的唱腔都有固定曲牌,如旦角唱腔、倒板,音樂樸實、簡單通俗,唱腔音樂,採用羽調式主和絃音加下屬音組成,三度五度進行較多,每句的尾音帶有下滑,而間奏採用商調式,形成唱腔與間奏在調式上的對比,增加不穩定感,直到最後一句唱腔落在商調式的主音上結束;而主角的音樂則採用一句一對比的手法,商調式和微調式交替出現,間奏和唱腔調式統一,增強其調式的穩定。丑角的唱腔風趣幽默,七度的大跳與裝飾間形成它獨特的風格。踩堂戲的音樂曲牌雖保存不多,但各有特色。
踩堂戲直接表達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情感,加之台詞口語化,表演風趣幽默,音樂簡樸,易於流傳。由於鄧家土家族鄉的特殊地理位置,踩堂戲流傳滲透到其鄰近的湖北建始、巴東以及清江流域恩施等地區,影響深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