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鄂豫城市羣

鎖定
豫城市羣包含城市:信陽駐馬店南陽隨州襄陽等城市。預計到2030年,豫皖城市羣將建設成熟。
中文名
鄂豫城市羣
屬    性
潛在城市羣

鄂豫城市羣概念提出

襄陽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襄陽市-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城市羣能使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優化配置,讓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及結構不同的城市承擔不同功能,實現城市間的分工合作,使城市羣獲得比單個城市更大的分工收益和規模效益,因而城市羣越來越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1] 

鄂豫城市羣全國城市羣

據報道,全國32個城市羣建設路線圖已浮現,城市羣建設可從三個層次推進:
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個城市羣,包括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遼寧半島、長江中游、中原城市羣、成渝、關中、海峽西岸、海峽東岸。
二是正在建設的14個城市羣,包括武漢城市羣、長株潭城市羣、江淮城市羣、呼包鄂城市羣、蘭州城市羣、烏昌城市羣、黔中城市羣、銀川城市羣、拉薩城市羣、太原城市羣、石家莊城市羣、滇中城市羣、環鄱陽湖城市羣、南寧城市羣。
三是7個潛在城市羣,包括豫皖城市羣、冀魯豫城市羣、鄂豫城市羣、徐州城市羣、浙東城市羣、汕頭城市羣、瓊海城市羣。其中,豫皖城市羣、冀魯豫城市羣、鄂豫城市羣均屬於區域級城市羣,鄂豫城市羣包含城市:信陽、南陽、襄陽、隨州、駐馬店。豫皖城市羣包含城市:阜陽、亳州、商丘、周口;冀魯豫城市羣包含城市:安陽、鶴壁、濮陽、聊城、菏澤、邯鄲;
多層次城市羣概念的提出,將給河南湖北城鎮化建設帶來新的思路。豫皖城市羣將會成為7個潛在城市羣之一,形成更為緊密的戰略合作關係,從城市羣的層面實現“跨界”融合。到2030年,32個城市羣將建設成熟,城市羣人口達8億左右,城市帶人口達12億左右。 [1] 

鄂豫城市羣包含城市

鄂豫城市羣包含城市:信陽駐馬店、南陽、隨州襄陽等城市。
襄陽:湖北省省轄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毗鄰地區30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唯一大城市, 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之稱。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800多年曆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地理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東經110°45′-113°43′,北緯31°14′-32°37′,長江支流漢江中游。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重鎮。1949年以後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分設襄城、樊城兩區。2010年12月9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1]境轄3個城區(襄州、襄城、樊城)、3個縣級市(棗陽、宜城、老河口)、3個縣(南漳保康谷城)和3個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魚梁洲旅遊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2]2013年襄陽入圍首批國家智慧城市
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位於河南省最南部,東連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豫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交通中心,鄂豫皖區域性中心城市。
駐馬店:位於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南臨信陽,地處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區。古為交通要衝,因歷史上南來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駐驛歇馬而得名。
南陽:簡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
2013年南陽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150平方公里。南陽為豫陝鄂三省交界處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原經濟區重要的核心城市、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河南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原經濟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豫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科研、教育、交通中心。
2014年河南省社科院公佈《中原經濟區省轄市綜合競爭力評價報告》南陽再次位居中原經濟區30省轄市第四,在河南位居第三,僅次於鄭州洛陽 [2] 
隨州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北部。隨州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下轄一市一區一縣:廣水市、曾都區、隨縣。隨州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跨北緯31度19分至32度26分,東經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襄十隨汽車工業走廊重要城市,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