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郾國

鎖定
【郾國】——又稱【郾子國】、南燕國,是夏代皋陶之後的一個封國,位於今河南漯河郾城縣。秦漢時期,秦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今郾城縣境內置召陵縣、郾縣。西漢(前206---公元24年)時期,漢沿秦制。郾、召陵仍為縣。郾屬潁川郡;召陵改屬汝南郡
中文名
郾國
別    名
郾子國
地理位置
河南漯河郾城縣

郾國釋義

【郾國】——又稱【郾子國】,是夏代皋陶之後的一個封國,位於今河南漯河郾城縣郾城縣這塊地方早在夏初(約公元21世紀)就建立過方國。當年因皋陶氏治苗有功,夏禹將讓位與陶.而皋陶卒,禹子啓繼位,建立夏朝,封皋陶之後於郾.相傳即古郾子國。明嘉靖《郾城縣誌》稱:“縣東有遺址。”

郾國故地歷史

約公元前14世紀,商的第十八王南庚自庇(今河南安陽境內)遷奄(即郾)。第十九王陽甲居奄,因屢遭水害,國衰。第二十王盤庚自奄遷殷(即安陽殷墟)。成王時周公東伐淮夷,滅奄。奄在淮夷東部,是淮夷中的大國,周公採納公甲的建議,先征服淮夷中的小國,後滅奄。後又在其境內分封姬姓,建立胡國周平王八年(前763年),鄭武公先將女兒嫁胡君為妻,又殺了提議攻打胡國的大臣關其思,後乘其不備,突然調兵佔領胡國,姬姓胡國滅。周桓王十年(前710年)七月,楚不斷擴大領土,蔡鄭受到威脅。兩國於鄧(今縣城東南一帶)會盟,以共同對付楚國。周莊王八年到周釐王五年(前689--前677年)楚文王開拓疆域到達汝水。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宋、陳、衞、鄭、許、曹八國之師伐楚,楚使大夫屈完來軍前講和。齊桓公許和退兵,與楚盟於召陵。這是中原諸侯第一次聯合抗楚,使楚國北進暫時受阻。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周貞定王二十一年(前447年)楚國滅蔡。鄧襄一帶由此改為楚。周顯王三十七年(前332年)郾、召陵均為魏邑。約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楚昭陽伐魏取得郾邑。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秦取楚召陵。秦漢時期,秦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今郾城縣境內置召陵縣、郾縣。召陵縣屬陳郡,郾縣屬穎川郡。西漢(前206---公元24年)時期,漢沿秦制。郾、召陵仍為縣。郾屬潁川郡;召陵改屬汝南郡。

郾國歷史沿革

西周、春秋時為燕。為了區分定都在薊的燕國,常稱為南燕,而北京的燕為北燕。《史記》列出的諸侯國無南燕國,可見歷史上的南燕國實為春秋小國。秦統一全國後,改南燕國為燕縣,後隋文帝又將其改為胙城縣(現胙城鄉)。唐武德二年,設胙州,又改原胙城縣為南燕縣;唐武德四年,撤銷南燕併入胙城,行政概念上的南燕國自此消失。 [1] 
魯隱公五年(前718年)四月,鄭國入侵衞國,衞國以燕國軍隊討伐鄭國 [1] 
魯桓公十二年(前700年)七月丁亥日,與魯桓公、宋莊公會盟於谷丘 [1] 
魯桓公十三年(699年)二月己巳日,魯國和紀國、鄭國會盟,並與齊、宋、衞、燕四國大戰,敗齊、宋、衞、燕四國軍隊。 [1] 
魯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周公黑肩想殺了周莊王,立王子克(周桓王子,周莊王弟)為天子。辛伯把此事告訴了周莊王,並與周莊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奔到燕國。 [1] 
魯莊公十九年(前675年),燕國與衞國、周惠王的叔叔王子穨(王子頹)一起討伐周惠王,周惠王逃到温,王子穨即位為周王。 [1] 
魯莊公二十年(前674年)春,周惠王向鄭國告急,鄭厲公率軍攻打王子頹不勝,擒獲了燕國國君燕伯仲文。 [1] 

郾國史籍記載

這個姞姓燕國,在古籍上已發現有如下幾款記載:
《左傳·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記載:“衞人以燕師伐鄭。”説的就是衞國人用姞姓燕國的軍隊去攻打鄭國
桓公十二年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及齊侯、宋公、衞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衞師、燕師敗績,十八年王子克奔燕。 [2] 
莊公十九年衞師、燕師伐周,二十年鄭伯執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 [3] 
《左傳·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記載:鄭文公娶了姞姓燕國的女子“燕姞”,夢見燕國開國國君姞伯鯈以天使身份贈給蘭花,“燕姞”就生了個兒子,取名為“子蘭”,成為後來的鄭國國君鄭穆公。“夢蘭之喜”,就成了喜得貴子的吉祥話,一直流傳到現代。 [4] 
《左傳·宣公三年》還記載: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啓之,必將為君,其後必蕃。”這段話的意思是:我聽説姬、姞兩姓聯婚結為配偶,他們的子孫一定繁衍昌盛。姓姞的人,是吉祥的人。姬姓始祖后稷的正妻,就是姞姓的女子。如今鄭子蘭是姞姓的外甥,或許是上天要是他光大,他一定會成為鄭國的國君,他的後代必然也會繁衍昌盛的。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