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武公

鎖定
鄭武公(? [1]  ―公元前744年),姬姓,鄭氏,名掘突,周厲王姬胡之孫,鄭桓公姬友之子,周宣王姬靜之侄。春秋時期鄭國第二任國君,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在位 [1] 
姬宮湦被殺後,與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後以離間計滅亡鄶國,趁周天子巡視虢國防務時滅亡虢國,嫁女並殺死主張進攻胡國的大臣關其思,襲滅麻痹的胡國,使鄭國逐漸強盛,為鄭莊公小霸奠定基礎。
別    名
鄭武公
所處時代
春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744年
主要成就
使鄭國立足中原
本    名
姬掘突
身    份
鄭國第二位第二任國君
前    任
鄭桓公
繼    任
鄭莊公
在位時間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44年 [1] 
諡    號

鄭武公人物生平

鄭武公繼承君位

鄭武公(中間) 鄭武公(中間) [2]
鄭武公,姬姓,名掘突,是鄭桓公之子,周幽王的堂弟。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並同時將鄭桓公殺害。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掘突繼位,是為鄭武公。 [3] 

鄭武公開疆擴土

鄭氏三公畫像(左邊為鄭武公) 鄭氏三公畫像(左邊為鄭武公)
鄭武公元年(公元前770年),鄭武公護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東遷洛邑 [4]  (今河南洛陽),是為東周之始。周平王因鄭武公護送東遷有功,於是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的職務,擔任周王室的卿士 [5]  鄭武公繼續堅持父親制定的東擴戰略計劃,一方面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一方面進一步實施攻滅東虢國鄶國,吞併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 [6]  的具體行動。
鄭武公二年(公元前769年),鄭武公佔領鄶國都城制邑(巖邑,今河南新密曲梁鄉大樊莊),滅亡鄶國。
鄭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鄭武公佔領東虢國都城(今河南滎陽廣武平城),滅亡東虢國。 [7]  然後橫掃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 [6]  [8]  鄭國鳩佔鵲巢,把國都遷到鄶國故都,使原來的寄帑之地變成自家地盤,並把舊部從陝西遷到河南,以“鄭”為號新建城邑。

鄭武公解放商人

鄭武公為強國提出解放“商人”的口號。“商人”多是有技術、會經商的能人,周滅商後將其定為世襲奴隸。鄭武公東遷後,看到他們是建設國家不可忽視的力量,就依靠這批力量,開發灘塗荒地,擴建包括虎牢城在內的城池。鄭武公還把桓公寄孥的京城建成宏偉都城。京城雖然後來沒有成為鄭國最高統治者的統治中心,但京城如此的規模,早已超過“百雉 ”,並且還有鄭桓公的宗廟所在。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建設如此宏大的工程,顯示鄭武公之略的宏偉氣魄。

鄭武公蓋世功德

就在鄭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時,周平王對鄭武公如此開疆闢土、極力擴張產生猜疑,並欲收回虎牢以東的賜地。於是,鄭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遷都於鄶(今河南新密),建起新都。至此,鄭武公繼承父志取虢、鄶十邑之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圖大略基本實現。
鄭武公與家人 鄭武公與家人
鄭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年),鄭武公娶申國國君之女武姜為夫人。武姜分別於鄭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鄭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為鄭武公生下兒子寤生和共叔段 [9]  由於寤生是難產而生,共叔段是順產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歡寤生,而喜歡共叔段 [10]  ,由此埋下鄭國內亂的禍因。
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為太子,於是屢次向鄭武公請求,但鄭武公不肯答應。 [11]  同年,鄭武公去世,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 [12] 
鄭武公死後,安葬在今河南滎陽北部敖山的飛鳳頂。飛鳳頂,因武公陵墓於此,又稱為武公嶺,敖山也隨之稱為廣武山。 [13] 

鄭武公為政舉措

鄭武公政治

鄭武公在位時期,高舉“尊王”與“愛民”兩面大旗,着力發展經濟,並先後滅亡鄶、東虢以及其他八個附庸國,勢力發展到今河南洛陽附近。後來,為了東周王室的利益,鄭武公讓出制邑(即虎牢關)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着力向今河南滎陽的東南地區發展,並將鄭國都城由京城“遷到溱洧(今河南新鄭一帶)”。 [13] 

鄭武公軍事

  • 武公伐胡
鄭武公八年(前763年),鄭武公想攻打胡國,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國君主來使他快樂。然後問羣臣説:“我想用兵,哪個國家可以討伐?”大夫關其思回答説:“胡國可以討伐。”鄭武公大怒把關其思殺死 [14]  ,並且説:“胡國,是我們兄弟之國,你説討伐它,是何道理?”胡國君主聽説此事後,認為鄭國和自己友好,於是不再防備鄭國。鄭武公就趁機偷襲並攻佔胡國。 [15] 

鄭武公後世評價

叔詹:“晉、鄭兄弟也,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曰:‘世相起也。’若親有天,獲三祚者,可謂大天,若用前訓,文侯之功,武公之業,可謂前訓。” [16] 
劉備:“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鄭夾輔之福。” [17] 
鄭氏三公碑》碑文:武公,保平王東遷,興滅國,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開疆,奠鄭國四百年基業,雄才大略,謙儉恤民,國人感頌,獻以《緇衣》之章。智哉!”

鄭武公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18] 

鄭武公家庭成員

父親:鄭桓公
妻子:武姜
女兒:名不詳,嫁胡國國君。

鄭武公後世紀念

鄭國從鄭武公開始,不僅把最初的國都定在京城,而且奠定鄭國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因此,特別受到後人的尊重,遂用帶“武”的地名來紀念鄭武公,如廣武原武陽武武德修武等,這些帶“武”字的古縣名當時都在黃河南岸的廣武山周圍,都是為紀念鄭武公的蓋世功德而得名。2004年,河南省滎陽市人民政府在市區入市口建造鄭氏三公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像,這尊高28.1米的紫銅雕像,成為滎陽市的標誌之一。

鄭武公影視形象

吳桂苓飾演鄭武公 吳桂苓飾演鄭武公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吳桂苓飾演鄭武公。
參考資料
  • 1.    晉國六百年研究(三)晉國之風(圖)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8-06-12]
  • 2.    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系列之《烽火戲諸侯》
  • 3.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
  • 4.    《竹書紀年·卷五》:元年辛未,王東徙洛邑,錫文侯命。晉侯會衞侯、鄭伯、秦伯,以師從王入於成周。
  • 5.    《春秋左傳·隱公三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
  • 6.    《史記集解》虞翻曰:“十邑謂虢、鄶、鄢、蔽、補、丹、依、弢、歷、莘也。”
  • 7.    《竹書紀年·卷五》:四年,燕頃侯薨。鄭人滅虢。
  • 8.    《史記集解》韋昭曰:“後武公竟取十邑地而居之,今河南新鄭也。”
  • 9.    《史記集解》:徐廣曰:“年表雲十四年生寤生,十七年生太叔段。”
  • 10.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
  • 11.    《春秋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 12.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請公,欲立段為太子,公弗聽。是歲,武公卒,寤生立,是為莊公。
  • 13.    鄭氏文化  .滎陽教育信息網[引用日期2014-12-04]
  • 14.    《竹書紀年·卷五》:八年,鄭殺其大夫關其思。
  • 15.    《韓非子·説難第十二》: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羣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 16.    國語 卷十 晉語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11-15]
  • 17.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羣兇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兇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寐寤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羣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敍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啓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羣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谷。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羣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 18.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