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麻日村

鎖定
郭麻日村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河以西,是同仁土族集中的地區,該地區海拔在2500米以下,日平均氣温≥0℃,日照1760.7小時,年降水量370—430毫米,年均氣温5.2—7.0℃,無霜期150—172天,宜種植中晚熟小麥等作物。該村共306户人家,2132口人。寨內共住189户人家,1478口人;城外117户,654口人。
中文名
郭麻日村 [1] 
外文名
Guo Mari Village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青海省黃南州
地理位置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河以西
電話區號
0973
氣候條件
年均氣温5.2—7.0℃
人口數量
共306户人家,2132口人
著名景點
郭麻日寺
火車站
同仁火車站(籌建)
車牌代碼
青D
方    言
藏語
海    拔
2500米以下

郭麻日村人文習俗

郭麻日村
郭麻日村(2張)
郭麻日村民在端午節清晨起牀後,於太陽出來之前,家中全部人員到自家麥田中打滾,沾染晨露,併到隆務河邊洗臉、洗澡。儘管已是夏季,但清晨的河水仍冰涼清澈,而青年男女則分區洗浴,以祛病驅邪,年紀稍大者洗臉洗腳,象徵性地洗浴。婦女們在日出之前將家中所有盛水器具打滿,而後做韭菜包子。其挑來的新水先要叫家中老幼喝一口,再做他用。從河邊回來時要折柳枝、掐鮮花。男人們主持在門頂插柳枝和鮮花,同時要給家中小孩用柳條扎一條插滿鮮花的腰帶,小孩身上的柳條和鮮花要在太陽出來後去掉。這天早晨還要給家中的馬、驢等牲口剪一些鬃毛和尾毛,以祈六畜平安。還要在野外採集一種有氣味發臭的草,名叫“賽日埃松”,採回後曬乾,可備藥用,主治皮膚病之類疾病。 [1] 
端午節後,村民開始進行抵擋冰雹、暴雨的祭祀儀式。即每年在某固定的田埂自然土堆上,插上三叉樹枝,並用樹枝捆成人形(藏語稱“賽日尕”)。據説此儀式以前由部落頭人主持。由各分隊隊長或選出的年輕人主持,逐年輪流,並無咒語之類。 [1] 

郭麻日村旅遊資源

郭麻日古寨位於青海省同仁市城區以北8公里處。古寨城牆以夯土板築,呈長方形,東西長220米,寬180米,開東、西、南三門,東門為正門,寨內仍有土民居住,巷道佈局星羅棋佈,錯綜複雜,如進入迷宮一般。每一處寨門頂上都設置嘛呢經輪,是古寨建築獨具特色的地方。為改善狹小的寨內空間,當地居民均修建了二層木結構樓房,和青海鄉村民居庭院寬敞的特點形成了反差。寨內民居庭院多為四合院式,房屋為土木結構平頂房,一般民居都有飛椽花藻之類。屋內一般以木板作隔扇,室內有護炕木板、護牆木板牆圍,且多雕花草於其上。房屋一般面闊三間,正面以木板隔牆並裝上木板條方格小花窗。佛堂設在二樓,佛堂所在的房屋一般都是上房,和佛堂不同向的兩邊廂房一般做卧室。院落中央一般都有豎掛經幡的旗杆,還設有桑台,具有明顯的藏式特點。
古寨以南0.5公里處的郭麻日寺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前的時輪解脱塔建於1989年,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塔高38米,塔身分五層,塔壁塑有菩薩、觀世音和35尊般若佛。主塔四周有小塔,塔頂設有佛堂,是安多地區最高最大的佛塔,故又稱“安多第一塔”。是同仁市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郭麻日寺
藏語稱“郭麻日噶爾噶丹彭措林”,意為“郭麻日具喜圓滿洲”。位於縣治北5公里處,都乎鄉的郭麻日村,為葉什姜活佛的下屬寺院,初建於明萬曆年間。《安多政教史》載藏曆鐵雞年(疑為1741年),葉什姜活佛於該寺建三層樓式彌勒殿1座,首創正月祈願法會,成為該寺依怙。歷史上,除葉什姜佛,尚有郭麻日倉、堪布倉、隆務倉等活佛。其中郭麻日倉為第二位寺主活佛。其第一世羅桑切丹,系郭麻日村頭人喇嘛然卜丹之子,為第一世夏日倉噶丹嘉措弟子,僧搬遷寺院於現址;第二世智化嘉措,着龍村人,曾重建經堂,擴建護法殿;第三世切吉嘉措,郭麻日村人;第四世阿旺扎西,亦郭麻日村人,曾任隆務寺金剛上師;第五世根敦嘉措,今貴德縣人;第六世羅桑丹增嘉措,青海湖地區哈乙合部落人,曾擔任隆務寺法台;第七世羅桑羣佩隆尕嘉措,與前世同鄉,曾任隆務寺時輪學院堪布,1958年去世。
郭麻日寺在1958年前建有大經堂、彌勒殿、護法殿各有1座,昂欠3院約209間,僧舍105院,建築共佔地近百畝,寺僧305人約有馬250匹,牛400頭,羊3000只。現保存有原來的大經堂、彌勒殿和昂欠2院。1981年批准開放後,新建隆務倉和堪布倉昂欠各1院,僧舍40多院。現有寺僧72人,仍由葉什姜活佛任寺主,另有活佛隆務倉和堪布倉,其信仰者主要為郭麻日村裏的羣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