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隗

(唐代陳子昂詩作)

鎖定
《郭隗》是唐代文學家陳子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寫戰國時期賢士郭隗有幸受到燕昭王的禮遇,體現了作者對開明盛世的嚮往、對先賢豐功偉績的追慕、對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反映了古今仁人志士的普遍遭際。全詩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語言質樸,情感深沉。
作品名稱
郭隗
作    者
陳子昂
創作年代
初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郭隗作品原文

郭隗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時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陳子昂為隨軍參軍。陳子昂多次進言俱遭排斥,遂登薊丘覽古,賦《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詩寄好友盧藏用。此為最後一首。 [2] 

郭隗作品鑑賞

郭隗整體賞析

此詩抒寫了作者對戰國時期賢士郭隗的仰慕之情,嘆惋古今仁人志士懷才不遇的普遍遭際。全詩的主旨落在開頭兩句:“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這兩句抒發了自己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感慨,表明詩人的不得志,非己無才,實乃生不逢時。這包含着詩人的無限悲憤和辛酸,概括了封建時代許多有才智之士的共同悲劇。因為生不逢時,所以更加渴望明主,更加仰慕前賢。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記載,燕昭王想招攬天下賢士報齊國之仇,首先為郭隗改建了宮館,並且像對待老師那樣地尊敬他。因此詩中説:“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台。”這兩句體現了詩人對盛世的嚮往,對古代賢人豐功偉績的追慕。
這首詩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充滿着對社會政治、人生命運等一系列問題的觀點和思考。此詩之所以能對後來的中國讀者產生強烈的美學吸引力,靠的是文學歷史的背景。它借古諷今,情感深沉,被看成令人信服的樸質風格,是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摹擬格式之一,即不是模仿行動和外界,而是模仿內在的情感狀態。歷史的聯想使得這些情感成為正統的、極其嚴肅的情感,而不是純個人關注的細微情感。此詩的創作可以説是詩人提倡的“興寄”“風骨”理論的一次重要實踐。 [3-4] 

郭隗名家點評

明代張遜業《唐十二家詩》:“此詩蓋缺二句。前皆六句,此獨四句,非古體詩故也。” [2] 

郭隗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開耀年間中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2
  • 2.    王 嵐.陳子昂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4:83-91
  • 3.    喬 玉.論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青春歲月,2017(20)
  • 4.    宇文所安.初唐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39-144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