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秉寬

鎖定
郭秉寬(1904年11月20日-1991年9月28日),眼科學家,被譽為“中國眼科之父”,九三學社成員。 [2] 
抗日戰爭期間發現沙眼和角膜病是當時致盲的重要原因。在對大量沙眼患者普查的基礎上首創以早期血管翳為診斷早期沙眼的依據。1940年代在國內開展和推廣角膜移植術。
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出數以百計的高級專業人才。主編國內第一本中文版眼科學教材,並編寫中級眼科學以解決中級教學的需要。 [1] 
中文名
郭秉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
1991年9月28日
畢業院校
北京協和醫學院維也納大學
職    業
眼科學家
出生地
福建龍巖

郭秉寬人物經歷

郭秉寬,原名奎中,曾用英文名Kuo Ping-Kuan。1904年11月20日出生於福建省龍巖縣。父親體弱多病,經常用無錫丁福保的“家庭藥庫”為自己和家人治病。郭秉寬從開始懂事之日起,父親就決心將他培養成一名醫生。
14歲那年,郭秉寬讀完中學一年級後,父親就把他送到廈門鼓浪嶼教會辦的尋源書院,以便打好英語基礎。一年後,他轉學到上海復旦中學。
20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他在燕京大學醫預科的3年和北京協和醫學院1年的本科學習期間,北京的學生運動風起雲湧。華僑學生黃千駒自動離校,參加北伐軍,後來為國捐軀。這消息使郭秉寬的心靈受到很大震動,於是他參加了燕京大學的地下共產主義學習小組,開始接觸一些革命理論。
在他感到迷茫之時,在北京協和醫學院眼科任教的皮樂德(A.Pillat)教授向他伸來支援之手。皮樂德是奧地利維也納人,身材高大,蓄着唇髭,整天帶着微笑。他是當時世界眼科Erust(1851~1930)教授的得意門生,為人正直,對中國人民十分友好。他治學嚴謹,為了搞清營養缺乏與眼病的關係,他深入到難民營中作實地調查研究,肯定了維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軟化症的三大臨牀特徵。他的研究結果得到公認,一直被沿用。他還發明瞭一種治療青光眼的新手術方法,這方法後來以他的姓氏命名。
在他的建議下郭秉寬自費到當時在世界眼科中心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留學6年,期間生活極為艱苦。因家道中落,到1929年寄自家庭的經費即告中斷,除國內親友的少量資助外,他主要靠勤工儉學維持學業,他給奧地利學生上中文課,給中國留學生補習德語,又擔任中國駐德使館的抄寫員。他於1934年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同年,皮樂德在中國任滿回到奧地利。他介紹郭秉寬在維也納市立總醫院擔任了2年眼科住院醫師。皮樂德不但幫助郭秉寬掌握臨牀技術,還教他如何撰寫論文。皮樂德經常邀請郭秉寬到家中作客,師生間關係極為親密。在這的兩年中,郭秉寬注意到一些眼科患者雖然並無任何症狀,但角膜上會出現直徑0.5毫米的圓形或卵圓形的小白點,組成不同的輪廓。小白點可連續成線,白線的輪廓不規則,長有斷裂。白線也常形成環狀,環內有許多同樣的小白點。白點病變位於前彈力層水平。角膜上皮光滑,周圍角膜組織正常。他運用維也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臨牀眼科病理技術,查清這些小白點是由脂類物質積聚而成,並稱之為角膜白環。他將見到的11個病例總結成論文,刊登在1936年出版的德國眼科雜誌上。此發現後被英國S.W.S.Duke-Elder教授主編的《眼科全書》第二卷2021頁所引用。書中説:文獻中很少提到這種臨牀表現,可能是此徵象容易被忽視,或病變很小而無症狀之故。但郭秉寬兩年內就見到11例,可見角膜白環並非十分罕見。
1936年,郭秉寬想念多難的祖國,此時他父親已去世,老母寡居,祖父年邁,他決心回國。9月抵滬後,在同濟大學醫學院任教。1937年8月13日,上海遭受日軍的轟炸,他與同仁們創辦戰時的重傷醫院,他擔任醫務長。隨後,他帶領81名自願參加救護的人員,冒着生命危險,到達杭州筧橋,重建重傷醫院。
1938年,同濟大學醫學院內遷至江西吉安,因陋就簡地開展醫療和教學,他擔任眼科主任和教授。從此,他的工作重點才真正轉移到教學。
1938年秋,他應貴陽醫學院之聘,到該地任教。貴陽醫學院是按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模式建立起來的,無論醫療還是教學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和強大的師資隊伍。作為大後方,貴陽也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此時,郭秉寬才得以同患難與共的同事孫月銜醫師結婚。當時正在戰爭時期,眼外傷患者急劇增加,即使眼科醫師對許多眼底外傷也不熟悉。郭秉寬經深入研究,寫成論文“關於彈道傷性視網膜脈絡膜炎及對戰時所習見的眼底外傷”,對及時發現及處理眼底外傷起了很大作用。
1938~1941年是郭秉寬眼科生涯中的一個黃金時期,他在這3年內培養了不少有作為的眼科專家,包括後來任職於天津醫學院的袁佳琴、河北醫學院的梁樹今、湖南醫學院的吳振中等。當時的教育部長為了把貴陽醫學院當作自己的政治資本,插手醫學院的事務,特務的魔爪深入基層,緊張氣氛籠罩着整個學校。學生為抗議而舉行罷課,進步人士遭到逮捕或監視。郭秉寬和楊濟時教授同情和支持進步學生,受到歧視和排斥、監視。為了安全,1941年,他與楊濟時一同到桂林市省立醫院工作,並擔任眼科主任。至到此時他仍未還清留奧期間所借的債務,加上貨幣貶值,他微薄的薪水入不敷出。一年後,他開業行醫。虧得孫月銜有理家的才能,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他們居然還清了大部分債務。但郭秉寬一直將開業行醫視為憾事和污點。
1943年4月初,郭秉寬攜眷歷盡千辛萬苦,經貴陽到達重慶,任江北陸軍醫院眼科主任,兼任已遷往宜賓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和遷至重慶歌樂山的上海醫學院的眼科特約教授。他鑽研眼科教學法,在短短1個月內,以每天連續講課4小時的進度,授完一學期的眼科全部課程。同時他還開展臨牀研究,決心完成沙眼早期診斷的課題。
1945年抗戰勝利後,郭秉寬受陸軍醫院院長兼國防醫學院院長林可勝的指派,隨軍醫考察團,由上海乘船赴美,先後在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眼科學院及紐約市曼哈頓眼庫進修角膜移植的技術,在學習結束前,他又發表了有關角膜移植動物實驗的論文,該文發表於1948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上;他又參加了動物實驗照片的展出。1946年秋,他隨團回國,在上海江灣國防醫學院接受少將軍醫級教授之職,兼任眼科主任,從事眼科醫療和教學。多位在國外有一定成就的眼科教授都是在這段時期受益於他。改革開放後這些專家曾幾次回國探望老師。
郭秉寬從美國歸來後,及時將學到的新技術應用於實際,他是中國最早開展和推廣角膜移植的專家之一。1948 年底及1949年初,國防醫學院奉命遷往台灣,郭秉寬拒絕隨往。1949年4月,他設法躲過特務的跟蹤,遷入上海市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秉寬擔任上海醫學院眼科教授和附屬中山醫院眼科主任。
1949年10月中旬,他與心臟病專家邱錦淇教授、檢驗科專家餘教授接受任務緊急赴北京,對患心臟病的任弼時進行會診,併為政府高級幹部進行體格檢查。
當時,國內尚無一本適用的中文眼科學教科書。他在自編的眼科教學講義的基礎上,在1950年出版了一本較系統的《眼科學》,問世不久即告脱銷,其後經過多次修訂。他還編寫了適合中級醫務人員用的《眼科學》教材,該書先後出版過2次。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上海醫學院改名上海第一醫學院,原來附屬中山醫院和華山醫院的眼科和耳鼻喉科被劃出,成立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郭秉寬擔任副院長兼眼科主任、一級教授。為了更好地致力於眼科的醫教研工作,他主動辭去副院長之職。專科醫院的建立擺脱了綜合醫院內大科主宰一切的局面,郭秉寬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他經常深入門診和病房,制定規章制度。他不但重視課堂教學,還常帶領青年醫生和學生深入工廠和農村,防治沙眼和眼外傷。
1952年,他從上海第一醫學院當年招收的一批新生中,挑選出90名成績優異的學生,組成眼耳鼻喉科專修班,該班於1955年畢業。這批畢業生中無論是留校的,還是分配到全國各地醫院的,都成為眼耳鼻喉科的骨幹力量。
1954~1956年,郭秉寬先後代表中華醫學會眼科學會,參加了波蘭和巴基斯坦的眼科學會年會。在赴波蘭途經莫斯科時,他參觀了Helmholtz眼科研究所,那裏的眼病病理研究室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聯想到維也納的Fuchs教授本來就是世界眼病病理學的奠基人,自己曾在Fuchs的工作基地維也納學習多年,有責任在國內推廣這項工作。他在第二軍醫大學林文秉教授的幫助下,於1955年成立了自己的眼病病理研究室,該研究室後成為國內重要的眼病病理研究基地。
1957年,他受到批判,但他仍堅持用科學的態度敍述自己的見解。文化大革命中,郭秉寬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失去從事教學、醫療、科研的權利,遭受批鬥,被監督勞動。他一度有輕生的念頭,但他還是堅持生活了下來。他的妻子孫月銜也遭到株連,被造反派批鬥,健康每況愈下,但她省吃儉用,將每月僅有的15元生活費全部用在郭秉寬身上。
粉碎“四人幫”後,郭秉寬重新投入眼科的教學、醫療、科研工作。他接連撰寫多篇論文,如:“色素膜黑色素瘤的臨牀與病理”、“50例交感性眼炎的組織病理”、“42例Coats氏病的病理觀察”等。
郭秉寬多年來兼任《中華眼科雜誌》副總編輯。
1978年,衞生部批准成立上海第一醫學院眼科研究所,郭秉寬任所長。該所的眼病病理研究室、青光眼研究室、角膜病研究室、中西醫結合研究室等均取得多項成果。
1979年,郭秉寬被批准為中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郭秉寬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1979年他訪問美國。1980年應邀出席日本眼科年會。1982年去美國參加第24屆世界眼科會議和第二屆國際防盲會議。他不斷選派眼科醫生出國進修。許多出國進修過的醫生,如上海醫科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的嵇訓傳、王吉文等,學成回國後在眼科事業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他還擔任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眼科學》的主編,該書於1984年出版。
郭秉寬終生煙酒不沾,只好讀書。他培養的學生多有作為。他晚年退居二線後仍關心中國的眼科事業,並決定逝世後將遺體捐給醫學院校,供教學解剖和角膜移植之用。
郭秉寬從奧地利回國後,皮樂德每年都從維也納給他寄來賀年片,直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使這種聯繫中斷。儘管處境艱難,郭秉寬仍設法通過各種可用的渠道向老師帶去問候。1974年,郭秉寬又接到皮樂德用顫抖的手親自簽名的賀年片,不覺淚下。不久恩師與世長辭。
美國眼科Charles L.Schepens在《世界眼科臨牀》一書的序言中稱郭秉寬為“中國眼科之父”。
郭秉寬一生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多篇。
1991年9月28日,郭秉寬因前列腺癌廣泛肺轉移在上海病逝,遵其遺囑家屬捐獻了他的眼球。

郭秉寬技術成就

到1950年代,國內尚無一本適用的中文眼科學教科書,於是郭秉寬在自編的眼科教學講義的基礎上,參閲大量國內外資料,結合自己的臨牀經驗,在1950年出版一本較系統的《眼科學》,問世不久即告脱銷。其後經過3次修訂。1964年該書出第4版。他又編寫成中級醫務人員用的《眼科學》教材,該書先後出版過2次。
1976年,人民衞生出版社計劃修訂早已脱銷的、由他主編的第4版《眼科學》,於是他夜以繼日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後來,這本100萬字的著作出版時,雖然前言中並未提到他的名字,但廣大眼科醫師仍將此書稱為《郭氏眼科學》,紛紛呼籲重新修訂出版。
1940年代,中國沙眼流行,而早期發現病理對沙眼的防治意義極大。但是按照當時的眼科教科書和雜誌,早期診斷沙眼的體徵為:在瞼結膜上發現濾泡和乳頭樣病變,或在瞼結膜塗片上發現包涵體。郭秉寬為找到一種更為簡便而又準確的診斷方法,他遇到沙眼病理,即用20倍的放大鏡,在手電筒照射下,仔細觀察。最後終於發現:在早期沙眼病例,甚至在某些僅有極輕微臨牀症狀的病例中,均可在上方角膜緣處發現早期角膜血管翳。他將8年的研究心得寫成論文“初期角膜血管翳——沙眼原發性角膜感染早期診斷的重要體徵”。該文後來發表在1942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美國眼科雜誌》)上。這個發現使許多沙眼病理得以早期發現。
郭秉寬是中國眼遺傳學工作的開拓者之一。他在所著《眼科學》中明確提出了用優生學預防進行性高度近視眼的可能性。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中華眼科雜誌》圍繞這個論點展開一場震動中國眼科學界的爭鳴。他被批判為“科學的絆腳石”、“馬爾薩斯反動人口論的宣傳者”。1979年,全國眼遺傳學組成立,他被聘為顧問。1980年6月,在江西省吉安市召開了第一屆全國眼遺傳學術會議,他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對我國眼科遺傳學發展的一些看法”的報告,闡述了眼遺傳學的重要性;指出人體遺傳病已發現3000多種,到1960年發現的眼遺傳病就達246種。他還對如何在我國開展眼遺傳病研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議。1980年,他招收中國第一批眼遺傳學碩士研究生。他指導研究生完成了“雙生子中近視眼的發病率及遺傳規律”和“雙生子視網膜母細胞病”的研究。研究論文被第24屆世界眼科會議選為大會宣讀論文。

郭秉寬主要貢獻

開拓中國的眼遺傳學研究
郭秉寬是中國眼遺傳學工作的開拓者之一。他在所著《眼科學》中明確提出了用優生學預防進行性高度近視眼的可能性。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中華眼科雜誌》圍繞這個論點展開一場震動中國眼科學界的爭鳴。他被批判為“科學的絆腳石”、“馬爾薩斯反動人口論的宣傳者”。1979年,全國眼遺傳學組成立,他被聘為顧問。1980年6月,在江西省吉安市召開了第一屆全國眼遺傳學術會議,他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對我國眼科遺傳學發展的一些看法”的報告,闡述了眼遺傳學的重要性;指出人體遺傳病已發現3000多種,到1960年發現的眼遺傳病就達246種。他還對如何在我國開展眼遺傳病研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議。1980年,他招收中國第一批眼遺傳學碩士研究生。他指導研究生完成了“雙生子中近視眼的發病率及遺傳規律”和“雙生子視網膜母細胞病”的研究。研究論文被第24屆世界眼科會議選為大會宣讀論文。
發現沙眼早期診斷的體徵
1940年,中國沙眼流行,而早期發現病理對沙眼的防治意義極大。但是按照當時的眼科教科書和雜誌,早期診斷沙眼的體徵為:在瞼結膜上發現濾泡和乳頭樣病變,或在瞼結膜塗片上發現包涵體。郭秉寬為找到一種更為簡便而又準確的診斷方法,他遇到沙眼病理,即用20倍的放大鏡,在手電筒照射下,仔細觀察。最後終於發現:在早期沙眼病例,甚至在某些僅有極輕微臨牀症狀的病例中,均可在上方角膜緣處發現早期角膜血管翳。他將8年的研究心得寫成論文“初期角膜血管翳——沙眼原發性角膜感染早期診斷的重要體徵”。該文後來發表在1942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美國眼科雜誌》)上。這個發現使許多沙眼病理得以早期發現。

郭秉寬主要論著

1 郭秉寬.主編.眼科學.第一版.1950.
2 郭秉寬.主編.眼科學.
3 郭秉寬.現階段的我國沙眼問題.中華眼科雜誌,1954,4(3):163~169.
4 郭秉寬.對於趙雁冬同志“踢開向科學進軍的絆腳石”的答覆.中華眼科雜誌,1957,7(1):81~82.
5 郭秉寬,倪逴,吳本茀.原發性視乳頭色素瘤(一個病例的臨牀與病理報告).中華眼科雜誌,1958,8(10):614~617.
6 郭秉寬.我的一點看法.青少年近視眼防治.1980,2∶1.
7 郭秉寬,褚仁遠.青少年近視眼縱橫談(1)近視的成因和預防.大眾醫學,1983,2∶23~24.
8 郭秉寬,褚仁遠.青少年近視眼縱橫談(2)正確對待治療近視眼的各種方法.大眾醫學,1983,23~24.
9 郭秉寬,褚仁遠.青少年近視眼縱橫談(3)怎樣選配近視眼眼鏡.大眾 醫學,1983,3∶30~32.
10 郭秉寬,褚仁遠.青少年近視眼縱橫談(4)青少年近視眼者的學習和生活.大眾醫學,1983,4∶8~10.
11 郭秉寬.全國第二屆遺傳學會議開幕式上的書面講話.見:中國遺傳學會第二屆眼科遺傳學會議論文彙編,1983,1~3.
12 殷汝桂,胡士榮,吳本茀,郭秉寬.眼部橫紋肌肉瘤.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83,10(2):148~150.
13 郭秉寬,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眼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