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少軍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

鎖定
郭少軍,1981年出生,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 [7-9]  [27] 
郭少軍於2005年從吉林大學本科畢業,保送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就讀研究生 [16]  ;201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同年前往美國布朗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3年作為奧本海默傑出學者進入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工作 [20]  ;2015年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回到中國後擔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預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8年獲得首屆北京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9年擔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長聘副教授;202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8]  ;2021年擔任“973計劃”項目及項目首席科學家 [13] 
郭少軍長期致力於將國家重大需求與基礎研究相結合,重點研究燃料電池、氫能與儲能電池 [9] 
中文名
郭少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6] 
出生日期
1981年 [6]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0年獲得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1年獲得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
性    別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郭少軍人物經歷

1981年,郭少軍出生 [6] 
2001年—2005年,就讀於吉林大學本科,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2005年—2011年,就讀於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師從汪爾康院士、董紹俊院士,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22] 
2010年,代表中國參加德國林島舉行的第六十屆諾貝爾獎大會 [11] 
2011年—2013年,擔任美國布朗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2013年—2015年,擔任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奧本海默傑出學者。
2014年—2023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材料、化學)。
2015年,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 [12] 
2015年—2018年,擔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預聘副教授(破格)、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6年,擔任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 [24] 
2018年,獲得首屆北京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7] 
2019年—2020年,擔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長聘副教授(破格)、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2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3] 
2021年,擔任北京大學長聘教授、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同年,入選斯坦福大學全球頂尖科學家(2019-2021,全球前2500);同年,入選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2021,全球前800);同年,入選Research全球頂尖科學家(材料學科全球排名167) [12]  ;同年,擔任“973計劃”項目及項目首席科學家 [13] 
郭少軍

郭少軍主要成就

郭少軍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郭少軍發展了高性能原子、亞納米和納米催化材料設計的思想,提出了材料應變調控催化的新方式,率先揭示了材料本徵拉應變和雙軸應變調控催化材料電子結構與催化性能的化學機制,研製出了系列新概念電/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了燃料電池和氫能催化性能,解決了能源小分子反應動力學慢的關鍵難題,有力推動了材料、化學和能源的交叉與融合 [9] 
  • 學術論著
根據2024年4月北京大學網站數據,郭少軍獨立工作以來以通訊作者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系列(26篇),《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66篇)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論文被引6.8萬餘次,h指數137 [9]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4年4月北京大學網站數據,郭少軍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9]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12年
——
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24] 

郭少軍人才培養

  • 科學家精神
2020年1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郭少軍應邀出席,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郭少軍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闡述了自己對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的理解:以老一輩科學家精神為榜樣,科學家要有為祖國的昌盛、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甘於奉獻的精神,要有教書育人、敢為人先、勇於開拓的精神。他強調了在科研工作中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指出理論是支撐創新的基礎;在基礎研究方面,特別是核心“卡脖子”技術上,需要科學家有不一樣的創新思維。同時,郭少軍研究員也提出,為了真正解決問題,希望能打通基礎和應用,將兩方面結合起來;希望國家能從政策和統籌等方面,促進科研工作者發揮優勢,集體攻關,也希望企業能更好地參與推動研發,把創新性想法真正轉化成所需要的產品。郭少軍認為,科技創新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第一動力,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結合個人研究的方向,郭少軍談到在工作中如何踐行總書記的“四個面向”,他表示,青年工作者要勇於擔當,要面向學科前沿,主動攻關原創研究,從源頭上做創新;要面對國家的重大需求,探索能解決瓶頸問題的新核心技術,在技術方面尋求突破,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18] 

郭少軍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2年
吉林大學Dongyaoliuchang獎學金
吉林大學
2002年
吉林大學一等獎學金
吉林大學
2003年
國家獎學金(三等)
——
2003年
吉林大學一等獎學金
吉林大學
2004年
吉林大學Dongyaoliuchang獎學金
吉林大學
2004年
吉林大學一等獎學金
吉林大學
2005年
吉林大學一等獎學金
吉林大學
2005年
吉林大學優秀畢業生
吉林大學
2007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學生獎
中國科學院
2008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學生標兵獎
中國科學院
2008年
中國科學院BHPBilliton獎學金
中國科學院
2009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學生獎
中國科學院
2010年
中國科學院優秀學生標兵獎
中國科學院
2010年
全國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
——
2011年
美國化學會優秀審稿人
美國化學會
2016年
國際電化學會應用電化學獎
ISE-Elsevier
2017年
第6屆中國電化學青年獎 [25] 
2018年
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
2018年
黃廷方—信和青年傑出學者獎
——
2018年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講座獎
——
2018年
英國皇家化學會
2019年
愛思唯爾-能源化學青年科學家獎
——
2019年
——
2019年
第七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29] 
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
2019年9月
首屆科學探索獎 [2-3] 
——
2020年10月
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  [6]  [10] 
2021年
Small青年科學家創新獎(Young Innovator Award) [5] 
2023年
Nano Materials Science青年科學家獎
——
2023年
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標兵 [14] 
北京大學

郭少軍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6年
《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顧問編委
2017年
《稀有金屬(Rare Metals)》顧問編委
2017年
《能源化學(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顧問編委
2017年
《中國化學快報(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副主編
2018年
《ACS Omega》副主編
2018年
《綠色能源與環境(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客座編輯
2018年
《納米材料科學(Nano Materials Science)》顧問編委
2018年
《化學能源(EnergyChem)》顧問編委
2018年
《中國科學:材料科學(Science China Materials)》顧問編委
2019年
《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顧問編委
2020年
《微尺度:方法(Small Methods)》客座編輯
2020年
《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客座編輯
2020年
《智能材料(SmartMat)》顧問編委
2020年
物理化學學報》顧問編委
2020年
《eScience》顧問編委
2020年
《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s)》顧問編委
2021年
《《綠色能源與環境(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顧問編委
2023年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總體專家組成員
2023年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諮詢委員(化學、材料)
——
《能源實驗室(Energy Lab)》創刊主編 [15] 
——
VinFuture Prize提名專家
——
日本獎(Japanese Prize)提名專家
——
科學探索獎提名專家
參考資料來源: [7]  [9]  [21]  [26] 

郭少軍人物評價

郭少軍教授 郭少軍教授
郭少軍用他的行動為科學家精神作注。入黨20年來,科學家精神就像一條紅線貫穿着郭少軍的教學科研生涯。從電化學能源基礎科學創新與衝擊氫能“卡脖子”技術,到以“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感染學生、影響同事,他的教學科研每一步都深深根植於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 [14] (北京大學新聞網評)
郭少軍在功能納米材料和燃料電池電催化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Dr. Guo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and fuel cell electrocatalysis) [30] (《催化》2019年青年研究員獎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