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部落曲

鎖定
《部落曲》是唐代詩人高適(一作馬逢)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西北邊塞軍中生活的場景。
作品名稱
部落曲
作    者
高適/馬逢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部落曲作品原文

部落曲
蕃軍傍塞遊,代馬噴風秋。
老將垂金甲,閼支著錦裘。
雕戈蒙豹尾,紅旆插狼頭。
日暮天山下,鳴笳漢使愁。 [1-2] 

部落曲註釋譯文

①部落曲:大約是從樂府《出塞》《入塞》之類舊題衍化而來,內容寫邊塞遊牧民族的生活。
②代馬:北地所產良馬。代,古代郡地,在今河北省蔚縣東北一帶,後泛指北方邊塞地區。噴風:當風嘶鳴。
③閼支:又作“閼氏”,漢代匈奴單于、諸王妻的統稱。《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張守節正義:“閼,於連反,又音燕。氏音支。單于嫡妻號,若皇后。”借指其他少數民族君主之妻妾。
④雕戈:刻有花紋的戈,精美的戈。豹尾:古代將帥旌旗上的飾物。或懸以豹尾,或在旗上畫豹文。狼頭:指狼頭纛,用狼頭作標誌的大旗。《隋書·北狄傳》:“其先國於西之上,為鄰國所滅,男女無少長盡殺之。至一兒,不忍殺,刖足斷臂,棄於大澤中。有一牝狼,每銜肉至其所,此兒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後遂與狼交……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意,示不忘本也。
⑤天山:山名,唐時稱伊州、西州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也稱自山折羅漫山。伊州,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州,在今吐魯番盆地一帶。笳;即胡笳,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傳説是漢張騫通西域後從西域傳入,漢魏鼓吹樂中常用之。 [3] 

部落曲創作背景

此詩描寫西北邊塞軍中生活場景,當作於任職哥舒翰幕府期間,繫於天寶十三載(754)。 [3] 

部落曲作品鑑賞

瀛奎律髓刊誤》卷三十紀昀評曰:“此殊鈍置,非常侍之佳作。”《全唐詩》卷二一四有此首。此詩前兩句“蕃軍”“代馬”是典型的邊塞風物,同時點明時節是肅殺的秋天。中間四句具體寫“蕃軍”即邊塞少數民族部落的軍中景象,“老將”和闊支”分別着“金甲”和錦裘”,一為作戰,一為禦寒,分別寫出塞外戰事繁多和環境惡劣的特點;“琱戈”“豹尾”“紅旆”“狼頭”都是軍中旌旗之屬,用以表明戰爭的頻繁,表達了對大唐西北邊境局勢的擔憂。結尾兩句即景抒情,暮色蒼茫中,遼遠的天山下,有胡笳的悲鳴,傳達出守邊將士的思鄉之情。 [3] 

部落曲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2225
  • 2.    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8761
  • 3.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48-349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