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郎(拼音:l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最早形體為篆文,古字形從邑,良聲。《説文解字》對“郎”的解釋為春秋時代魯國的封地。在古代,“郎”也是一種官名,其義取自“廊”,即宮中廊殿之下的近侍之臣。自漢魏以後,稱呼青年男子為郎,引申泛指青年。因“郎”是一種美稱,所以女子稱自己的情人或丈夫為郎。 [15] 
中文名
拼    音
láng、làng
部    首
五    筆
YVCB(86);YVBH(98) [3] 
倉    頡
IINL [3] 
鄭    碼
SXY [3] 
筆    順
點、橫折、橫、橫、豎提、點、橫撇彎鈎、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287) [1] 
平水韻
下平聲七陽 [4] 
四角碼
3772₇
總筆畫數
8(部首2,部首外6)
統一碼
90CE [3] 
異體字
郞、𨝥、郒
筆順編號
45115452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郎”的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郎”的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郎是一個形聲字。右部的“”是形旁,“邑”本是人們聚居的地方,表示和地方有關;左部的“”作聲旁,表示“郎”的讀音與“良”接近。後來,“邑”在隸楷中演變為“阝”。 [2]  [15] 
説文解字》曰:“郎,魯亭也。”“魯”是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亭”是戰國時開始在諸侯國之間鄰接的地方設置的行政單位,是用來防禦敵人的。可見,“郎”本是地名,是戰國時魯國邊境地區的一個行政區劃。《左傳·隱公元年》:“費伯帥師城郎”。費伯率兵駐紮的“郎”就是個地方。 [16] 
“郎”最早還是帝王近侍的通稱,這一意義的來源一説與“廊”有關,古代宮廷前之兩側都有廊廡,帝王的陪從、顧問、侍衞及管理車馬等近臣都在廊廡裏上班執勤,隨時聽候差遣。 [15]  [17] 
“郎”作為帝王近侍,戰國時開始出現,其職責是護衞陪從,隨時建議,以備差遣。秦漢時成為官名,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職。由於“郎”都是官名,所以也統稱“郎官”。六朝以後開始出現“員外郎”,簡稱“員外”,本是正員以外的官員,唐朝以後,各部都有員外郎的職務,是郎中的副職。 [16] 
漢代,郎官的職能加強,社會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隨之而來,“郎”也就漸漸被用作他人的敬稱了。 [18]  如唐代稱新進士為“新郎君”,婦女對丈夫或所愛的人叫“郎君”,尊稱別人的兒子為“令郎”;指年輕未婚的男女為“兒郎”“女郎”,奴僕對主人的稱呼也有叫“郎”的。以上所説以“郎”組成的詞,都與“好”“善”“美”有關,聲旁“良”在這裏似可看作有表義作用。 [15]  [17] 
醫生郎中,有人説也與郎官相關。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中説,蒙古人入境,不瞭解中原官制,隨意封官所致。這個説法,恐難成立,因為在這之前的宋代就已經稱江湖醫生為郎中了。宋代洪邁《夷堅志》就有“劉郎中細審此病”的記載。《日知錄》説:“北人謂醫生為大夫,南人謂之郎中。”如此説來,郎中一詞應跟地區方言有關。 [17]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áng
名詞
中國古代官名
minister
漢書·蘇武傳》: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
宋·王安石《送文學士倅邛州》詩:操筆賦《上林》,脱巾選為郎。
清·曹寅《西園種柳述感》詩:把書堪過日,學射自為郎。
對青年男女的美稱
youth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時瑜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唐·杜甫《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麪郎,臨軒下馬坐人牀。
明·湯顯祖《牡丹亭·肅苑》:預喚花郎,掃清花徑。
伴郎;女郎;郎才女貌
舊時稱別人的兒子
son
漢·無名氏《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窕世無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傷逝》:郗嘉賓喪,左右白郗公:“郎喪。既聞,不悲……公往臨殯,一慟幾絕。”
魯迅《書信集·致王冶秋》:令夫人令郎均吉。
令郎;大郎
女子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
my darling;
my husband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賢媛》:郗嘉賓喪,婦兄弟欲迎妹還,終不肯歸。曰:‘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
唐·李商隱《留贈畏之》詩之二:待得郎來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
宋·姜夔《踏莎行·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詞: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
田漢《天涯歌女》歌詞: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郎君;情郎
舊時奴僕對主人的稱呼
landlord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温水》:文(範文)為奴時,山澗牧牛,於澗水中得兩鱧魚,隱藏挾歸,規欲私食,郎知,檢求,文大慚懼。
舊唐書·宋璟傳》:天官侍郎鄭善果謂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張易之)為卿?”

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的稱呼
worker

貨郎;牛郎;賣油郎
北朝人子呼其父稱郎

魏書·節義傳·汲固》:憲(李憲)即為固長育至十餘歲,恆呼固夫婦為郎婆。

明清時苗族稱兵士

清·戴名世《紀紅苗事》:(紅苗)稱官曰老皇帝,稱兵曰郎。

春秋魯地名。魯邊邑。故地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北

《左傳·隱公元年》:夏四月,費伯帥帥城郎。

春秋魯地名。魯近邑。故地在今山東省曲阜市附近

禮記·檀弓下》:戰於郎。鄭玄注:郎,魯近邑也。哀十一年,齊國書帥師伐我,是也。

通“廊”。室外有頂的過道
veranda
《漢書·東方朔傳》:今陛下累郎台,恐其不高也。
《漢書·董仲舒傳》:蓋聞虞舜之時,遊於巖郎之上。

(Láng)姓氏用字,參看主詞條“郎姓



làng
-
見例詞


屎殼郎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邑部】魯當切(láng)
魯亭也。從邑良聲。 [11] 

説文解字注

“郎,魯亭也”注:《春秋·隱元年》:“費伯率師城郎。”桓四年:“公狩於郎。”十年“齊矦衞矦、鄭伯來戰於郎。”莊八年:“師次於郎,以俟陳人、蔡人。”三十一年:“築台於郎。”哀十一年:“戰於郊。”《檀弓》作“戰於郎”。鄭曰:“郎,魯近邑也。”杜雲:“郎,魯邑。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鬱郎亭。”按,以郎為男子之偁及官名者,皆良之假借字也。
“從邑,良聲”注:魯當切,十部。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郞;部外筆畫:7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並音廊。《説文》:魯亭。《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注: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鬱郞亭。
又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又官名。《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既選入台,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唐書·房玄齡傳》:高孝基曰:僕閲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為郞。《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雲。
又《正韻》:與廊通。《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台恐其不高。
又姓。《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又漢有郞顗。 [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郎”字書寫筆順 “郎”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阝”2畫,㇌(橫撇彎鈎)一筆寫成。
【寫法】“〔圖A〕”“阝”寬窄相當,頂部“〔圖A〕”高,底部“阝”低。“〔圖A〕”的頭部居左上格,第四筆橫在橫中線,末筆點在豎中線左側。“阝”,起筆與左側㇕(橫折)的橫段持平,末筆長豎在豎中線右側。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十一唐
開口呼
次濁
魯當切
lɑŋ
集韻
平聲
十一唐
開口呼
次濁
盧當切
lɑŋ
禮部韻略


平聲




盧當切

增韻


平聲




魯堂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開口呼

次濁

l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盧當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陽


次濁
魯堂切
laŋ/lua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ɑŋ
先秦
王力系統
l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ang
東漢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ɑ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ɑ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ɑŋ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l
ɑŋ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ɑŋ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ɑn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â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ɑŋ
(參考資料:漢典 [7-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aŋ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aŋ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aŋ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a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aŋ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lɑ̃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aŋ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ɒ̃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lɒŋ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uɔ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lɒŋ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ɔŋ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lɔ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lɔŋ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lɔŋ
43
陽平

閩語
廈門
lɔŋ
24
陽平
文讀
24
陽平
白讀
閩語
潮州
laŋ
55
陽平
文讀
nɯŋ
55
陽平
白讀
閩語
福州
louŋ
52
陽平

閩語
建甌
lɔŋ
21
上聲
文讀
sɔŋ
22
陰去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3-3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95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31]
  • 4.    平水韻 七陽 郎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31]
  • 5.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258
  • 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
  • 7.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
  • 8.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1]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777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019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90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15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96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98
  • 15.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62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69-70
  • 17.    紀德裕 編著.漢字拾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02:206-207
  • 18.    劉肇旭. 涉“郎”稱謂語的發展變化及其流變原因[J]. 語文學刊, 2012, (12):24-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