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郝克強

鎖定
郝克強(1929年~2022年11月21日),祖籍陝西省西安市,中共黨員。1948年8月參加工作。中日圍棋擂台賽發起人、《圍棋天地》創始人 [2]  。《新體育》雜誌原總編輯,曾被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並曾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
2022年11月21日,中國體育報業總社有限公司離休幹部郝克強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3歲。 [1] 
中文名
郝克強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陝西西安
出生日期
1929年
逝世日期
2022年11月21日
主要成就
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1] 

郝克強人物生平

1948年8月參加工作;
1950年任新體育雜誌社負責人;
1956年任人民體育出版社領導小組成員;
1958年任人民體育出版社期刊編輯部主任;
1960年任中國體育報工作組組長;
1972年任中國體育報、新體育雜誌負責人;
1979年任新體育雜誌社總編輯;
1994年10月離休。
2022年11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93歲。 [2] 

郝克強主要貢獻

作為第一任總編的郝克強,上任當初並不情願。關心體育的讀者在報刊亭和書店裏已見不到《新體育》雜誌了,它已改成通過郵局訂閲銷售,偶爾在網絡上看到它的封面,與那些流行的體育雜誌相比,《新體育》的設計、裝幀、價格還有內容上顯得有些過時了。但如果仔細閲讀其中的一些關於國內體育的文章,還是能感覺到它的積澱。這本已有半世紀“高齡”的雜誌,應該是國內期刊為數不多的祖師爺之一。更重要的是,有了《新體育》,新中國體育的開端就有了見證。
誕生
1949年10月,在河北良鄉中央團校學習的郝克強從《人民日報》頭版看到這樣的消息: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成立。成立“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任務由團中央負責,時任團中央秘書長的榮高棠兼任體總籌委會副主任、秘書長。不久,郝克強在團校的同班同學、畢業於武漢體專的曾憲越調往體總。那時候不僅要抓專業運動員的訓練,還要做體育宣傳。在體育工作者代表的提議下,1949年底,團中央決定辦一本體育刊物,就像團中央辦《中國青年》一樣。
曾憲越向榮高棠推薦了20歲的郝克強,並介紹郝是“總編輯”。原來解放前,郝克強在上海交通大學唸書時,是地下學運週刊《交大生活》的總編輯。因刊物揭露、反對國民黨迫害進步學生,後被上海警察局查封。1949年5月上海解放,7月,郝克強被送往中央團校學習。榮高棠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調郝克強。接到調令時,郝克強還很納悶,自己沒有學過體育怎麼會被看上,而且那時候很多人覺得搞體育的人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我不高興,我鬧情緒。提意見,説我不懂體育。但組織安排你來就得來。50年代一切聽指揮,得服從組織。不安心,也得弄。”郝克強對本刊記者説,雖然已經79歲,但他述説的語氣就像當年不情願一樣。
1950年3月,郝克強來到位於北京王府井南口青年服務部的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報到。《新體育》雜誌社是體總下屬的第一個機構,編輯委員會成立後,委員都是兼職的,有燕京大學體育教授林啓武、北大教授管玉珊、北師大副教授蘇競存、輔仁大學講師閻維仁、體總秘書軻犁,郝克強調來後任專職編委。那時大家常常會到林啓武家中討論策劃。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幾乎沒有專業運動員,體育活動也少,比賽場地更沒有幾塊。“組稿很困難,找人寫稿子、很費勁。”郝克強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那時候除了翻譯材料外,只能找大學甚至是初中的體育老師寫稿,內容幾乎都是體育教學、技術介紹等等,在加上一些批判舊體育的論文。”創刊號所需的十幾篇文章用了大半年才湊齊,封面設計採用了古希臘奧林匹克擲鐵餅者形象,由於當時的彩色印刷只能印雙色,所以創刊號用了紅色,之後每期換顏色。
1950年7月,第一期《新體育》面世,毛澤東題寫了刊名。創刊號印了一萬冊,很快就賣完了,又加印了五千冊。《新體育》本是月刊,到1950年後期改為半月刊,每期都能發行近兩萬冊。郝克強記得榮高棠那時的囑咐:辦《新體育》雜誌,要很好宣傳黨的體育工作方針政策,宣傳體育運動對生產、國防和增進人民健康的意義。時任體總副秘書長的黃中還要求《新體育》的編輯記者不要侷限在體育工作者的圈子中,要到學校、廠礦去,報道一些既是勞動模範又是體育積極分子的人物事蹟。
因落後備受刺激
雖然雜誌辦得好,但學水利專業出身的郝克強並不滿意這項任務,“現在體育很熱,那會兒體育沒有什麼東西。到奧運會的時候,是吃零蛋,有的時候還不能參加。有什麼意思。”郝克強説,“剛開始來的人都不太安心,包括我自己。50年代後期搞出滋味來了,體育還是有樂趣,我也是隨着體育事業的發展而愛上《新體育》的。”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的經歷,讓郝克強開了眼界,也受了刺激,開始意識到這份工作的重要性。臨時組建的第15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共40人,郝克強作為代表團幹事加入。臨行前,周恩來接見了代表團,強調此去重要的不在於是否取得獎牌,在奧運會升起五星紅旗就是勝利。在奧運會上看到的純粹體育競技水平差距,讓代表團觸動很大。“酒會上,特別是蘇聯代表團跟我們握手,説祝你們下一次取得成績。我們非常慚愧,感覺到無地自容。”郝克強説。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在政務院增設中央體育運動委員會,賀龍為體委主任。“體委成立是《新體育》的一個很大契機,因為比賽活動開始增多,就有報道可寫了,不再僅僅是技術性文章了。”郝克強認為這是《新體育》命運的契機,也是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理解的一次轉折。50年代後期,《新體育》改成半月刊,工作人員增多至20多人,雜誌發展迎來第一個高潮。“我們主要宣傳好的。但輸了球回來之後還是要批評,批評之後還見刊物。50年代批評和自我批評比較多。聽説現在不敢批評人,有各種利益關係。那時候不可能有這樣的情況。”當時已是《新體育》總編輯的郝克強認為,從那時起,《新體育》慢慢步入了一份體育期刊的正常軌跡。
1966年,文革開始後,每期發行量10多萬冊的《新體育》停刊,但編輯團隊沒有解散,而是集體參加勞動。
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
1972年,《新體育》復刊,還是隻能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做雜誌,《新體育》偏離了軌道。
伴隨着80年代中國女排的連戰連捷,《新體育》進入了黃金時期。編輯部有三四十人,光跟女排的記者就超過三個,“那時候不講錢,由國家支出,不是現在的自負盈虧。錢的事不用操心。”郝克強對《中國新聞週刊》説,那時《新體育》每期發行130多萬冊。不光是女排,乒乓球等項目的成績也很好,其他項目的國際比賽、國內比賽都很多,全國人民都對體育很關注。《新體育》也成了香餑餑,有很多人要求前來工作。“當時讓我到國家體委去,我説我不去。”郝克強一直到退休也沒捨得離開《新體育》雜誌。因為郝克強的推動,《新體育》不僅開創了許多沿留至今的子刊,還無意中開始了體育媒體的新嘗試。
1979年,《新體育》創辦了“新體育杯”圍棋賽,由全國職業棋手參加,連續舉辦了14屆。聶衞平、馬曉春、俞斌等人都曾是這項賽事的冠軍。
1984年,《新體育》與中國圍棋協會、日本棋院聯合發起主辦了NEC中日圍棋擂台賽。該項賽事影響深遠,推動了圍棋國際競技的進程。
這種由體育媒體開辦的賽事,已成為體育史上的佳話——法國《隊報》早期牽頭舉辦的多項賽事已經成為了當今體壇最重要的賽事。
市場上依然流行的《圍棋天地》,就是《新體育》和中國圍棋協會在1985年創辦的。

郝克強主要著作

35萬多字的《體壇雜話50年》2003年1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該書所收入的百餘篇文章,是從作者50多年來發表於《新體育》、《中國體育報》、《圍棋天地》以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炎黃春秋》等報刊上精選出來的。真實生動地紀錄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個精彩片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