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郊行

(北宋王安石詩作)

鎖定
《郊行》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詩作。此詩通過描寫蠶農勤勞辛苦還鬧饑荒的現實,體現了王安石對蠶農的同情以及對統治階級的不滿,暗示了當時苛捐雜税猛於虎的社會弊端,反映了作者對民生的關切之情。全詩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寓殘酷的社會現象於樸素平實的語言中,含蓄委婉,沉鬱深刻。
作品名稱
郊行
出    處
全宋詩
作    者
王安石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字    數
28

郊行作品原文

郊行
柔桑採盡綠陰稀,蘆箔蠶成密繭肥
聊向村家問風俗:如何勤苦尚兇飢 [1] 

郊行註釋譯文

郊行詞句註釋

⑴柔桑:指柔嫩的桑葉。
⑵蘆箔(bó):用蘆葦杆編成的席子或簾子,用作養蠶的工具。蠶成:蠶老結繭。
⑶聊:暫且,姑且,隨意。風俗:這裏指民眾的日常生活。
⑷兇飢:凶年饑歲。兇,指穀物不收,災荒。此句猶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唐李紳憫農二首》) [1]  [2]  [3] 

郊行白話譯文

嫩嫩的桑葉被採摘完了,那綠色的樹蔭越來越稀疏,蘆箔上的蠶兒長大了,密密麻麻結滿了肥大的繭。
我隨意向村民們問問今年的生活與收成,看着他們這樣辛苦忙碌,為什麼還不能解決温飽反而鬧饑荒? [2] 

郊行創作背景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舒州任滿赴闕,除羣牧司判官。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王安石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第二年五月,他離京就任知常州軍州事。根據當時情況推測,此詩當系至和年間所作。時作者年三十四五歲。
王安石漫步郊外,看見野外的桑葉被採盡,農家飼養的蠶結繭肥密,這本是蠶農大獲豐收的喜悦之景,應該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王安石隨意問了問農家的生活狀況時,結果卻讓他困惑驚異:原來養蠶人長年辛苦忙碌生活卻一貧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飢歲。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詩以示對蠶農的同情。 [1]  [2] 

郊行作品鑑賞

郊行整體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鄉間春景。柔桑句,外景;蘆箔句,內景。外景,用墨清微;內景,雖是素描,但物象豐滿。詩中主人公由外入內,體察民情,看到的是養蠶成功的景象。後二句轉寫主人公之“問”。此問源於一個現實的矛盾:百姓的勤苦勞作已經有了顯而易見的收成,卻還要像荒年一樣餓肚子。作者此問,可以説是有疑而問,也可以説是明知故問。這一問,作者的“矛頭”無疑是指向為政者的。
唐人作詩,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之句,正是“勤苦尚兇飢”的生動註腳;又有“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聶夷中傷田家》)之句,隱隱透露出“勤苦尚兇飢”的因由。而王安石此詩,雖不同於唐人直白尖鋭、激烈鮮明,而是顯得含蓄委婉、沉鬱深刻,是很發人深思的。
王安石作為有志改革的傑出政治家,郊外閒行,不忘訪問農家,不僅僅表現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更顯現出他對百姓疾苦根源的理性思考。詩中一個“聊”字,似輕實重,令人回味。
整首詩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如同話家常一般平實質樸,關切的問詢之中體現了王安石對蠶農的同情以及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同時通過描寫蠶農勤勞辛苦還鬧饑荒的現實,暗示了當時苛捐雜税猛於虎的社會弊端。 [1]  [2] 

郊行名家點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注》:作者漫步郊外,看見鄉村中蠶農辛勞忙碌卻不得温飽,於是寫了這首詩,對他們的境遇深表同情。末句以反詰作結,含蓄凝練,發人深思。 [3] 

郊行作者簡介

王安石像 王安石像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宋神宗朝兩度任相,實行變法。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晚居金陵。卒,諡曰“文”。詩文皆有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作不多,風格高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著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4] 
參考資料
  • 1.    王兆鵬 黃崇浩.王安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31-33
  • 2.    東籬子解譯.王安石集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28-29
  • 3.    高克勤.王安石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16
  • 4.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