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邵毓麟

鎖定
邵毓麟(1909—1984),浙江鄞縣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入九州帝國大學習政治經濟,獲學士學位,後入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後,在1934年任四川大學教授。1935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日俄科科長。1937年5月,任駐日本橫濱總領事。1938年1月回國,後赴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秘書。1941年兼外交部情報司司長;1946年5月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代理主任,旋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南朝鮮代表。1949年7月任駐韓國特命全權大使。1951年9月赴台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政策顧問,兼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政策研究室主任。1984年因病逝世,終年75歲。
中文名
邵毓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84年
畢業院校
日本九州帝國大學
出生地
浙江鄞縣
代表作品
《勝利前後》 [1] 

目錄

邵毓麟人物生平

邵毓麟(1909-1984),鄞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初入慶應大學學習經濟,後以成績優異獲公費轉學九州帝國大學,獲經濟博士。又入東京帝國大學研究院。1934年任四川大學教授,後又任外交部情報司日俄科科長。1936年任駐日橫濱總領事。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組長,時號稱“日本通"。後由陳布雷引薦,任侍從室少將秘書,負責日本問題研究。1941年兼任外交部情報司司長。1943年1月,他在重慶《大公報》發表題為《如何解決日本事件》的論文,文章強調亞洲戰局的重要性,並提出論點,認為日本外強中乾,盟軍較易將其擊敗,迫使其投降;然後,盟國可以傾全力擊敗納粹德國。這種“先亞後歐”的戰略觀點,代表了一批政治家的意見。但當年冬季英、美、蘇首腦在德黑蘭會議決定的是“先歐後亞”的戰略決策,與中國的輿論正相徑庭。因此,美方在會後提出,要求中國在戰略思想上與盟國保持一致。外交部長宋子文從國外電告政務次長吳國楨,並令吳向蔣介石解釋清楚。吳國楨因邵毓麟在報上發表論文,未向他請示而深為不滿,恰好這時邵毓麟又以外交部發言人身份發表談話,繼續闡述“先亞後歐”的提法。當晚,吳國楨簽呈蔣介石,邵毓麟幾乎被“革職、永不錄用”。後經陳布雷向蔣説明原委,僅被兔去情報司司長之職,專任侍從秘書。1945年赴美國出席太平洋學會國際會議,並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參議名銜隨何應欽赴芷江處理日軍受降事宜,擬訂《各戰區日軍受降綱領》,為受降之準則。1949年任台灣駐南朝鮮“大使”。1951年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兼“總統府”政策研究室主任。曾參加聯合國第八屆大會,1952年代表台灣參加“中日"商訂“雙邊和約”特設委員會。1957年任台灣駐土耳其“大使”。1964年返台任“外交部”顧問,並任“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兼日本研究所所長。著作有《勝利前後》、《使韓回憶錄》等。 [2] 
參考資料
  • 1.    忻平.災難與轉折1937.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鄞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鄞縣文史資料 第5輯 鄞縣當代港澳台及國外人物錄專輯,,1992.10,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