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邵更世

鎖定
邵更世(1923~1996),字元復,江蘇南通人。邵大蘇長子。古琴藝術家,梅庵琴派傳人。
中文名
邵更世
外文名
Shao Gengshi
別    名
字元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3年
逝世日期
1996年
出生地
江蘇南通

邵更世人物介紹

邵大蘇極為稱許徐立孫的左手指法,叮囑邵元復細心揣摩學習。邵元復耳濡目染,打下了比較堅實的梅庵派琴學基礎,並在父親指導下,學完《梅庵琴譜》的全部曲目。
1949年初赴台灣。1984年,邵元覆在高雄組建台灣梅庵琴社,推廣梅庵古琴藝術。1988年在《北市國樂》上發表《談古琴琴派》。1989年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辦的古琴古樂展上主持“琴樂之美”座談會。1990年2月參加基隆文化中心舉辦的全省古琴巡迴演奏,4月26日參加高雄市第一屆港都國樂節的琴韻箏聲演奏會,30日應高雄市古琴學會的邀請主講《簡介中國的古琴》,6月參加基隆文化中心舉辦的“霧社梧桐樹林尋音”活動。1993年2月應高雄市廣播電台《南風樂府》節目之邀,播講《梅庵琴派的起源和發展》。4月下旬出席百立文教基金會與高雄文化中心為龔一舉辦的“兩岸古琴名家深情對談”雅集,8月在台北《故宮文物月刊》第十一卷第八期上發表《梅庵琴派的起源及發展》。

邵更世貢獻經歷

長期以來,邵元復一直記着父親對他説的話:“梅庵琴曲皆為王燕卿夫子精選,除為其定節拍外,更每曲均經其增益、改進,務求既不失其正,復能雅俗共賞……”而圍繞着梅庵琴曲所產生的種種説法,激發了他從事王燕卿改進琴曲的研究的濃厚興趣。他開始蒐集資料並着手比勘、考證。當他得知《龍吟館琴譜》重新面世,興奮不已,輾轉託人始得微縮膠捲。最後他寫成《<梅庵琴譜>考證與研究》,“其撰述內容訂為如下三方面:一、將從諸琴譜中選得最接近可據之曲譜與《梅庵》所輯曲譜平行抄列(如《搔首問天》選擇《五知齋》所輯‘《秋塞吟》,一名《搔首問天》’),相同處以黑字書寫,改變之處則以紅字書寫,俾讀者能一目瞭然其異同。二、考證各曲之首見年代及各譜收輯情形,乃至各家評介文字。三、分析研究王燕卿夫子對諸曲改進、增益之實際情形,予以論述介紹”。這是關於《梅庵琴譜》的研究中比較重要的成果。
與此同時,他在陳心園等梅庵琴人的幫助和支持下,重編《梅庵琴譜》,分上下兩集,分別於1995年3月和10月出齊。上集包括影印的1931年初版《梅庵琴譜》、《琴曲字譜與簡譜合編》,並在卷首影印初版《梅庵琴譜》書影、柳詒徵題字以及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遺像;下集中,《<梅庵琴譜>考證與研究》集中體現了他在梅庵琴曲比勘與考證方面的成果,《增錄論著與書信》主要收錄了徐立孫等梅庵琴人的樂律學論著、琴學論文與書信,《藝文鴻爪》則以收錄與梅庵琴人相關的詩詞酬答為主,最後是《邵元復書法選輯》,錄其書法作品近三十件。這是迄今為止《梅庵琴譜》最為完備的版本。
1996年,即《增編<梅庵琴譜>》刊行後的第二年,邵元復病逝於高雄。
邵元復的弟子有郭曉薇、蘇秀香、林方彪、陳信利、鄭明全、徐宛中、李廣中等。2000年12月22日,“梅庵琴憶——紀念梅庵傳人邵元復先生古琴音樂會”在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該紀念活動由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主辦、台南晨園琴箏社承辦。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