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建猷

鎖定
邱建猷(1796~1854),宇爾嘉,號迪甫,廣東大埔縣青溪坪砂村人。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任國史館編修,參修《大清一統志》。歷任文淵閣校理、山西監察御史、松江知府、常州知府、贛州知府、南康知府、九江知府等職。 [1] 
本    名
邱建猷
爾嘉
迪甫
出生地
廣東省大埔縣青溪鎮
出生日期
1796年
逝世日期
1854年
中    舉
道光八年
進    士
道光十四年

邱建猷人物簡介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成書共560卷,他是這部書的主要負責人,被清廷授於“文淵閣校理官”,不久派往山西任監察御史,後曾為松江知府、常州知府、贛州知府、九江知府等職,時江西多次鬧水災,他為官清廉,千方百計賑災,成績裴然,江西各地人民稱讚他,百姓為之造祠一座,他知道後立即毀掉。後因太平軍橫掃大江南北,他遂以母老要回原籍照顧,辭官離贛回粵。回鄉10多年曾兼廣東澄海、海陽、潮州、龍湖幾個州縣書院掌教。咸豐四年(1854年)建猷死後十三年即同治六年(1867年)他兩位公子晉昕、晉亨同年考為舉人。

邱建猷人物生平

邱建猷,自小聰穎過人,及長即發憤讀書。清朝嘉慶二十二年(1817)補博士弟子員。後師從饒芝深造,頗受器重。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中廣東鄉試第16名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考取三甲第127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散館後授翰林院檢討。
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任國史館協修,參與《大清一統志》編纂。邱建猷勤於職守,佈劃謀篇有方,被擢升為文淵閣校理。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考授山西監察御史。後又任松江知府、常州知府,道光二十四年(1844)因父喪回籍守孝,服闋授贛州知府,未到任改任南康知府。
江西南康是一個地瘠人貧的地方,邱建猷下車伊始,就以地方利病詢問諸生,擇其善者而行之。他捐錢增加生童的膏油伙食費用,重立規矩。恢復已廢的朱嘉講學地白鹿書院,並常親到書院講授。時有都昌縣書吏黃應華,素來奸滑,其領辦官鹽,魚肉鄉里,被民眾毆打,並“焚其居”。黃應華逃到省裏,誣告民眾作亂,要邱建猷嚴懲“亂民”。邱建猷瞭解情況之後,先將黃應華革職,然後親赴都昌撫慰民眾。
道光二十八年(1848),南康大水成災,波及四縣,邱建猷親自到災區視察,即向上司請恤,又發動僚屬捐資賑濟,使百姓得以保全生命。上司以邱建猷賑災有方,後九江遇災,即調建猷代理九江知府以賑災。建猷立清冊,區別户丁,發錢粟,多設廠所,男女異途,老少異糧;諭富人平糶,禁吏侵蝕;事有不便上請者,多出錢助之。“得全活者數萬人,民無菜色,一郡歡聲”。
咸豐皇帝即位,廣求人材,刑部侍郎張芾向朝廷推薦朱琦、何紹基、沈衍慶和邱建猷等4人,其中對邱建猷保薦最力:“悃愊無華,廉隅自厲。修鹿洞之成規,士林悦服;督九江之賑務,輿論允從。任勞任怨,樸誠可恃,不染外官虛浮習氣,堪勝表率之任”。於是威豐皇帝特頒旨重用。
邱建猷居官清廉,關心民眾疾苦,平常他在內署穿的是布衣,性情寬厚,不忍致民於法,但碰到貪官、污吏、惡棍就一定嚴懲,故極得民眾愛戴,同僚亦無不欽佩、歎服。
邱建猷在南康任內,民眾為了表揚他,趁他去京公幹時,給他建了一座生祠,他回到南康後,立即把它拆掉。邱建猷晚年,在贛任職期間,正是太平軍橫掃大江南北之時,清王朝已搖搖欲墜。邱建猷遂以母老辭官,返回原籍。之後,曾先後在海陽、龍湖、澄海、景韓、韓山等書院掌教,以教為樂。著有詩文藏於家。威豐四年(1854)在鄉逝世,終年59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