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家慧

鎖定
邱家慧,,山東濰坊人。中南民族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學生。
中文名
邱家慧
畢業院校
山東藝術學院
出生地
山東濰坊
代表作品
《臘八節,心裏的一抹温情》
性    別

邱家慧成就及榮譽

1、作品《臘八節,心裏的一抹温情》獲“馬鳴湖杯感受春節大中小學生徵文比賽活動”:大學組二等獎·
[1]  2、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詩歌訴心聲 頌我中國夢”詩歌朗誦大賽二等獎
2013年5月6日晚, 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詩歌訴心聲 頌我中國夢”詩歌朗誦大賽決賽在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校內部分師生到場觀看。
經過初賽的激烈角逐,共有10位選手晉級本次決賽,選手以個人或組合形式按序上台表演。4號俸振海、周璐組合朗誦的《中華頌》慷慨激昂,博得了在場同學的陣陣掌聲;6號選手樊婧昊以一首著名的愛國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抒發了當代青年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10號選手鄒安欣帶來了一首《感恩 篤信 我的青春夢 我的中國夢》,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到位的手勢和表情感染了在場師生。表演形式方面,3號李陽、江瑛、徐梓青組合獨樹一幟,採用朗誦加手語表演的方式演繹詩歌,獲得了評委的認可。研究生吳同學接收採訪時説:“2個小時的精彩比賽,讓我收穫了不少關於朗誦方面的知識。”
最終,來自文傳學院的鄒安欣摘得桂冠,俸振海與周璐組合及徐傳武與邱家慧組合獲得二等獎,李陽、江瑛、徐梓青組合、樊婧昊、博士9人組合獲三等獎。 [2] 
3、關於開展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第六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 [3-4] 
4、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會副主席 [5] 
5、2012年優秀團員 [6] 
6、中國壽光網《快樂新家》角色入圍演員 [7] 

邱家慧作品介紹

《臘八節,心裏的一抹温情》
進了臘月,年的腳步就進了,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
小時候,對勤勞最深的記憶來自於一種粥——臘八粥。
在家鄉,每年都過臘八節。初七晚上,母親會提前選好材料,有大米、小米、綠豆、麥仁、紅棗、花生······然後就開始忙碌起來:淘米、泡豆子、去核、精揀,第二天在半夜時分就起牀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等到一家人起牀的時候,粥也熬好了。都説“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在寒冷的早上,喝上一碗熱氣騰騰、香甜黏稠稠的粥,感覺肚子會舒服一年!
記不清奶奶在我耳邊嘮叨了多少次,懶漢和懶婆娘餓死的故事。每次吃完臘八粥,奶奶都會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户勤勞的夫婦,生活的很幸福。但他們有一個兒子太懶,懶到什麼程度呢?吃飯的時候筷子掉到地上都懶得撿。後來,懶漢娶了個懶婆娘,懶得油瓶倒了都不扶,老兩口在的時候,懶漢和懶婆娘還衣食無憂,等老兩口病死了,懶漢和懶婆娘坐吃山空,把家敗光了。最後沒飯吃只能挨家乞討,把借到的糧食湊到一起,熬了鍋雜粥,粥吃完後,兩個人借不到糧食,就餓死了。所以他們死後,鄉親們就每年這天做粥來警告家人——勤養德,懶敗家···説到興奮處,奶奶還會用手撫摸我的腦袋。有時候,我會調皮的問奶奶:“那媽媽呢?是不是懶婆娘?”奶奶會笑得仰起頭,而母親往往在灶邊收拾碗筷,也笑着看我,我仰起頭,看見奶奶和母親的目光交集重合,奶奶會低頭悄悄的告訴我:“你媽勤着咧,鄰居都説咱家的灶煙冒的早!”説罷,仍是笑,母親笑,我也笑······
小時候不懂,做臘八粥的材料,每次都是媽媽一個人準備,奶奶怎麼不幫她一把?那樣媽媽就不用那麼早起牀了。長大後才知道,我家鄉的風俗是媳婦張羅臘八節,一是教育她們學會勤儉持家,二是為了顯示婆婆的地位。而新媳婦是必須要過臘八節的,否則會剋死婆婆——這只是流傳下來的習俗。據説,從前在楊莊一帶,有個很懶的媳婦沒過臘八節,第二天她婆婆就被剋死了!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媳婦們誰也不會冒這個險,擔上懶和不孝的名聲!媳婦過臘八節,早上要早起,村裏有些閒事的人早上會守着看新媳婦家的灶煙,要是煙冒的早,就被説成是勤勞的;煙冒的晚了,就被冠上“懶婆娘”的帽子,成為人們飯後的笑資。所以村裏做飯的媳婦們,臘八早上天不亮就起牀做飯,爭取一年裏被人們稱作勤勞的人。當然,今天看來,之所以早起牀做飯,原因是粥中東西太雜,要長時間熬,才能出味兒。
臘八做的粥還有“除舊”的意思。通常意義上的年是從臘月八號開始的。所以在前一天晚上,收拾出來以前的剩餘糧食,湊在一起做了粥,以後就開始吃新的糧食了。當然,這飯也要體現出媳婦的巧,粥不能熬少了,因為粥熬少了證明舊的糧食剩餘不多,媳婦不會精打細算,被挑事的婆婆撞見,又會是一陣訓斥。
臘八粥的材料,先前流傳下來的是八種,以穀物和豆類為主。後來,隨着人們口味的改變,又摻入了葡萄乾、杏仁、桂圓、核桃仁、枸杞等等,依個人口味而定,有人還加入了南瓜、肉絲、豆沙、山藥,甚至在粥里加紅糖,寓意着日子紅紅火火。材料也不是單純的八種,真正成了一種雜粥!
後來到濟南上學,一直沒吃上母親親手熬的粥,每年臘八這天,報紙上會登出千佛山的寺廟“施粥”,隊伍排的很長,市民早早的等候以求得一年的福祉,於是懂得臘八粥的來源不僅和“懶漢和懶婆娘”的故事有關,還和佛教的起源有關。在佛教文化中,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節”也是佛教徒的節日。
除了做臘八粥,在臘月初八這天家鄉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每年臘八日吃過午飯,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剝蒜了,一瓣一瓣的放在盆子裏,一會兒就是一座用白蒜堆成的小山。有時候我也參與,過會兒聞聞指頭,一手的大蒜味兒!同是臘八的節日,很奇怪奶奶也參與了——可能和她愛吃蒜有關!等把蒜都剝完,用水洗淨,攤開晾在籃子裏,水乾了把蒜倒在大罈子裏,用醋泡起來,再用塑料紙密封住,放在陰涼的地方就大功告成了。一星期以後就可以吃,這樣的蒜,到時候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酸辣可口。
做臘八蒜的材料也是有講究的,以前流傳下來的是用紫皮蒜,因為蒜小容易進味兒,並且蒜脆不至於蔫兒了;至於醋,最好用米醋,因為色淡,醃好的蒜翠綠,而用老醋泡過的蒜,色澤發黑,蒜瓣也不夠綠。剝皮後的蒜用水洗過後必須晾乾,帶水就容易腐爛不易保存了。把罈子口扎嚴是為了防止醋蒸發。至於放在陰涼處,似乎沒什麼講究,奶奶説是為了防備我這個饞貓的,小時候我會偷偷拆開罈子吃蒜,辣的眼淚直流。
等臘八蒜醃好了,每頓飯端上飯桌吃上幾瓣,作為下飯的引子。當然,最主要的是留着除夕夜吃,吃着餃子就着臘八蒜,酸酸辣辣的,連醋也省了。聽媽媽説,民間流傳下來,除夕和大年初一,是神仙送財和散福的日子,百姓要用鞭炮歡迎,但是不能動蒜槌搗蒜,否則會把財運都搗沒了。所以不能吃搗的蒜,只能吃提前準備好的臘八蒜。
至於臘八蒜,顧名思義是因為臘月八號這天醃的才得名。但是,為什麼一定要臘月八號這天醃呢?奶奶告訴我,只有這天醃出來的蒜才會晶瑩碧綠如翡翠,好看!
暑假去北京,去了幾個老字號包子鋪,發現他們的特色菜裏就有臘八蒜,點了就着吃包子,要麼太酸要麼有點辣,再也不是記憶裏的酸酸甜甜了,卻依然是晶瑩碧綠如翡翠的顏色,不禁有些好奇。直到翻資料才發現,蒜遇到醋,不論何時都會呈綠色,所以奶奶的話也不完全是對的,但是,遺留下來的風俗,確實有它吸引人的獨特魅力。
一些舊的習俗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所以,越來越多學者和研究家們開始重視民俗及其作用,隨着國家對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對中秋節和端午節的重視,人們在漸漸找回記憶裏的那一抹温情,而無論何時,我不會忘記臘八節,那段留在心靈深處的温情回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