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屯文化

鎖定
邊屯文化,結合自然與歷史的多種因素分析,永勝明代以來的歷史文化,從總體上來看,是一種緊緊依託於農耕生產、體現農耕文明的農耕文化。永勝農耕文明的輝煌,與中原文化的深遠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明朝洪武年間實施的“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即“洪武調衞”,調派大量軍户、民户進入永勝屯田戍守,開創了永勝農耕文明史的新紀元。據可考史料分析,自明代以後,永勝地方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並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文化傳統的永勝“邊屯文化”。 [1] 
中文名
邊屯文化
定    義
緊緊依託於農耕生產、體現農耕文明的農耕文化
開始時代
明代

邊屯文化術語簡介

雲南省永勝縣,有金沙江自北向西再向南環繞,是滇西北的重要關隘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滇西北的歷史文化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之一,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永勝山川秀美,沃土豐饒,資源豐富。境內有江、河、湖泊、高山、盆地、河谷等多種地貌類型,金江環繞,羣山巍立,丘陵縱橫,河谷迂迴,壩子平展。光熱水土資源及生物資源垂直差異明顯,水平分佈複雜,具有立體氣候、立體資源的特點。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形成了“江邊酷暑高山寒,一層平壩一層天”、“一日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條件優越。
結合自然與歷史的多種因素分析,永勝自明代以來的歷史文化,從總體上來看,是一種緊緊依託於農耕生產、體現農耕文明的農耕文化。永勝農耕文明的輝煌,與中原文化的深遠影響是分不開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明朝洪武年間實施的“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即“洪武調衞”,調派大量軍户、民户進入永勝屯田戍守,開創了永勝農耕文明史的新紀元。據可考史料分析,自明代以後,永勝地方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並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文化傳統的永勝“邊屯文化”。 [1] 

邊屯文化歷史框架

兩漢前後,永勝一帶的部族已從遊牧發展為農耕,軍事、農業、貿易、冶鑄等活動已有相當規模。南詔時期,從青海、川藏結合部、滇西等地遷移來了許多部族,如僰、尋丁、阿昌、羅落、“施順二部”、傈僳等,構成了當地居民的多元成分。明初,朱元璋採取“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調派大量軍户、民户到永勝屯田戍邊,因此,永勝的多數漢族的家譜都稱祖先是“洪武調衞”來的。
郡縣的設置,與當時當地民族、人口、社會制度、自然地理、經濟條件、軍事鬥爭有着直接關係,各個時期的設置不同,形式也不一樣。具有兩千多年農耕文明史、多民族雜居的永勝縣,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勝為遂久縣地,屬越嶲郡;蜀漢建興三年(225年)改屬雲南郡。唐貞元十一年(795年),南詔置北方賧。兩宋大理國時設善巨郡。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稱北勝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為北勝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降府為州。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瀾滄衞軍民指揮使司。正統六年(1441年),升北勝為直隸州。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升為永北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降為永北直隸廳。1913年再降為永北縣,1933年更名為永勝縣。
明代設置的瀾滄衞,在永勝的邊屯文化史上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現在的永勝縣城,歷史記載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當時系雲南布政使司及雲南都指揮使司推行“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的要地,是統轄北勝、永寧、蒗蕖等州軍民,控制金沙江、瀾滄江上游土司的“瀾滄衞軍民指揮使司”治所,故名瀾滄衞城。該城周圍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全用磚石砌成;設四門,門上有樓,城腳有河,通四濠,是滇西北歷史悠久、規模最大、街道整齊、設備完善的古城,歷代均為永北(永勝)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該城的名稱也有不同,如北勝州城、永北府城、永北直隸廳城等。據相關記載,瀾滄衞城的建設是仿長安城的樣式,棋盤格局,四道城門,五縱六橫,有十字街、鐘鼓樓、轅門(據説轅門代表中央權威)和大小教場。這座城在後來曾屢遭兵戎,但一直保存下來。今天,古城換新顏,但整座城的棋盤格局依然存在。 [1] 

邊屯文化重要前提

永勝“他留人”是民族融合的一個極好證據。他留山是歷史上永勝通往巴蜀的必經之地,也是馬幫從縣城出發剛好一站路程的宿營之地。在他留山半坡,歷史上曾有一座他留古城堡,既是驛站又是一個戰略要塞。他留人除語言屬彝語支系(與小涼山的彝族語言也不太相通)外,生活習俗、文化遺存等則不大相同,他們代代相傳,認為自己的祖先是“洪武調衞”來的。對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留“營盤村墓羣”可以成為佐證。
根據他留山的墓碑、族譜、傳説記載,他留人應為“洪武調衞”遷徙而來的一支軍民,來時是360户伍,曾遊牧或遊耕於南至永勝縣程海湖周邊,北至寧蒗縣戰河,東至四川兩鹽(鹽邊、鹽源縣),西至永勝縣城北他爾波忍峯(又名他魯補子山,意為他留人的放羊山)的廣闊地域內,明朝初期與洪武調衞的中原漢族將士一道參與修築瀾滄衞城,曾居住在永勝縣城關壩南華鄉柳樹塘一帶。他留古城堡一度曾是滇川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達到極盛,建有10餘條街道,集政治、交通、經貿、軍事、文教於一體。康熙時“駐左營馬步戰守兵二十名”,雍正年間建“他留義學館”,乾隆時號為“他留夷,他留村”,道光時號“他留古道”,咸豐時設他留酋長為千户長。因清咸豐、同治年間(約1861年)戰亂,他留古城堡被毀,他留人四處逃散,最終散居他留山等地。
發現的最早記載他留人的史料是明正德《雲南志》中所附的地圖,記載為“他魯”,推測為因族名而為地名,但在書中未見其他相關記載。在以後的明代雲南方誌的地圖中仍可見到“他魯”一詞出現,但仍不見其他記載。永勝縣僅存的兩部古代地方誌書乾隆《永北府志》、《永北直隸廳志》中有“他留夷,他留村”等相關零碎記載,無具體內容。
據北京大學教授宋豫秦等專家學者考證,他留人民族構成中包含有明朝“洪武調衞”而來的中原漢族將士成分,據他留墳林碑文記載這些漢族主要來自“湖廣、江西、三淮”等地,其餘大部分成分為土著,應為當時來到這裏的漢族士兵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的後裔,但在後來的發展中,少數民族文化佔據了主導地位。他留人至今在飲食、服飾、住宅、祭祀、婚俗、宗教、喪葬等方面都有着與眾不同的獨特文化習俗。 [2] 

邊屯文化經典集萃

大批的軍隊來到永勝實行軍屯,既帶來了包含宗祠文化的儒家文化,也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文明,在後來的民族融合中,漢族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通商通婚。在今天的永勝民諺中有“夷娘漢老子”之説,正是反映了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的情況。自明朝“洪武調衞”前後,從中原內地遷來了一批批軍民,他們不僅保持了家鄉的文化和技藝,也保持了從家鄉帶來的語音,他們的口音都屬於湖南方言。至今,帶有明顯湘楚音腔的永勝方言,仍保留着許多古音古語。
在永勝程海壩子南端的山邊,有個村子叫毛家灣,有着非同尋常的身世與淵源。這裏的毛氏與湖南韶山的毛氏同宗同源,是韶山毛氏的發祥地。從毛澤東上溯20代,毛氏的祖先毛太華就曾定居在這裏。如今毛家灣的毛氏宗祠,供奉着毛氏共同的祖先。《韶山毛氏族譜》中有這樣記載:“二十一世傳至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而始祖太華公位下,書載元至正年間,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遷雲南之瀾滄衞,娶妻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攜長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鄉北門外緋紫橋,十餘年後清一、清四復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開種鐵陂等處,編為民籍。”這一記載説明,韶山的毛氏是永勝的毛氏遷徙發展而形成的。永勝的毛氏發展到今天,已有數個村落、2000餘人,是毛太華次子、三子之後裔。 [2] 

邊屯文化建築遺存

永勝清水驛是明清以來設置的重要驛站之一,也是永勝邊屯文化的一個縮影。清水驛距瀾滄衞城60裏,因有可以關閉的南北閣樓寨門以控制要道,又能堅壁固守,形同城堡,習慣上簡稱“清驛”。 明清時期的清驛形成商貿集鎮,一條長達兩公里的街道由南到北貫通全驛,街道兩旁鋪面相連,儒學、義學、私塾、官驛、官倉、寺廟齊備。現存的30餘處明清古建築,仍記述着當年的繁華。小巷曲徑通幽,多個“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古民居院落保存至今,精雕細刻、描金繪彩,大方文雅。
明朝古建築羣之一的瑞光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規模氣勢不凡,結構古樸嚴謹。東嶽廟是清驛寺廟中的重要建築之一,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至道光年間逐漸形成一個以道觀為主的建築羣,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組建築,是清驛古鎮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雕欄石砌、斗拱飛檐、彩梁畫棟、氣勢巍峨。
此外,梓里街也是邊屯文化保留完好的居民點。這裏是永勝、華坪通往麗江、鶴慶的要津,故名上江渡,從前以溜索、木船渡人。光緒二年(1876年),鶴慶蔣宗漢捐資倡修鐵索橋,光緒五年建成,行人稱便,形成集市。 [3] 

邊屯文化人文傳統

長期以來,永勝人一直對文化、教育推崇備至,尚文重教成為最典型的人文特徵和價值尺度。《永北直隸廳志·學校志》中這樣説:“自有唐詔天下,郡縣皆立學宮,其繼往開來,正人心而維風俗者,莫切於此……永郡雖地處邊隅,而人文蔚起,鬱郁濟濟,代不乏人,凡廟貌之巍峨,膠庠之造就,實有興於未艾者,於以見聖朝久道化為之治,俾後之君子登孔子之堂,深仰止之思,興起正無已也。”這段話雖然空泛,但相信不是應時附會之作。據史料不完全統計,從14世紀末到18世紀中期,永勝除儒學宮外,還設有新義學館14處,培養出的人才有300餘人在全國各地任職,其中有舉人51名、進士8名。對教育文化的重視和普及程度,可見一斑,僅清驛一地,在明清科舉中,永北府殿試中進士七名,清驛即佔四名,時鄉村小市舉貢生員之多,為滇西北之冠,被譽為“文風之地”。 [3] 

邊屯文化明顯地標

今永勝縣城所在地永北鎮,就是明代的瀾滄衞城。永北鎮所屬的馬房鄉,因明清時官府的軍馬曾在這裏放養,故名。現在的三川鎮金官,就因明初瀾滄衞的金鳴時屯田於此,故名。三川鎮的梁官,就是明初瀾滄衞梁從仁屯田於此,故名。其他多處帶有“伍”字的地名,如梁官的中州西北田地稱高選伍、周甫伍、段錦伍、譚相伍、邵勇伍、湯詔伍、翟鬥伍、王三錫伍、李時伍等名,都是明朝年間瀾滄衞屯伍官姓名。現在梁官的馬軍村,因明時瀾滄衞在此設置騎兵前營,故稱前馬軍、遠馬軍;程海的馬軍為騎兵後營,故稱後馬軍、近馬軍。永勝的很多村名都是以當時駐屯的軍官姓命名的,其它如前所、後所、中所、左所、右所、松官村、譚官村、劉官村、文官村、滿官村、陳官村、東馬場、西馬場等地名,也與明代屯田有關。
具有代表性的鄉村集鎮有金江古渡。此渡因瀕臨金沙江而得名。以古渡成集市,沿江聚落呈線形。自唐宋始,即為南詔、大理通川古津。明朝至民國,先後在此設過金沙江堡、金沙江巡檢司、金江知事廳、金江汛、金江縣佐、警察分局、糖捐局等軍政警税行政機構。 [3] 

邊屯文化結 語

中原文化的深遠影響、農耕文明的一度輝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共同繁榮,千百年來的傳承和發展,交流與促進,為“邊屯文化”注入了源源不絕的生機與活力。邊屯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是耕讀傳家,時至今日,永勝的農業仍然居於領先地位,所轄濤源鄉是水稻專家袁隆平的實驗基地,水稻單產、百畝產、千畝產都刷新了世界紀錄,現正在進行萬畝實驗。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地方文明進步的標誌,其發展和繁榮程度,對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邊屯文化是永勝各族人民獨具特色的寶貴文化遺產,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珍貴精神資源。雖然過去的輝煌已成為久遠的歷史,但現實的傳承和未來的發展仍然是我們必須認真破解的重大課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