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邁斯納效應

(物理名詞)

鎖定
磁化強度完全抵消磁場強度,使得磁通密度為零的磁性質。 [2] 
邁斯納效應超導體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的過程中對磁場的排斥現象,於1933年時被瓦爾特·邁斯納與羅伯特·奧克森菲爾德在量度超導錫及鉛樣品外的磁場時發現。在有磁場的情況下,樣品被冷卻至它們的超導相變温度以下。在相變温度以下時,樣品幾乎抵消掉所有裏面的磁場。他們只是間接地探測到這個效應;因為超導體的磁通量守恆,當裏面的場減少時,外面的場就會增加。這實驗最早證明超導體不只是完美的導電體,併為超導態提供一個獨特的定義性質。
中文名
邁斯納效應
外文名
Meissner effect
類    型
科學術語
定    義
超導體磁場的排斥現象

目錄

邁斯納效應簡介

邁斯納效應超導體從一般狀態相變至超導態的過程中對磁場的排斥現象,於1933年時被瓦爾特·邁斯納與羅伯特·奧克森菲爾德在量度超導錫及鉛樣品外的磁場時發現[1]。在有磁場的情況下,樣品被冷卻至它們的超導相變温度以下。在相變温度以下時,樣品幾乎抵消掉所有裏面的磁場。他們只是間接地探測到這個效應;因為超導體的磁通量守恆,當裏面的場減少時,外面的場就會增加。這實驗最早證明超導體不只是完美的導電體,併為超導態提供一個獨特的定義性質。
當一個磁體和一個處於超導態超導體相互靠近時,磁體的磁場會使超導體表面中出現超導電流。此超導電流在超導體內部形成的磁場,恰好和磁體的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兩個磁場抵消,使超導體內部的磁感應強度為零,B=0,即超導體排斥體內的磁場 [1] 

邁斯納效應解釋

在弱場下,超導體幾乎“排斥”掉所有的磁通量,磁力線無法穿透超導體。它通過在其表面建立起電流來達到這點。這些表面電流的磁場與外加的磁場在超導體內互相抵消。由於場排斥(或抵消)並不隨時間而改變,所以導致這效應的電流(又稱持久電流)並不會因時間而減弱。因此電導率可被視為無限:即超導體。
在接近表面的一定距離內,磁場並不會被完全抵消,這個距離被稱為倫敦穿透深度。每一種超導體都有其特有的穿透深度。
任何完美的零電阻導電體都會因為簡單的電磁感應現象,阻止通過其表面的磁通量改變。然而,超導體的邁斯納效應跟這個有區別:當為了在外加磁場下到達超導態,而冷卻一般導電體時,磁通量在相變期間會被排斥。這樣的效應無法只用無限電導率來解釋。它的解釋比這個更復雜,最早由弗裏茨·倫敦與海因茨·倫敦兩兄弟在倫敦方程中提出 [1] 

邁斯納效應發現

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邁斯納(W.Meissner)和奧森菲爾德(R.Ochsenfeld)對單晶球超導體做磁場分佈測量時發現,在小磁場中把金屬冷卻進入超導態時,體內的磁力線一下被排出,磁力線不能穿過它的體內,也就是説超導體處於超導態時,體內的磁場恆等於零。
超導體一旦進入超導狀態,體內的磁通量將全部被排出體外,磁感應強度恆為零,且不論對導體是先降温後加磁場,還是先加磁場後降温,只要進入超導狀態,超導體就把全部磁通量排出體外。
此外,超導體還是完全的抗磁體,外加磁場無法進入或(嚴格説是)無法大範圍地存在於超導體內部,這是超導體的另一個基本特性。

邁斯納效應原理

產生邁斯納效應的原因是:當超導體處於超導態時,在磁場作用下,表面產生一個無損耗感應電流。這個電流產生的磁場恰恰與外加磁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在深入超導區域總合成磁場為零。換句話説,這個無損耗感應電流對外加磁場起着屏蔽作用,因此稱它為抗磁性屏蔽電流。
超導體不同於電阻無限小或者為零的理想導體。
因為對於電阻率ρ無限小的理想導體,根據歐姆定律E=ρJ,若ρ=0,則由麥克斯韋方程組▽×E=-δB/δt=0,由此可知在加磁場前後理想導體體內磁感應強度不發生變化,即B=C≠0,C為加入磁場前導體體內的磁感應強度。而超導體的邁斯納效應要求深入超導區B=0。

邁斯納效應實驗

研究表明:處於超導態的物體,外加磁場之所以無法穿透它的內部,是因為在超導體的表面感生一個無損耗的抗磁超導電流,這一電流產生的磁場,恰巧抵消了超導體內部的磁場。這一發現非常有意義,在此之後,人們用邁斯納效應來判別物質是否具有超導性 [1] 

邁斯納效應作用

邁斯納效應零電阻現象是實驗上判定一個材料是否為超導體兩大要素
邁斯納效應指明瞭超導態是一個動態平衡狀態,與如何進入超導態的途徑無關,超導態的零電阻現象和邁斯納效應是超導態的兩個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基本屬性。單純的零電阻並不能保證邁斯納效應的存在,但零電阻效應又是邁斯納效應的必要條件。因此,衡量一種材料是否是超導體,必須看是否同時具備零電阻和邁斯納效應。
另外,科學家根據“邁斯納效應”的原理,應用於超導列車和超導船 [1] 
超導材料和超導技術有着廣闊的應用前景。超導現象中的邁斯納效應使人們可以用此原理製造超導列車和超導船,由於這些交通工具將在懸浮無摩擦狀態下運行,這將大大提高它們的速度和安靜性,並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利用超導懸浮可製造無磨損軸承,將軸承轉速提高到每分鐘10萬轉以上。摘自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
超導列車已於70年代成功地進行了載人可行性試驗,1987年開始,日本開始試運行,但經常出現失效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高速行駛產生的顛簸造成的。超導船已於1992年1月27日下水試航,目前尚未進入實用化階段。利用超導材料製造交通工具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但它勢必會引發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參考資料
  • 1.    劉勝利, 吳高建, 譚鴻錦,等. 邁斯納效應的發現為何推遲了22年[C]// 江蘇省製冷學會學術年會. 2004.
  • 2.    李潔、信嬴、閻果.GBT 2900.100-2017 電工術語 超導電性: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