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陵及奉陵邑

鎖定
遼陵及奉陵邑(Mausoleum and City Sites of the Liao Kingdom), [1]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境內,包括祖陵及祖州城、懷陵和懷州城、慶陵及慶州城,為遼代同時葬有以上六個皇帝的后妃、皇子和勳戚的帝陵。 [4-6] 
遼陵的地面建築和設施,除了影堂、祭殿而外,紀功碑石、翁仲、瑞獸等石象生也一應俱全。每個陵園,都置有專門守護陵墓的州城來“充奉陵邑”。祖、懷、慶等州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總之,作為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契丹,在建國之初便參照中原漢制,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創建了自己的陵寢制度,這種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在中世紀的中國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新內容,它對後來金朝和清朝的陵寢制度,都有着深刻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更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制度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制度為別具特色、承先啓後之例。 [6-8] 
1988年1月13日,遼陵及奉陵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6月25日,懷陵及奉陵邑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遼陵及奉陵邑。 [3] 
中文名
遼陵及奉陵邑
外文名
Mausoleum and City Sites of the Liao Kingdom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8:00—18:00
公佈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247-006-018

遼陵及奉陵邑歷史沿革

遼天贊四年(925年),祖陵建設完工。
遼太祖天顯二年(927年),祖州城建設完工。
遼大同元年(947年),懷陵與懷州城建設完工。
遼景福元年(1031年),慶州城建設完工。
20世紀初,遼陵及奉陵邑由日本及法國學者先後調查確認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對遼陵及奉陵邑進行了系統調查和部分發掘。 [4] 
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遼祖陵進行了全面的考古調查。 [6] 
遼祖陵 遼祖陵

遼陵及奉陵邑建築格局

遼代皇陵集中分佈於今內蒙古巴林左、右旗和遼寧北鎮兩個區域。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內有3處6座帝陵:太祖之祖陵在遼祖州,今屬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太宗懷陵在遼懷州,今屬巴林右旗崗根鄉牀金溝村,穆宗祔葬;聖宗、興宗、道宗的慶陵在遼慶州,今屬巴林右旗索布力嘎王墳溝。遼寧北鎮境內有遼皇陵4座:追封義宗之顯陵、世宗顯陵、景宗乾陵、祔葬乾陵的天祚帝墓,另有奉陵邑顯州、乾州,都在今北鎮市醫巫閭山一帶。 [6] 
遼朝帝陵的墓室結構為磚砌穹頂式多室建築,規模宏大。如興宗陵共有七個墓室,墓室內壁和墓道兩側都以白灰抹平,飾有大型精美的彩色壁畫。葬具為木質棺槨。 [7] 
遼陵分佈圖 遼陵分佈圖

遼陵及奉陵邑主要建築

遼陵及奉陵邑祖陵

祖陵是大遼開國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貞烈皇太后、齊天太后陵寢,位於赤峯市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2千米處的袋狀山谷內,因其山名為祖山,是契丹遼王朝始祖興業之地,故得此名。祖陵三面環山,四周山巔間豁口處均以石塊築成圍牆。谷口中間有敵樓遺蹟,高阜上有建築遺址,兩側有守衞和祭祀用建築遺址多處,谷口內有宮殿建築遺址。谷後部西北有一小谷,俗稱“石人溝”,東側山頂有遺存龜形碑座一具,周圍曾多次出土契丹大字碑石殘片,刻有契丹大字,為遼太祖創業碑或紀功碑。陵墓在西北山坡上,宮牆用石塊壘砌,遺蹟已暴露地表,坡下尚存陵享殿遺址,經幢、石翁仲等遺物。 [4]  [5] 
祖陵 祖陵

遼陵及奉陵邑祖州城

祖州城位於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系祖陵奉陵邑。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周長約1.8千米。略牆為夯土版築,現高2~3米,基寬8~10米。四面各闢一門,東門北門可見甕城遺址。城內現存數處殿宇及州廨建築基址。城內有內城(子城)、外城,西北角現存石室1座(石房子),長7米,寬5.3米,高3.6米,東、西、北三面及頂蓋用四塊修鑿平整的花崗岩石板卯合而成,折角處以鐵鈎固定,甚為堅固,保存完整,其用途或為幽禁罪犯的囚室,或為祭祀祖陵的場所,或為契丹遠祖紀念建築。 [4]  [5] 
祖州城石室 祖州城石室

遼陵及奉陵邑懷陵

懷陵位於懷州城北3千米的牀金溝內。溝口及山谷四周山巒低凹處用石牆封堵,有陵門遺址。陵園中部一道石牆遺蹟將陵園分割為內外兩個陵區。懷陵位於山谷北端的內陵區。西側山峯腳下一平緩台地上有祭殿址和陵墓址。此陵墓主是太宗耶律德光。其子穆宗葬於懷陵之側。陵寢早年已遭盜掘破壞,其周圍殘存雕工精美的漢白玉蓮花柱礎和牡丹花紋鋪地方磚。
懷陵外陵區有兩處夯土台基建築基址,是與祭祀有關的大型殿址。 [4]  [5] 

遼陵及奉陵邑懷州城

懷州位於崗崗廟村內,夾在南北走向的兩條山脈之間,地處聯繫北部草原的交通要道。城址呈方形,周長2000米,除西牆被牀金河水沖毀,其餘三面城牆尚存,牆高1~4米。北牆、南牆各闢一門,四角有角樓。西側有兩組宮殿基址,清代的崗崗廟曾建在殿址上。城北有面積較大的建築遺址和夯土台基,大部分民居遺址散佈在城外。 [4]  [5] 

遼陵及奉陵邑慶陵

慶陵是遼代極盛階段建造的三座帝陵,位於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北15千米瓦里烏拉山(遼稱慶雲山)下,由聖宗東陵、興宗西陵、道宗北陵組成。陵地範圍東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約3千米,現僅存門闕、神道、享殿遺蹟。
慶陵三陵出土遺物多已散失,僅存部分漢文及契丹文石刻哀冊。其中的契丹小字,是最早發現的契丹文資料。 [4]  [5] 
遼慶陵之東陵(右)、中陵(左) 遼慶陵之東陵(右)、中陵(左)

遼陵及奉陵邑慶州城

慶州城,位於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查干木倫河(遼代稱黑水)北岸慶陵之南。一稱插漢城。平面由外城、內城構成回字形,東西長1540米,南北寬1650米,在遼代州城中規模最大,僅次於京城。城垣為夯土板築,現高1~3米,寬10~12米。內城保存較好,位於外城中部偏北,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950米。四面設有城門,有甕城。牆體夯土版築,高約4~5米,有馬面。城內遺蹟密集,正中偏北有高大的宮殿羣,宮殿前為衙署、民居和作坊區,東北隅有園林建築。 [4]  [5] 

遼陵及奉陵邑文物遺存

  • 慶州白塔
慶州白塔,全稱“釋迦如來舍利塔”,俗稱白塔子,為八角七檐空心樓閣式仿木磚結構建築。據磚刻銘文記載,該塔建於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塔高64米,分七層,每個層面上均精雕細刻了大量人物、花卉和建築圖案,通體施以白堊土粉刷,800面遍體鑲嵌的銅鏡,使塔體煜煜生輝,花團錦簇,慶州白塔的浮雕精工細作,獨具匠心,素有“東方佛雕博物館”的美譽。
1989年,白塔維修期間,曾從塔剎內發現一批遼代佛教遺物,有寫經、舍利小塔和襯墊的絲織品及磚銘等。 [5]  [4] 
慶州白塔 慶州白塔

遼陵及奉陵邑文物價值

遼朝(契丹)一共傳了九世。其皇帝分別葬於五個陵園之中,所謂祖陵、懷陵、顯陵、乾陵和慶陵,實際上分別是五個陵園的名稱。這種在同一陵園內分葬數帝的特殊制度,反映出契丹這個後起民族在建國之後,還依然濃重地保留着原來那種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族葬之風。
唐亡之後,中國重新出現了南北長期並峙的局面。在中原立國的北宋和北方草原上的遼朝都損益承襲了唐朝的各種典章制度。而在陵寢制度上,遼陵同宋陵相比,又明顯更具唐朝風韻。像唐陵一樣,所有的遼陵都選建在磅礴秀逸的大山之中,取依山為陵之勢。這種盛大的氣象,遠非秦漢陵墓所能企及。相形之下,封土起冢的宋代陵墓,更是顯得分外卑小侷促。
遼陵的地面建築和設施,除了影堂、祭殿而外,紀功碑石、翁仲、瑞獸等石象生也一應俱全。每個陵園,都置有專門守護陵墓的州城來“充奉陵邑”。祖、懷、慶等州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總之,作為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契丹,在建國之初便參照中原漢制,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創建了自己的陵寢制度,這種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在中世紀的中國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新內容,它對後來金朝和清朝的陵寢制度,都有着深刻的直接或間接影響,更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制度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制度為別具特色、承先啓後之例。 [6]  [7] 

遼陵及奉陵邑歷史文化

遼陵及奉陵邑相關人物

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9月6日),耶律氏,字阿保機(又譯阿保謹、阿布機或安巴堅),小字啜裏只,漢名億,中國遼朝(契丹國)的創建者(916年3月17日~926年9月6日在位),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彌裏(今內蒙古赤峯市一帶)人。迭剌部領袖耶律撒剌的(遼德祖)之子。阿保機初任契丹遙輦氏部落聯盟撻馬狘沙裏(扈衞官),統領親軍征服北方部族。後被選為聯盟夷離堇,升任于越。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取代遙輦氏任契丹八部聯盟長。隨後三次平定諸弟之亂,並在鹽池宴會中伏殺七部首領,統一契丹諸部。同時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禮俗,建築城郭,製作契丹文字,發展農商。遼貞明二年(916年),建立契丹國,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年號神冊。建國後,並行漢制與草原行國體制(蕃漢分治),並南侵代北及河北州縣,西征諸遊牧部落。遼天贊四年(925年),東征渤海國,於次年(926年)迫降渤海王大諲撰,在渤海國舊地建東丹國,封長子耶律倍為東丹王。不久後,阿保機在回軍途中病死扶余,終年五十五歲。死後諡號升[昇]天皇帝,廟號太祖,墓號祖陵。 [9]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字德瑾,契丹族,姓耶律氏,契丹名堯骨,漢名德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中國遼朝第二代皇帝、軍事統帥。耶律德光早年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引兵攻略薊北。遼天顯元年(926年),遼太祖病死於途中。耶律德光得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顯為年號。遼天顯十一年(936年),協助石敬瑭滅亡後唐,得到後晉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待遇。遼會同元年(938年),改皇都為上京,改革官制,劃分南北二面,實行胡漢分治。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漢制治漢人。遼會同九年(946年),傾國之師南征,為後晉敗於燕州長城(今河北固安縣)北部。十二月,攻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虜後晉出帝,滅亡後晉,建國號為大遼,年號大同。遼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因民間漢人武裝反抗此起彼伏,遼朝在中原的統治動盪不安。耶律德光不得不罷兵北還,途中病逝於欒城殺胡林,終年四十六歲。 [10] 
耶律璟(931年9月19日~969年3月12日),契丹名耶律述律,契丹族。遼朝第四位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長子,母為靖安皇后蕭氏。遼會同二年(939年),受封壽安王。遼天祿五年(951年)九月,耶律察割發動火神澱之亂,弒殺遼世宗耶律阮。遼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遼穆宗在黑山之變中為“褻御”小哥等人弒殺,終年39歲。廟號穆宗,諡號孝安正敬皇帝,附葬懷陵。 [13] 
耶律隆緒(971年~1031年),遼國第六位皇帝。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12歲即位,改元統和。蕭太后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使遼國更加強盛。遼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聖宗親政後,遼國進入鼎盛。晚年迷信佛教,使遼國開始走向下坡路。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駕崩,終年61歲,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 [12] 
耶律宗真(1016~1055年),契丹名只骨,遼國第七位皇帝,聖宗長子,母乃宮女褥斤。遼開泰十年(1021年)被冊立為太子,遼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即位,改元景福。在位24年,在位時,國庫充裕,但興宗一朝卻朝政鬆弛,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與西夏進行了兩次賀蘭山之戰,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在政治上趨於保守,國內矛盾逐漸尖鋭,遼興宗還迷信佛教。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八月,遼興宗死去,時年40歲,諡孝章皇帝。 [14] 
耶律洪基(1032年~1101年),遼國第八位皇帝,遼興宗的長子,契丹名查剌。1055年~1101年在位,在位47年。他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本人無所作為,腐朽奢侈,只知道遊獵山林。這時地主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重元等奸佞,不理朝政,導致灤河之亂的發生。他篤信佛教,在位期間曾大修佛寺佛塔。遼的腐朽統治引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滿,被遼壓迫的女真族開始興起,最終遼道宗成為掘墓人。遼壽昌七年(1101年),道宗去世,終年70歲。 [11] 

遼陵及奉陵邑陵邑制度

陵邑制度形於漢,西漢早中期皇陵旁皆有陵邑,為縣級行政單位,至元帝始廢其制。漢陵邑最初之設與中央政府控制六國舊貴族的政策有關,“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貲富人及豪桀(傑)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枝,非獨奉山園也。”西漢陵邑以所奉之陵為縣名,單獨築城以居民眾,其中茂陵縣的居民曾達到16000餘户。和遼並立的北宋也有類似陵邑的建制。
遼代皇陵附近設陵邑,行政級別為州,名與所奉皇陵同。其中祖州、慶州之名早於陵名,而懷、顯、乾三州系因奉陵而改名或得名。祖州“本遼右八部世沒裏地,太祖秋獵多於此,始置西樓。後因建城,號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莊敬皇帝、祖考簡獻皇帝、皇考宣簡皇帝所生之地,故名。”遼天顯二年(927年),“八月丁酉,葬太祖皇帝於祖陵,置祖州天城軍節度使以奉陵寢。”“慶州,玄寧軍,上,節度。本太保山黑河之地,巖谷險峻。穆宗建城,號黑河州,每歲來幸,射虎障鷹,軍國之事多委大臣,後遇弒於此。以地苦寒,統和八年,州廢。聖宗秋畋,愛其奇秀,建號慶州。”另一説謂慶州建於聖宗歿後的遼景福元年(1031年)七月,“建慶州於慶陵之南,徙民實之,充奉陵邑。
遼之奉陵邑大都是因舊城而建,祖州和慶州之外,還有“懷州,奉陵軍,上,節度。本唐歸誠州,太宗行帳放牧於此。天贊中,從太祖破扶余城,下龍泉府,俘其人築寨居之。會同中,掠燕、薊所俘亦置此。太宗崩,葬西山,曰懷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又有“顯州,奉先軍,上,節度。本渤海顯德府地,世宗置,以奉顯陵。”乾州情況特殊,是因奉陵而設,“乾州,廣德軍,上,節度。本漢無慮縣地,聖宗統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有凝神殿。” [6] 

遼陵及奉陵邑文物保護

文保碑 文保碑
1988年1月13日,遼陵及奉陵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6月25日,懷陵及奉陵邑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歸入遼陵及奉陵邑。 [3] 

遼陵及奉陵邑旅遊信息

  • 地址
遼陵及奉陵邑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境內
  • 開放時間
8:00—18:0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