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寧省紅十字會

鎖定
遼寧的紅十字會成立較早,在1904年遼寧這塊黑土地上就有了紅十字運動。這與當年2月爆發日俄戰爭有很大關係,戰爭使得遼寧地區——日俄戰爭的主戰場——較早地建立了紅十字組織。紅十字會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戰地救護和救助難民的作用。
中文名
遼寧省紅十字會
出現時間
1904年
所屬地區
遼寧省

遼寧省紅十字會基本介紹

紅十字運動起源於1863年,由瑞士的商人亨利·杜南發起創立。紅十字會是在戰地救護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從最初成立“五個傷兵救護委員會”、12個國家制定陸戰條約(1864年8月22日,日內瓦,據參考書目1),歷經140年的成長曆史,發展到現在,全世界已有178個國家建立了紅十字會(紅新月)組織,得到廣泛的認可。今天紅十字會的工作範圍拓展到了改善易受損害羣體境況的各個領域,在國際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榮譽。 [1] 

遼寧省紅十字會起源説法

關於中國(遼寧)紅十字會的起源,有兩種説法。
一種説法在日俄戰爭之前,我國就已經建立了紅十字會組織。1894年7月,甲午海戰後,西方紅十字人道主義活動開始在中國傳播。旅日僑胞孫實甫等熱心人,在上海經商,感受到紅十字會活動對苦難羣眾的重要和必要,把紅十字會的章程等西方人道思想譯成中文,在上海《申報》宣傳,這些思想和中國博愛愛人、行善積德傳統道德是一致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很快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據總會傳播幻燈片)。
日俄戰爭爆發前夕,清工部尚書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當時都在上海任商約大臣。他們和駐滬會辦電政大臣吳重熹,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約集在上海官紳和各國駐滬機構代表商議,於次年2月正式成立中、英、美、德、法5箇中立國合辦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為慈善事業性質。其宗旨是救護兩站國受傷兵士及東北戰地難民出境醫治。該會記名式選舉出海關道沈敦和、前四川川東道任錫汾、直隸後補道施則敬為中國辦事總董,並選舉出英、美國家的9名西國辦事總董。
日俄戰爭爆發後,該會直接投入到了救護日俄兩國受傷的兵士及東北站的難民出境工作。
另外一種説法是日俄戰爭之後建立紅十字會。
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後,東北人民遭難慘重,數十萬中國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其中無辜平民死傷2萬人,財產損失折銀6900萬兩,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據清代《外務部》檔案5082卷記載,“農民失業,商賈裹足,日用昂貴,耕畜餘糧概被蒐括,俄兵每退,於可攜帶之物外,必焚燬無遺,轉瞬饑荒,自在意中。……農民已失耕,秋收無望,亟應接濟。”《趙爾巽》檔案132卷中記載:“(瀋陽)城南鄉民房屋多被俄軍毀壞,十不存一,荒涼不堪入目……省城(瀋陽)附近,田禾皆成熟,已獲者,不及十之二”。
戰區的人民受到當時在旅順的外國僑民都由本國紅十字會出面,接運撤離戰區。宣佈中立的清政府也去船接運中國同胞,遭到俄國的拒絕,船隻不準入港。如此戰災人禍,上海海關道沈敦和與施子英二人惻然憫之,(據遼寧紅十字會簡章)於是想方設法予以救濟,發起成立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和紅十字有關聯的組織。
按照日來弗(日內瓦)條約,懸掛紅十字旗幟開展救護工作,應得到瑞士紅十字會締盟。清朝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等人於3月10日在上海邀請中立的美、英、法、德代表,共同協商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當年就得到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
以上兩種説法,哪種説法更符合事實,還有待歷史的見證,但紅十字會在日俄戰爭期間發揮的救助和救護作用是重要的,是任何其他組織都不能比擬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前後,東北地區老百姓遭難慘重,很多仁人志士自發地創建了紅十字性質的組織,以解救百姓性的疾苦。到1904年3月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我省各地成立分會後,這些組織融入到了正式的紅十字會之中,成為了正規的紅十字會分會。從某種意義上説,日俄戰爭點燃了紅十字會在中國誕生的火種。 [1] 

遼寧省紅十字會精神

中國的“紅十字”精神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人道主義思想可以追溯到歐洲文藝復興前2000年,比如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仁者愛仁”、“捨生取義”、“己不所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仁愛思想,以及韓愈提出的“博愛之為仁”,範仲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道德中類似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具體體現。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紅十字人道主義思想傳入我國,與我國傳統的“仁”、“善”等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在日俄戰爭的激勵下,凝結為紅十字會精神,從此,紅十字會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並逐漸發展壯大。
千百年來,中國的人道主義思想一直沒有得到凝聚和昇華。而在殘酷的戰爭面前,紅十字會應運而生,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紅十字會在配合政府開展救助、救援、救護等工作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其他部門不能替代的。

遼寧省紅十字會建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關於發展各地方組織的聯合通知精神,1957年1月26日,遼寧省人民委員會本着根據需要與可能的發展組織原則,決定先成立遼寧省及瀋陽、旅大(大連)、撫順、本溪、安東(丹東)等6市紅十字會,取得經驗後再繼續發展其餘地區紅十字會組織。
遼寧省紅十字會於1957年2月19日在瀋陽成立。由衞生、民政、公安等有關單位領導29人組成遼寧省紅十字會執行委員會。推選省人民委員會副主席車向忱為主席,省人民委員會副主席王梓木、省委文教部部長王堃騁、省衞生廳廳長李華卿、省公安廳廳長張鐵軍、省民政廳長周大福為副主席。下設辦公室處理日常工作,由省衞生廳副廳長兼任主任,執行委員時貴春為副主任。1959年1月,仿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模式,省紅十字會辦公室同省愛衞會辦公室合署辦公,這時的紅十字會工作,曾一度放鬆,基層組織渙散,會員活動幾乎停頓。
1961年10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召開第二次代表會議,要求整頓組織,加強對紅十字會的領導。我省紅十字會於1962年9月5日召開代表大會,貫徹總會第二次代表會議精神,根據中國在羣眾衞生運動中有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組織的特點,今後紅十字會工作應把國際工作列為首要任務,但國際工作又要有國內工作基礎,兩者必須緊密結合互相促進,也必須搞好國內工作,發揮紅十字會在羣眾衞生保健、國防救護訓練等方面的作用。會上重新調整充實了省紅十字會領導,推選副省長王梓木為會長,省政協副主席韓蓬台、省外辦主任唐宏光、省衞生廳副廳長於寧、省公安廳長張鐵軍、省民政廳副廳長崔更生為副會長。下設辦公室,主任由衞生廳副廳長何章屏兼任,時貴春任副主任。
1957年5月至9月,安東(丹東)、鞍山、撫順、本溪、旅大(大連)、瀋陽等市先後建立紅十字會,由有關單位領導組成執委會,由分管衞生工作的副市長擔任主席,衞生、民政、公安等單位領導擔任副主席,下設辦事機構。1962年省代表會議召開後,各市也相應地調整和充實了市、區紅十字會領導,以加強對紅十字會的領導。
改革開放後遼寧省紅十字會的組織、機構的恢復
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紅十字會恢復了國內工作。地方組織首批恢復十個對外交往較多的大城市,其中包括遼寧的瀋陽市。根據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關於恢復東三省紅十字會的精神,遼寧省的編制委員會於1980年3月26日批准恢復遼寧省紅十字會工作,定行政編制3人,編入省衞生局編制內。當年4月9日省紅十字會召開第三次代表會議,會上審議通過了省紅十字會恢復後的工作計劃要點,還調整健全了領導機構,推選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堃馳為會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鄧禹、省衞生局局長何章屏、省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劉達鳳、省公安局副局長徐生、省醫學會會長李鄂、省衞生局副局長王鎮藩為副會長兼秘書長,時貴春為副秘書長。
省紅十字會恢復工作後,根據工作需要經省編委批准,先後有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丹東市、大連市恢復了紅十字會工作。錦州市於1985年建立了紅十字會。
截至1985年止,全省恢復重建市、縣區級紅十字會27個,基層紅十字會的1769個(其中街道150個、大學8個、中學231個、小學552個、殘廢人學校10個、廠礦企業274個、醫藥衞生團體378個、其他157個),恢復和新建紅十字會衞生站6873個,救護隊619個、1.3萬人。到1985年恢復和發展會員30.3萬人。其中:成年會員14.3萬人;青少年會員8.4萬人;團體會員7.5萬人。
省紅十字會於1983年5月10日在瀋陽召開表彰會,會上有先進集體52個、先進會員207人受了表獎。遼寧省有44人為紅十字事業做出貢獻,於1985年榮獲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1980年瀋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命名為瀋陽市紅十字會醫院,1983年瀋陽市瀋河區濱和衞生院命名為沈和區紅十字會醫院。

遼寧省紅十字會管理體制

遼寧省紅十字會自1980年恢復工作以來,協助政府在備災救災、扶貧濟困、對外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於辦事機構掛靠在衞生廳,機構沒有獨立,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的規定和中編辦有關文件精神,在總會理順管理體制後,省紅十字會理順管理體制的工作也提到日程上來。省紅十字會辦公室向省政府提出申請,要求理順管理體制。
2000年3月20日,省衞生廳向省編委遞交關於理順省紅十字會管理體制的報告。2000年12月26日,省編委下發了《關於印發〈遼寧省紅十字會機構編制方案〉的通知》(遼編髮〔2000〕45號),省委、省政府決定,遼寧省紅十字會的辦事機構從省衞生廳劃出,獨立設置。省紅十字會是從事人道主義工作的社會救助團體,由省政府領導聯繫,按《紅十字會章程》開展工作。
理順管理體制後的遼寧省紅十字會,其主要職責為:
(一)宣傳、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依法開展工作。
(二)傳播國際紅十字運動知識和國際人道主義法;依照國際紅十字會運動有關原則和規定開展工作。
(三)開展備災救災工作。
(四)建立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資料庫,參與和推動無償獻血和人體器官捐獻工作。
(五)宣傳、普及衞生防病知識,開展羣眾性初級衞生救護培訓。
(六)開展有益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紅十字青少年活動。
(七)組織會員、志願者開展社會服務活動。
(八)開展其他人道主義服務工作。
(九)開展與國際紅十字組織和各國紅十字會的友好合作與交流。
(十)完成省委、省政府委託事宜。
根據上述工作職責,省紅十字會內設四個部(室)。
1.辦公室
負責省紅十字會的綜合協調;負責綜合性會議和較大型活動的組織;負責理事會、會員代表大會的會議工作;負責機關行政、人事、勞資、財務、文秘、檔案工作;負責文稿的組織、打字工作;負責國際紅十字會組織的來訪、交流及外事事務工作。
2.組織宣傳部
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及其他法規的宣傳;負責傳播國際紅十字運動知識和國際人道主義法;負責全省重大及日常的宣傳活動;負責紅十字會隊伍的發展與建設;負責會費的收繳、使用和管理;負責紅十字青少年工作;負責紅十字專(兼)職幹部和初級衞生救護培訓工作。
3.賑濟救護部
負責賑災募捐活動,籌集救助資金;負責備災設施的管障;負責災情的考察、彙總、上報工作;負責接收國(境)內外項目援助;負責賑濟計劃的制定和救災物資的分發工作;參與和推動無償獻血與骨髓、器官移植、遺體捐獻工作。
4.籌資財務部
省紅十字會事業編制15名。其中:專職副會長職數1名(副廳級),秘書長職數1名(正處級)。處長(主任)職數3名,副處長(副主任)職數2名。
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工資、行政及事業發展、建設等經費,由省財政列支。經費由省財政全額撥付,辦公地點在省政府行政辦公二處。
為加強黨的建設,省紅十字會於2001年3月8日向省委申請建立中共遼寧省紅十字會黨組。省委於2001年4月6日下發《關於同意成立中共遼寧省紅十字會黨組的通知》,同意遼寧省紅十字會建立黨組。
2002年6月11日,省委組織部下發《關於劉琳娜、楊笑同志任職的通知》,決定劉琳娜任遼寧省紅十字會黨組書記,楊笑任遼寧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2001年5月16日,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下發《關於遼寧省紅十字會機關黨組織隸屬關係的通知》,同意遼寧省紅十字會機關黨的組織關係隸屬於遼寧省直屬機關工委。2002年8月21日,省直機關工委任楊笑同志為省紅十字會黨總支書記。
省紅十字會獨立設置後,着手理順兩個事業單位的隸屬關係。2001年5月14日,遼寧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調整中國紅十字會遼寧備災中心等機構隸屬關係的批覆》,同意將原由省衞生廳管理的中國紅十字會遼寧備災中心和省紅十字會醫療保健培訓中心(省紅十字會日本孤兒養父母服務中心)成建制劃歸省紅十字會管理。

遼寧省紅十字會起源

紅十字運動起源於1863年,由瑞士的商人亨利·杜南發起創立。紅十字會是在戰地救護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從最初成立“五個傷兵救護委員會”、12個國家制定陸戰條約(1864年8月22日,日內瓦,據參考書目1),歷經140年的成長曆史,發展到現在,全世界已有178個國家建立了紅十字會(紅新月)組織,得到廣泛的認可。今天紅十字會的工作範圍拓展到了改善易受損害羣體境況的各個領域,在國際社會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榮譽。
遼寧的紅十字會成立較早,在1904年遼寧這塊黑土地上就有了紅十字運動。這與當年2月爆發日俄戰爭有很大關係,戰爭使得遼寧地區——日俄戰爭的主戰場——較早地建立了紅十字組織。紅十字會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戰地救護和救助難民的作用。
關於中國(遼寧)紅十字會的起源,有兩種説法。
一種説法在日俄戰爭之前,我國就已經建立了紅十字會組織。1894年7月,甲午海戰後,西方紅十字人道主義活動開始在中國傳播。旅日僑胞孫實甫等熱心人,在上海經商,感受到紅十字會活動對苦難羣眾的重要和必要,把紅十字會的章程等西方人道思想譯成中文,在上海《申報》宣傳,這些思想和中國博愛愛人、行善積德傳統道德是一致的(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很快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據總會傳播幻燈片)。
日俄戰爭爆發前夕,清工部尚書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當時都在上海任商約大臣。他們和駐滬會辦電政大臣吳重熹,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約集在上海官紳和各國駐滬機構代表商議,於次年2月正式成立中、英、美、德、法5箇中立國合辦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為慈善事業性質。其宗旨是救護兩站國受傷兵士及東北戰地難民出境醫治。該會記名式選舉出海關道沈敦和、前四川川東道任錫汾、直隸後補道施則敬為中國辦事總董,並選舉出英、美國家的9名西國辦事總董。
日俄戰爭爆發後,該會直接投入到了救護日俄兩國受傷的兵士及東北站的難民出境工作。
另外一種説法是日俄戰爭之後建立紅十字會。
1904年2月8日,日俄戰爭爆發後,東北人民遭難慘重,數十萬中國同胞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其中無辜平民死傷2萬人,財產損失折銀6900萬兩,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據清代《外務部》檔案5082卷記載,“農民失業,商賈裹足,日用昂貴,耕畜餘糧概被蒐括,俄兵每退,於可攜帶之物外,必焚燬無遺,轉瞬饑荒,自在意中。……農民已失耕,秋收無望,亟應接濟。”《趙爾巽》檔案132卷中記載:“(瀋陽)城南鄉民房屋多被俄軍毀壞,十不存一,荒涼不堪入目……省城(瀋陽)附近,田禾皆成熟,已獲者,不及十之二”。
戰區的人民受到當時在旅順的外國僑民都由本國紅十字會出面,接運撤離戰區。宣佈中立的清政府也去船接運中國同胞,遭到俄國的拒絕,船隻不準入港。如此戰災人禍,上海海關道沈敦和與施子英二人惻然憫之,(據遼寧紅十字會簡章)於是想方設法予以救濟,發起成立了“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這是中國最早的和紅十字有關聯的組織。
按照日來弗(日內瓦)條約,懸掛紅十字旗幟開展救護工作,應得到瑞士紅十字會締盟。清朝商約大臣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等人於3月10日在上海邀請中立的美、英、法、德代表,共同協商成立了“萬國紅十字會上海支會”。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當年就得到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承認。
以上兩種説法,哪種説法更符合事實,還有待歷史的見證,但紅十字會在日俄戰爭期間發揮的救助和救護作用是重要的,是任何其他組織都不能比擬的。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前後,東北地區老百姓遭難慘重,很多仁人志士自發地創建了紅十字性質的組織,以解救百姓性的疾苦。到1904年3月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我省各地成立分會後,這些組織融入到了正式的紅十字會之中,成為了正規的紅十字會分會。從某種意義上説,日俄戰爭點燃了紅十字會在中國誕生的火種。
中國的“紅十字”精神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人道主義思想可以追溯到歐洲文藝復興前2000年,比如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仁者愛仁”、“捨生取義”、“己不所欲,勿施於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仁愛思想,以及韓愈提出的“博愛之為仁”,範仲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道德中類似紅十字“人道、博愛、奉獻”精神的具體體現。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紅十字人道主義思想傳入我國,與我國傳統的“仁”、“善”等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在日俄戰爭的激勵下,凝結為紅十字會精神,從此,紅十字會開始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並逐漸發展壯大。
千百年來,中國的人道主義思想一直沒有得到凝聚和昇華。而在殘酷的戰爭面前,紅十字會應運而生,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紅十字會在配合政府開展救助、救援、救護等工作方面發揮的作用是其他部門不能替代的。

遼寧省紅十字會現任領導

陳綠平:紅十字會會長
高梁:專職副會長
張勇:監事會監事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