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遠去的村莊

(2014年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出版的圖書)

鎖定
《遠去的村莊》是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尹明勳
中文名
遠去的村莊
作    者
尹明勳
出版社
中國文化出版社
定    價
32 元

遠去的村莊內容簡介

《遠去的村莊》一書為尹明勳先生一生鄉村生活的心血結晶。全書共分 “鄉村風物”“豫北農事”“故事奇談”“多味人生”“佛理散談”“時世評説”“碑誌序文”及“豫北一村六十五年變遷”八個單元。著作的主體部分,分別從微觀與宏觀的角度,記述了豫北農村半個多世紀的風物風貌、農業生產、生活習俗,拾取了民國至今各個時期的村野故事,為現當代社會變革大背景下的鄉村留下了珍貴的民間記憶。其中不少篇章,對民俗文化農耕文化、宗族文化有着重要參考價值。
作者帶着對鄉村的深情,探訪我們的家園厚土,注目鄉村文化的源流與風逝,行文樸實無華、準確生動、細緻入微、落落大方。從史志角度説,以一個村莊為標本,完成了對現當代豫北鄉土歷史與風物的考察與紀錄;從藝術角度説,這是一部散發着泥土清香、新穎別緻、韻味悠長的鄉村散文集。該書於2014年9月由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

遠去的村莊作者簡介

《遠去的村莊》 《遠去的村莊》
尹明勳:1944年出生,河南省滑縣慈周寨鄉尹莊村村民。農民,教師,佛教徒。

遠去的村莊作品導讀

以前豫北的集鎮,大部分都有土寨牆。
在我村南邊四里地的樊相集,那裏不但外圍有土寨牆,而且還有內圍的磚城牆。據説城牆是明代所建,寨牆也是明代加以修葺。這大概是明太祖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思想在下層的體現。在我小時候,城牆業已毀掉,只留下了城門和外圍的寨門寨牆。
村北十里的慈周寨集,寨牆高六至七米,寨牆頂部寬度約近兩米,可供人們巡視敵情。寨門寬約近五米,深約八米,高約五米,磚砌拱形門頂蓬。寨門上雖沒有築樓,但看上去,也覺巍巍壯觀。
在古代,沒有飛機大炮,寨牆就成了重要的戰略防禦工事。有兵匪作亂,緊閉寨門,即可拒敵於寨門之外。寨內有匪賊作案,只要緊閉寨門,匪賊也很難逃於寨外。直至抗日戰爭,寨牆還一直保護着老百姓生活的安全。在解放戰爭中的上官鎮,國民黨軍隊憑藉着高大的寨牆,頑抗了兩晝夜,解放軍才攻克此鎮。
解放戰爭中,因為攻打土圍子,犧牲了不少戰士。因此戰爭一結束,許多寨門就立即被拆除,保留下來的只是寥寥無幾。至五十年代中期,寨門已全部拆除,僅僅保留着寨牆。
在大躍進與文革中,寨牆仍起着作用,但作用的性質就大相徑庭了。寨門(寨牆的一個大豁口)是人們出入的必經之路。那時,人們飢餓難忍,每逢下晌,順便刨幾塊紅薯,掰幾個玉米棒子,藏在草籃子或草籮頭裏,是常見的事。大隊、生產隊領導就利用寨門是必經之路的地理優勢,設置關卡,搜查草籃子、草籮頭。發現有偷莊稼的,就要遊街示眾。沒有寨牆的小村莊,就不受這種限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們的温飽問題逐漸得以解決,儘管計劃生育政策一年嚴比一年,但是人口增長的幅度仍是偏快。接踵而至的就是宅基地緊張。很多寨牆被平入寨壕溝,變為宅院。也有的寨牆,根據集鎮發展規劃的需要,變為又寬又平的大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古老的寨牆,就再也見不到了。
有的縣城的城牆,為了保留古蹟,有局部小段的修復,供人們參觀遊覽。而寨牆就從來沒有聽説有修復的,就連頗有名氣的瓦崗寨,也沒有修復一段古寨牆。擁有幾百年甚至一千多年曆史的古寨牆,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就這樣消失於豫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