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耕文化

鎖定
農耕文化,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
農耕文明集合了各民俗文化為一體,形成了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 [1-3] 
農耕文化,是以農業生產為中心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它包括農事、農具、農藝、農俗、農時、農曆、農作物等文化內容,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以"男耕女織” “耕讀傳家”為代表的農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農耕生活,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理想與追求。 [9] 
中文名
農耕文化
外文名
cultivation culture
屬    性
風俗文化
中    心
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
主    體
語言,戲劇,民歌,風俗

農耕文化文化起源

農耕文明是人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農耕與氣候條件緊密相關,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温濕潤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農耕文明除了帶來穩定的收穫和財富,造就了相對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還為進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創造,奠定了基礎。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説,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説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村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嶺遺址還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裏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説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6] 

農耕文化沉澱形成

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各自的世界裏不斷髮展、演變,由於文明的巨大差異,也是這些人類在性格上和體制上出現了很多不同。在亞歐大陸的廣闊土地中,大陸的北部形成了一條天然的草原地帶,眾多的遊牧民族生活在此,在大陸的南部及一些中部地區出現了一個個農耕區。從社會形態發展階段以及特點來看,農耕文明一直被認為要先進於遊牧文明,這不僅僅是因為雙方生存方式的不同,更為根本的則是農耕社會的發展進程始終要快於遊牧社會。農耕文明相對遊牧文明既有諸多方面的進步性,並且在這種進步性的長期影響下,農耕文明率先進入了國家形態。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作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成果,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不斷向前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基礎。

農耕文化氣候條件

農耕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在高温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温期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由於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從降水的季節分佈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徵,所以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氣候也是屬於“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光照充足、降水豐沛、高温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7-8] 

農耕文化文化特徵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着決定作用。遊牧文明掠奪式特徵,誕生於此前的狩獵文化,與濫觴於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8] 

農耕文化其它相關

農耕文化相互依存

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考驗,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 [8] 
農業文化,是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發源地

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有五個:古巴比倫(公元前2250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之間)、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中國(上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