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文士樓

鎖定
達文士樓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該建築作為五大道上較早建設的住宅位於當時的天津英租界的馬廠道(Race Course Road)(今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21號),東臨法國羅曼風格的原天津工商學院主樓(現天津外國語學院)建築羣,西接歐洲象徵主義風格的原中華民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故居(現天津財經大學分院辦公樓)。為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和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居住用房,是一座具有典型的西班牙民居風格的建築。
2013年1月,達文士樓被評定為天津市人民政府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達文士樓
地理位置
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21號 [1]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建    於
1905年 [1] 
建築風格
西班牙民居風格

目錄

達文士樓概況

達文士樓始建於1905年,建築地址最初名為清鳴台,庚子後為天津英租界和天津德租界推廣地的交界地段。

達文士樓爭議

目前,關於達文士樓的建造者,資料上有兩種説法:
達文士樓 達文士樓
在樓內很多顯著位置,都鐫刻了一個漂亮的族徽。如樓梯杆柱頭和洋樓的東外牆上,至今還能找到清晰的族徽標誌。這是一個盾牌的形狀,中間是兩個變形的字母組合。較容易辨認的一個字母是“F”,另外一個字母可能是“T”,也可能是“J”。天津歷史風貌建築專家金彭育告訴記者,他曾經請德國朋友就這個族徽進行查詢,但並沒有得到確切答案。因此,洋樓的建造者,始終還是一個未解的謎。 [2] 
根據房屋登記記錄,這所房子在20世紀40年代前,居住着達文士夫婦。達文士先生是一位英國僑民,他在建設路上開了一間洋行,專營毛皮業務。20世紀初,英法各國僑民在天津開設洋行,大多以內地毛皮等土特產為主。達文士的洋行顯然規模不是特別大,所以在現有的洋行資料中,並沒有記載。達文士的英文名字應該為Davidson,這個名字當中既沒有字母“F”,也沒有“T”或“J”,所以族徽應該與達文士無關。另外從房屋登記的資料來看,達文士夫妻應該是購買了現有的住宅,所以證明他們也不是房屋建造者。達文士夫妻在這所小樓里居住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新中國成立前,這裏搬進了第三代居住者——一對俄羅斯牙醫夫妻。
俄國老太太脾氣壞
88歲的王敏老太太自1954年搬進這所洋樓,一住就是56年。王奶奶住在一樓原大客廳的房間,房間將近60平方米,陽面為半圓形,多扇百葉窗,進門處左側面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鏡台式英式壁爐,壁爐上有一塊比利時產的鏡子,至今閃亮,保存完好。
提起牙醫夫婦,王奶奶印象深刻:“那個俄國老太太,我記得可清楚了。那年我搬過來,樓上住一户,樓下住三户,俄國老太太就住在樓上。第一天鄰居就提醒我,這個俄國老太太脾氣不好,讓我別惹她。那個時候沒有煤氣,平時做飯要生爐子。我記得有一天我在院子裏生爐子,大概是煙太大了,爐子剛點起來,只聽見樓上窗户一響,‘譁’地一盆水倒了下來,把我的爐子瞬間澆滅了。我也沒跟她吵,站起來直奔派出所。大概是民警教育了她,從那兒以後,我每次生爐子,她在樓上就把窗户關上。”
王奶奶説,牙醫夫妻開的是一個小型牙醫診所。因其規模小,標誌不明顯,也沒做什麼廣告,來這裏治牙的人並不多,生意也不大景氣。俄國老太太身材矮胖,丈夫死後,每天到小白樓附近的猶太公會吃飯。“她天天去那兒吃飯,吃完飯還把人家的餐具偷回家。就揣在懷裏,碟子啊,碗啊,經常帶着一兩件餐具回家。”20世紀50年代,這位俄國老太太隨兒子到國外定居。“達文士樓”裏再也沒有外國人居住了。
門前花園曾經種滿果樹
新中國成立初期,達文士樓的周圍還有很大面積的花園,孫大娘對此記憶猶新。
“我是結婚以後住到這裏來的,我婆婆家姓趙,老太太在世的時候跟樓上住過的外國人關係很好。我住到這兒的時候,房子周圍還有很大的花園,歐洲式樣的。花園裏面種的是各種果樹,有草坪,到了秋天就會結果實。後來旁邊的學校擴建,要有操場啊,於是就把花園劃到了學校裏面。”孫大娘告訴記者,1976年地震之後,小樓的樣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前面那排小平房,原先不是這樣平頂的,而是尖頂的。我聽老人説,過去那裏是僕人住的房子和廚房,地震那一年,房管站的工作人員從那排平房上拆下了好多木頭,房頂就變成現在這樣的平頂了。還有門前的台階。過去我們這樓進門口有三級台階,因為馬場道不斷被墊高,院子變成了窪地,居民們只好自發組織起來,把院子墊起來,三級台階也被埋起來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