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道詩

鎖定
道詩,中國古代詩人和道中之人以道入詩、以詩明道或託道言志甚至以詩和禮,形成了道教詩歌。從內容上可區分為三大類:一是道中之人為宣揚道教教義而作的詩歌;二是道教中之人在修煉中或與同門中人交流時有感而發之言;三是深受道教思想影響的詩人之作。道詩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傳統詩歌道教的完美結合。
中文名
道詩
類    屬
宗教文化
體    裁
詩歌
年    代
晉、唐
代    表
郭璞、李白等

道詩詩歌簡介

詩歌與宗教向來有着不解之緣。《聖經》中專闢《詩篇》一章,收錄了詩歌150首;佛教高僧也多有詩詞傳世,用以闡明佛理或讀經心得。中國是詩歌王國,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最能和中國人的心理契合。因此,大量的中國古代詩人和道中之人以道入詩、以詩明道或託道言志甚至以詩和禮便不足為奇了。道教文化由於有這方面的功能,所以使它顯得更為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應當説,詩歌裏的豐富的語言,是適合於表達神秘宗教體驗和悠遠宗教意境的。而中國傳統詩歌中飄逸空靈的風格,則能較好地抒發道家超然物外的神仙氣質。這是道教詩歌得以產生、發展的重要是伴隨着道教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道詩道詩的界定

道詩可從內容上來區分,將其分為三大類:其一是道中之人為宣揚道教教義而作的詩歌,往往具有歌謠的性質,語句樸實而隱晦,啓示人們的想象。許多傳道之士所作的玄道詩,即屬這種類型。其二是道教中之人在修煉中或與同門中人交流時有感而發之言,它們是道義與詩歌審美的結合。比如葛洪、陶弘景的練功歌訣,即為此類之典型。其三是深受道教思想影響的詩人之作,散發着濃郁的“仙氣”,比如郭璞、李白的遊仙詩。道詩主要盛行於晉、唐。

道詩晉代道詩

晉代以前,儒家思想統治着中國社會,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提倡儒家的道德原則,併為各階層特別是上層所推崇。漢末,軍閥紛爭社會動盪,人們對儒家嚴格的道德規範失去了信心,造成了社會道德的失範,直接的結果是儒家思想的削弱和儒家地位的下降。到了晉代,知識分子重新拾起了老莊思想,玄風大盛,這裏當然有逃避現世的嫌疑,但也是在尋找另一條道路,這是道教產生的社會基礎之一。這樣的一種社會風氣浸入到詩歌領域就促成了道教詩歌的繁榮。比如郭璞陶弘景、陸靜修,這些道中名士都寫出了一些流傳至今的帶有道教風格的詩歌

道詩李白與道詩

唐代是詩歌的時代。在風格各異的詩人中,李白可謂獨樹一幟,他本人生性豪放、喜痛飲,好吟詠,時人稱他為“詩仙”、“酒仙”,實在是名副其實。這樣一位帶有仙氣的大詩人,自然是寫道詩的高手,更何況他本人與道中之人關係密切,不可不受道教思想的影響,詩語之中流露道教氣質便不足為奇了。但李白的道詩與前人最為不同之處,在於詩之用意不在論仙而在表現某種性情。前人所寫的道詩如郭璞,大都是描摹想象中的仙境或敍述修煉心得,來表達自己對成仙的嚮往,他們富於意境而疏於感情。而李白的道詩,則是借道家之境來諷喻現世和表達奔放的情感。比如他那首傳誦後世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便是典型。唐之後也有不少道中或道外之人書寫的道詩,但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看,都已不能再超越晉唐時人的了。

道詩宋詩與道教

在宋代詩人中,受道教思想影響最深的應該説是蘇軾和陸游。蘇軾曾吟誦《宿九仙山》,引葛洪等道派中人為同流,並自謂“七歲從道之師”,長大後相信神仙的存在。
陸游除在其早年寫有《鍾離真人贊》、《幽居》、《步虛》等詩外,還在中年以後追隨道教之蹤,寄情山水、修道煉丹。他在此後的多首詩詞中表達自己沉醉於其中的情趣,如《幽居即事》中的“採藥鹿門山,釣魚富春渚”;《寄隱士》中的“更為乞《黃庭》”;《道懷》中的“織罷化吾梭,棋終爛汝柯”,均是此情之寫照。
著名理學家朱熹也是一位對道教頗為熟悉的人物,他曾在《武夷七詠·丹爐》中記載了道教的煉丹活動及相關的遺蹟。反映出對道教相關理論的熟悉。另外,他還作有《簡寂觀》等詩,勾勒出道士陸修靜的主要生平。
另外,如當時著名詩人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劉克莊等,都曾留下在這方面的不朽詩篇。
總之,道教思想對中國傳統詩歌有深刻影響。可以説沒有道教詩歌就沒有中國詩歌的“風骨”;而沒有中國傳統詩歌的作用,道教就似乎缺少了一些藝術氣息,而道詩則是中國傳統詩歌與道教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