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过年

2016版电视系列纪录片
展开23个同名词条
2016年,全新一季电视系列纪录片《过年》,历经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大跨度拍摄,记录了三十余个东北乡村家庭一年当中的原生态生活,从长白山峡谷中的朝鲜族农家到赫图阿拉老城旧址上的满族小院,从黑龙江三江口的赫哲族聚居点到黄海之滨的渔民家庭,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俄罗斯族村落到辽东湾漂浮的渔船上,系列片《过年》用一系列温暖的家常故事为载体,集中体现了这里的人们在春节当中的感怀与期待!
中文名
过年
出品时间
2016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拍摄地点
东北地区
导    演
李想
编    剧
李想
集    数
5集
每集时长
50分钟
制片人
李想
主要奖项
谢芳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201她踏6年,全新一季电视系兆达妹脚循列纪录片《过年》,历经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签弃大跨度拍摄,同时拍摄足迹遍布整个东北三省,以三十余夜糠拘奔户百姓农家为故事背景,用一赠漏良系列温暖的家常故事为载体,集中体现了这里的人们在春节当中的感怀与期待!电视系列纪录片《过年乘祝永》拟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版共五集,每集时长旬永全50分钟。 [1]

主创人员

播报
编辑
总制片人:赵大为
制片人:李想 谢芳
导演:李想(《自然的积蓄》《守候的心意》《劳作的收成》)
谢芳(《家传的手艺》《团圆的味道》)
摄像:王涛 孙雨佳(《自然的积蓄》《守候的心意》《劳作的收成》)
于寞涵 李振宇 宋彦巍(《家传的手艺》《团圆的味道》)
撰稿:李想(《自然的积蓄》《守候的心意》《劳作的收成》)
谢芳(《家传的手艺》《团圆的味道》)
制片主任:卢光熠
解说:李立宏
原创音乐:王利夫

分集剧情

播报
编辑
    【第一集 《自然的积蓄》】
      当中国东北的土地迎来最后的雪白时刻,猫冬的人们便要为了春节而展开忙碌,即将用来过年的年货,都是故乡自生自长的珍贵风物:人们在春天采摘野菜的芳香,在盛夏捕捞江河的鱼鲜,在秋季收获山林和海洋的丰饶,也在寒冬享受森林里的奇珍——经过一年的辛劳,人们在春节打开一季一会的天然积蓄、分享每时每地的美妙物产,希望把随之而来的福气,带到新的年头。
    春节来临,二道白河药水村的崔花子,用春天采集、留存四季的山野菜迎接韩国打工归来的女儿;松花江畔的鱼馆老板张钦岭,把江水里积蓄的“三花一岛”,制作成了慰藉家人的全鱼宴;长白山下的姜云芝在秋天采集森林里的榛蘑,晒干后留到春节,在儿女归来的时刻制作小鸡炖榛蘑这道亲切的家常菜;辽宁东港的渔民苗乃夫结束一年的出航,母亲和妻子用当季的海货寄托情意,祈盼儿子来年出海平安;抚松的参把头崔长安则在白雪覆盖的森林里采集人参,用人参泡酒、制作人参菜肴,是采参人家的有趣习俗。年复一年的春节,记录着人们有山则采、有水则渔的生活方式,这些来自山林、洋流的福分被人们悉心收藏,依然保持着原初的生命力,它们来自时节,来自四季,自然力的聚合,最终成为人们在春节中热烈的分享。

    【第二集 《守候的心意》】
      过年,人们得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来表达积攒了一年的丰富情感:母亲在炉子上小火慢煮的食物、父亲在海港孤独的等候、厨房里弥漫的灶香和老人吟唱的曲调,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缜密的心思和柔软的感伤,这些来自于乡愁、思念,以及对往日的种种情结,都因过年而得到最安稳的守候。
    尽管村民越来越多地进城务工,但留守故乡的邹积友一家,依然在长白山脚下的锦江木屋村享受着春节的温馨和踏实;辽宁盖州的姜成利,终于等回了出海长达半年之久的二字,渔船是姜成利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希望,是一家人的生计;吉林柳河的二人转老艺人尹玉贵和苏兰亭,每到春节就会和全村的老人们一起表演传统的二人转曲目,这是老两口一年里最重要的大事;吉林省东丰县八岁的留守儿童杨珺婷,一直等候着父母在春节回家,而这一年的春节,父亲只能独自回家和女儿团聚;吉林珲春的李虎春,在春节喜上添喜,儿子要为他张罗一场隆重的花甲宴席,而奶头山的老人韩东姬,决定带着全村的留守老人共同过年。望眼欲穿的日子,总是带来油然而生的幸福,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那些寄托在春节之中的理想,是守候着年复一年的小日子太平安康——年味,是一种安全感,是令人踏实的温情和心意。

    【第三集 《劳作的收成》】
      雪的覆盖,让繁忙一年的火热田地,在东北的寒冬里归于沉寂。田地,是世代农人的命根子。一年开始,它便向人们隐藏起一个关于收获与回报的秘密;这个秘密,要等着人们依靠辛勤耕种和漫长的守候,才能在秋天最终揭晓:田园间生长的菌类、稻田下隐藏的河鲜、饱满的果实与甜蜜的美酒,时刻提醒着人们,在城市之外,这片田地的存在——农民们依靠劳动收获物产、用汗水换来安心的生活。
    一张饭桌,承载着万家灯火和喜怒哀愁,春节,既然是冬日的庆典,就应该地取材,赞美一时一地的丰饶。经历过春节的短暂闲暇,人们都要提前回到山岭、池塘、森林和田地,这片正在解冻的土地,成了他们对来年的念想。那些正在苍老的面孔,表情平实,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而生长自大地的物产,却都有各自丰富的表情。时节的变化,带来物产的变化,饭桌上的食物也随之变化,这似乎是从前的事了,然而人们从未忘却播种与收获的道理,依然眷恋着收成带来的年味,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等待下一个禾熟的新年。

    【第四集 《家传的手艺》】
      手艺人,带着世袭的意味,传承着家族与民族的故事,传承着手工技艺的方法,即使最后隐退为时代更迭的记忆符号,他们还依然在坚守家传。民间制酒作坊的秘密、朝鲜族特色小吃“挂珠粒”、日渐式微的门神年画、寒冬腊月的婚宴走席、古老的赫哲族鱼皮服饰、海边人家的老味道虾酱和虾油,满族农家小院的东北大酱,这些来自乡野民间的家传手艺,就是对生活最原始的渴望。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沉淀,凝结为智慧,又回馈于生活。然而有些传统技艺已不能成为一种生存技能,只在时移境迁中留下了时间和历史,或者是回忆和心愿。
    可老祖宗的手艺却没有失传,仍然隐匿在手艺人独守的那方天地里。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手艺人仍在坚守着自己内心的原则,专注于宁静的光阴岁月,伴随家传的手艺背后无法忘却的故事,这些都将在人们即将忘却的记忆中再次呈现。过年,东北人的生活情趣、民族记忆、文明积累,在喜庆团圆中代代传承,而平淡的生活本身,就是人们悉心维护的手艺。

    【第五集 《团圆的味道》】
      家让每个人眷恋,过年就是带着乡愁与牵挂回家团圆。年夜饭充溢家的味道,对于食材和菜品的选择,标准,仍是回归传统。一道道年菜,包含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对味道的追寻、对故人的怀念。年年有相聚,岁岁有除夕。从古至今,年夜饭讲究寓意和彩头:日月升辉,吉(鸡)祥如意,年年有余(鱼)。大年夜,至亲好友,围炉取暖;佳肴盛馔,共享团圆。鸭绿江畔的冷水鱼、蒙古族大块头手把肉、大兴安岭的散养野猪、额尔古纳的俄式菜品、近海不靠海的珲春大板蟹,经过时间沉淀的特色干菜;这些熟悉又遥远的味觉记忆,从孩提时代一直延续至迟暮老人,有些口味,一辈子不会变,一辈子也吃不腻。尽管有些习俗或被遗忘,或转换了形式,但是,大致的时序和规矩都还在遵守。在冬尽春来的自然时节里,团圆,就是和记忆、成长、离开、归来有关的故乡的味道。
    过年,四处奔波的人们,终可静心围坐,一同体会“家”的含义。或许只有“团圆”才能令人心安,令人感到温暖。

分集目录

播报
编辑
  • 《过年》第一集:自然的积蓄
  • 《过年》第二集:守候的心意
  • 《过年》第三集:劳作的收成
  • 《过年》第四集:家传的手艺
  • 《过年》第五集:团圆的味道

央视播出

播报
编辑
首播日期:2016年2月7日—11日《特别呈现》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