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遊敬亭山

鎖定
《遊敬亭山》是南朝詩人謝脁遊賞宣城北十里的敬亭山時所寫的一首五言山水詩。這首詩的前十二句描繪了敬亭山的原始風貌,後八句抒發了詩人遊山躋境之情。此詩景情分詠,是康樂(謝靈運)筆法。寫景部分,移步換形;寫情部分,突出主體。
作品名稱
遊敬亭山
作    者
謝朓
創作年代
南朝齊
作品出處
文選
文學體裁
五言詩

遊敬亭山作品原文

遊敬亭山1
茲山亙百里2,合沓與雲齊3
隱淪既已託4,靈異俱然棲5
上幹蔽白日6,下屬帶逥溪7
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8
獨鶴方朝唳9,飢鼯此夜啼10
渫雲已漫漫11,多雨亦悽悽。
我行雖紆組12,兼得尋幽蹊13
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14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15
皇恩既已矣,茲理庶無睽16 [1] 

遊敬亭山註釋譯文

遊敬亭山詞句註釋

  1.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
  2. 亙(gèn):綿長。綿延。
  3. 合沓:重疊,攢聚。
  4. 隱淪:泛指神仙。
  5. 靈異:神人。俱然:猶安然。
  6. 幹:直衝。
  7. 屬:連帶。逥(huí)溪:回曲的溪流。
  8. 樛(jiū):樹木向下彎曲。
  9. 唳(lì):鳴叫。
  10. 鼯(wú):別名夷由,俗稱大飛鼠。
  11. 渫(xiè)雲:飄散的雲。
  12. 紆(yū)組:系佩官印,謂身居高位。
  13. 幽蹊:山徑。
  14. 窅(yǎo):深遠貌。
  15. 梯:山徑。
  16. 睽(kuí):乖離,違背。 [2] 

遊敬亭山白話譯文

敬亭山綿亙延伸百餘里,凌霄摩空與天上雲等齊。
隱逸之人身心於此寄託,神仙靈怪都安居與幽棲。
騰雲冠峯翼嶺遮蔽白日,山勢陡峻連帶彎彎水溪。
交藤荒蕪緣木纏繞衍蔓,樹枝糝垂蜷曲聳而復低。
失羣孤鶴無伴清早哀鳴,飢餓鼯鼠夜出求食悲啼。
飄散不定烏雲卷舒漫漫,山間氣候多變霖雨悽悽。
此行雖仕宦在身佩印綬,連帶尋訪奇山異景幽蹊。
探求仙境源頭未達終極,歸路渺茫東西南北迷離。
要想追求更奇妙的境界,從此攀援而上登上天梯。
皇恩已盡對我不復存在,追遊仙界於情於理無虧。 [2] 

遊敬亭山創作背景

南朝齊建武二年(495年),作者謝脁在政治上受到排擠,由中書郎出為宣城太守。這首詩就是作者於宣城太守任上游敬亭山時所作。 [1] 

遊敬亭山作品鑑賞

遊敬亭山文學賞析

起二句遠眺敬亭山,總覽其貌。這兩句,一句極寫山勢遠大,縱橫天下,連綿無際;二句極狀山勢高峻,崔嵬嵯峨,聳入雲天。一個大筆勾勒,敬亭山的雄偉姿勢一下子撲入了眼簾。這是實寫,寫眼中實景。接二句則採用虛筆,寫心中之想。詩人馳騁想象,思緒乘着高山雲海而飄颻騰飛,直到九霄雲外。他想到,一定是神人“隱淪”託居於此,所以形形色色的“靈異”,也一併幽棲此山。難怪,敬亭山有如此高大,如此雄偉,原來是神人們在這裏顯現靈光。如此寫來,一實景一虛境,筆觸多變,搖曳生姿。
接下來五句至十二句,仰承前四句,具體描繪敬亭山的山光水色。山之高峻,上可直衝青雲,蔽日虧月;下則屬帶逥溪,曲折迴旋。這裏,用一“上”一“下”,先拉開空間距離,再分別緊追一“幹”(犯,衝)一“屬”(帶)字,把這上下的空間距離撐張到極至;“上”衝白雲,罷池陂陁;“下”帶逥溪,潺湲逶迤。在詩人對敬亭山從“上”到“下”瞬息間的巡視之際,敬亭山頂天立地的雄姿,豁然展現。這是用最短的時間俯仰掃視,描狀嵯峨峻拔的敬亭山,展示出最大的空間形象——以時、空的強烈反差,在心理上造成新奇突兀之感,攝入其境,勢不可擋。如此寫來,詩筆顯得縱橫捭闔,富有氣勢。這兩句仍是大筆勾勒,加強前二聯的狀寫山勢。接下來六句則開始了細緻的工筆描繪。蔓藤交錯,樛枝糾紛;獨鶴朝露而唳,飢鼯夜出以啼;晴空淡雲飄忽,舒捲自如,時有秋雨適至,霖霖悽清。這裏,紛紜迭現出一些山間特有的物象:藤蔓、樛枝、獨鶴、飢鼯、渫雲、秋雨,由此烘托出敬亭山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時,隱約寫出詩人“遊”山的時間和方式,緊切題目中的“遊”:從獨鶴朝唳到飢鼯夜啼——遊山已整整一天;從身歷荒藤野樹,披荊斬棘,到耳聽鶴鳴鼯啼,再到眼觀輕雲飄忽,秋雨霖霖——觸覺、聽覺、視覺,皆有所感。從靜聽坐觀到攀山越嶺,身體力行,其樂無窮。詩人仕途蹭蹬,加上剛受排擠打擊,更加厭倦塵世榮祿,一心追求山水自然的享受,藉以排遣鬱悶。所以,越是荒野境界,他越是欣賞,越是覺着清新舒暢,趣味無窮。
荒山野趣,超然物外,正是詩人夢寐以求的崇高境界。最後八句,便是因沿着這一獨特的心理感受和人生追求,抒發他的由衷感慨。東晉以來,文人在思想上已從仕宦與歸隱的矛盾對立中解脱出來,認為做官與歸隱(簡單説就是寄情山水)並沒有根本衝突,可以既做官,也歸隱,是謂“朝隱”。謝脁在思想上也常有做官與歸隱的矛盾。汲汲榮祿吧,仕途崎嶇艱險,難保久持;逍遙山水吧,功名事業又不忍遂棄。尤其是在他此時遭受挫折之際,這種矛盾愈加突出。於是,他也採取了類似“朝隱”的態度來折衝:我雖為做官之人,但也不妨寄情山水逍遙田園。詩人終於把內心矛盾“圓滿解決”了,心安理得了。一個“兼”字,把他的這一心態巧妙勾畫出來。接下四句,又回到寫景上來:搜尋水源,尚未到達極盡,而回頭瞻望,已是歸路渺遠、恍惚迷離了。若要追求奇情異趣,那麼,就此再往山上登攀吧。宋人王安石説:“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對自然山水的這種體驗和認識,可謂與謝脁基本一致。“奇趣”就在“險遠”崇山峻嶺之中,必盡力登攀方可獲得。實際上,詩人這是把人生體驗融進了山水景物的描寫當中,是以景寫情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途尚未辨清,迴歸之路卻早已撲朔迷離了。只有前進,不能後退了,“即此陵丹梯”吧。因而,山水景色隱隱約約折射出了詩人的心曲,反映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緣源未極”與“歸徑”迷離時的徘徊、憂思以至終於下定決心“即此陵丹梯”的心理歷程。這種以實有之景反襯虛渺之情的寫法,堪稱高妙。唐人裴迪《木蘭柴》詩云:“蒼山落日時,鳥聲亂溪水。緣溪路轉深,幽興何時已。”對山水、人生的感受堪稱與謝脁靈犀相通。其中“緣溪路轉深”一句是“緣源殊未極”的化用與再版,而“幽興何時已”則可看成是“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的檃括和深化。謝脁這四句詩雖然雜糅着渺渺迷茫之感,但字裏行間閃爍出來的,正是“幽興何時已”的風致和興味。末二句是自我安慰:浩蕩皇恩既已逝去,那麼我就此沉湎山水,陶冶性靈,該不會有什麼過錯。這純然是詩人自我排解,自我開脱,也透露出他終於不能忘懷於榮祿的心理。“既”、“庶”二字極妙,聲吻畢肖,把詩人的那種自我解脱的婉曲心思,維妙維肖寫照出來。
此詩從寫景到抒情,筆調婉轉多變,虛實相間。景中寓情,情因景興,情景相生,頗得怡情山水刻畫景色之風致,饒富意味。曾有人將此詩一部分刪為四言詩,變為“此山百里,合沓雲齊”,“行雖紆組,得踐幽棲”諸語(見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齊詩”卷三),去掉“亙”、“兼”諸字。而“亙”狀山勢,“兼”寫心情,皆傳神寫照之筆,舍之頓覺興味索然。由此見出謝脁此詩注重煉字煉句之一斑。 [1] 

遊敬亭山名家點評

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晉林:該詩基本上對仗嚴整,用字精到,內藴深厚。寫景奇特,層次清晰,首尾圓合。從全篇看,詩人熔山河勝景與歸隱之思與一爐,詩境雄渾壯闊而富意藴。 [3] 

遊敬亭山作者簡介

謝脁(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是永明新體詩的重要作家,謝脁做過宣城太守,故又稱謝宣城。後官至尚書吏部郎,後被始安王蕭遙光誣陷,下獄致死。一生寫過不少優美的山水詩,對律詩、絕句的形成和李白等唐代詩人的創作有一定影響,因與謝靈運同族,人稱“小謝”。 [4]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歷代山水詩鑑賞:江山留勝蹟: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8-19
  • 2.    沈文凡.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169頁
  • 3.    賀新輝.古詩鑑賞辭典(中):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954頁
  • 4.    張賢明.中國好詩歌最美的古詩詞:現代出版社,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