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逸(拼音:yì)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會意字,字形從辵,從兔,據兔子善於奔跑會意,本義是逃跑。由此引申為散去、失去。又引申為超出範圍。此外還表示安閒、安樂。也表示超凡脱俗、卓爾不羣的意思。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QKQP(86、98)
倉    頡
YNAI
鄭    碼
RRSW
筆    順
撇、橫撇/橫鈎、豎、橫折、橫、撇、豎彎鈎、點、點、橫折折撇、捺
字    級
一級(2363) [1] 
平水韻
入聲四質 [5] 
注音字母
ㄧˋ
總筆畫數
3+8
四角號碼
3730₁
Unicode
CJK統一漢字U+9038
筆順編號
3525135445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下包圍結構
異體字
𠡓、𤖍、𤖚、𨓜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兔子是最善於奔跑的。另一部分是“”,“辵”由上“彳”、下“止”構成,凡是從“辵”的字都與走跑、行動有關。所以“逸”的本義應該是“逃跑”。金文中還有一個字形作圖1,從辵、從犬。一些學者也把它釋為“逸”字。犬與兔都善於奔跑,取意相同。“辵”在古文字中常常與“彳”“止”相通,從“彳”的圖3就是“辵”的簡省寫法。後來“辵”作部首時簡省為“辶”。“兔”也有丟失尾巴的寫法,成為從“辶”、從“免”,如圖5。 [2]  [6] 
“逸”的“逃跑”“奔跑”義,在古文中很常用。如《左傳·桓公八年》“隨侯逸”,是説隨侯在同楚國的戰爭中失敗,所以逃跑了。現代漢語一般很少單獨使用“逸”表示“逃跑”,而是作為語素用於“逃逸”“奔逸”等詞語中。
逃跑之後,自然會隱藏起來。所以它引申出隱遁的意思。《論語·堯曰》中有“舉逸民”的話,就是讓那些隱居之人出來做官。隱遁起來之後,就不易為人所發現;於是“逸”又引申出散失、失傳的意思。如“逸事”是指不見於正式記載的、不大為人所知的事蹟;其中的“逸”就是散失。逃跑之後,就不受拘束,可以隨性之所之。於是“逸”又引申出“豪邁”的意思。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話叫“逸興遄飛。”“逸興”就是在滕王閣參加宴飲的人的那種豪邁的興致。豪邁當然就高出一般。於是“逸”又引申出“超羣”的意思。“超逸”這個詞用的就是此意。
此外,“逸”還由逃跑、不受拘束等意義,間接引申出“安逸”的意思來。這是現代漢語最常見的意義。如:“勞逸結合”,“一勞永逸”,“以逸待勞”,等等。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逃亡;逃跑。
escape
《左傳·桓公八年》:“隨侯逸,鬥丹獲其戎車,與其戎右少師。”
《北史·齊紀上·高祖神武帝》:“見一赤兔,每搏輒逸,遂至迥澤。”
逃逸
奔跑。
gallop
《國語·晉語五》:“(張侯)乃左並轡,右援枹而鼓之,馬逸不能止,三軍從之。”
奔逸
釋放。
release
《左傳·襄公十五年》:“(子罕)良司臣而逸之,託諸季武子,武子置諸卞。”

散失;失傳。
be lost
《後漢書·儒林傳序》:“採求闕文,補綴漏逸。”
柳宗元《武功縣丞廳壁記》:“凡官署舊記壁壞文逸,而未克繼之者。”
逸書;逸事;
逸文;逸聞
隱遁;隱居。

南朝宋·謝靈運《會吟行》:“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
隱逸;逸民
超過,超越。
excel
三國魏·曹植《玄暢賦》:“逸千載而流聲,超貴黎而度俗。”
三國魏·曹植《七啓》:“忽躡景而輕騖,逸奔驥而超遺風。”
超逸;逸羣絕倫
名詞
隱士。

晉·桓温《薦譙元彥表》:“訪諸故老,搜揚潛逸。”
《宋書·孔琳之傳》:“舉逸拔才,務農簡調。”

過失。

《尚書·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

形容詞
疾速。
quick
漢·張衡《南都賦》:“足逸驚飆,鏃析毫芒。”
漢·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閒適;安閒;安樂。
leisurely
《國語·吳語》:“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
《宋書·劉敬宣傳》:“今我往勞困,彼來甚逸。”
逸樂;安逸;
放縱。
dissolute
《尚書·大禹謨》:“罔遊於逸,罔淫於樂。”
《後漢書·文苑傳上·傅毅》:“於戲君子,無恆自逸。”

美麗的。
beautiful
《漢書·揚雄傳上》:“初累棄彼虙妃兮,更思瑤台之逸女。”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兔部】夷質切(yì)
失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 [10] 

説文解字注

“失也”注:此以疊韻為訓。亡逸者,本義也。引伸之為逸遊,為暇逸。
“從辵兔”注:會意。夷質切,十二部。
“兔謾訑善逃也”注:説從辵兔之意。謾、訑,皆欺也。謾音蠻,訑,言部作詑,音大和切。兔善逃,故從兔辵;猶隹善飛,故奪從手持隹而失之,皆亡逸之意。 [11] 

廣韻

夷質切,入質以 ‖逸聲質1部(yì)
逸,過也。縱也。奔也。《説文》曰:“失也。從辵從兔,兔謾訑善逃也。”夷質切。十二。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下】【辵部】逸;部外筆畫:8
古文:𤖍
《廣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竝音佚。《廣韻》:失也,過也。《書·盤庚》:予亦拙謀作乃逸。注:過失也。
又《廣韻》:奔也,縱也。《左傳·成二年》:馬逸不能止。
又《成十六年》:乃逸楚囚。注:縱之也。
又《正韻》:隱也,遁也。《論語》:舉逸民。
又逸逸,往來次第也。《詩·小雅》:舉醻逸逸。
又《韻會》:通作佚。《孟子》:遺佚而不怨。
又與軼通。《史記·管晏傳》:贊論其軼事。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①“兔”的第六筆撇從扁框中撇出,一筆寫成。②“辶”3畫,第二筆楷體是㇋(橫折折撇),一筆寫成。
【寫法】➊“辶”從左、下包圍“兔”。頂部“兔”高“辶”低。❷“兔”,首筆撇起筆豎中線右側;扁框上寬下窄,首筆短豎在豎中線左側,框底在橫中線;第六筆撇從框內撇至左下格。❸“辶”,了的橫段在橫中線,平捺捺腳超出“兔”。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ĕt
王力系統
ʎ
ǐet
董同龢系統
d
jet
周法高系統
r
iet
李方桂系統
r
it
西漢



東漢





jiət


jiət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質術櫛

jiet
北魏後期北齊
質術櫛物迄

jiet
齊梁陳北周隋
質術櫛物迄

jiet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ĕt
擬音/王力系統

j
ǐět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et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ɪt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ĕt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et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五質
真A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夷質切
0jet
集韻
入聲
五質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弋質切
0iet
禮部韻略


入聲






弋質切

增韻


入聲






弋質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齊齒呼

全清

i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齊微






銀計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二質


次濁
弋質切
oiət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八賓稟嬪畢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片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京承片-京師小片
北京
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石濟片-聊泰小片
濟南
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關中片
西安
i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湖廣片-鄂中小片
武漢
i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川黔片-成渝小片
成都
i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合肥
i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洪巢片
揚州
ieʔ
4
入聲
晉語
幷州片
太原
ieʔ
2
陰入
吳語
太湖片-蘇嘉湖小片
蘇州
jiɪʔ
23
陽入
吳語
甌江片
温州
jiai
212
陽入
湘語
長益片-長株潭小片
長沙
i
24
入聲
湘語
婁邵片-湘雙小片
雙峯
i
13
陽平
贛語
昌都片
南昌
it
21
陽入
客家話
粵台片-梅惠小片
梅縣
it
5
陽入
粵語
廣府片
廣州
jɐt
2
陽入
粵語
高陽片
陽江
jit
54
上陽入
閩語
閩南片-泉漳小片
廈門
ɪk
5
陽入
iat
5
陽入
閩語
閩南片-潮汕小片
潮州
ik
4
陽入
閩語
閩東片-侯官小片
福州
4
陽入
閩語
閩北片-建甌小片
建甌
i
24
陰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7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1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2]
  • 5.    平水韻 四質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17]
  • 6.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 中國文字研究 第6輯 2005年[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5.10:8-10.
  • 7.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 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1998.01:277-279.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001.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4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742.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578.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46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44.
  • 14.    “逸”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17]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9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