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以逸待勞

(漢語成語)

鎖定
以逸待勞(拼音:yǐ yì dài láo)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孫武《孫子·軍爭》。 [1-3] 
以逸待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鋭,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在句中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1] 
中文名
以逸待勞
拼    音
yǐ yì dài láo [1] 
近義詞
養精蓄鋭 [1] 
反義詞
疲於奔命 [1] 
用    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1] 
注音字母
ㄧˇ ㄧˋ ㄉㄞˋ ㄌㄠˊ [1] 
來源出處
春秋·孫武《孫子·軍爭》 [1-3] 

以逸待勞成語出處

春秋·孫武《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 [1-3] 
後人延伸出成語“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成語典故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剛登上帝位,全國還沒有完全統一。有幾個地方勢力一直在和東漢朝廷抗衡,其中最大的就是西北。隴右的隗囂和西南巴蜀的公孫述。
劉秀試圖招降隗囂不成,就派兵攻打隴右,誰知卻被打敗。修整一段時間後,劉秀又派大將馮異前去征討隗囂。隗囂立即派部將行巡率領大軍前去佔領馮異必經之路的枸邑,打算在這裏抵抗馮異的進攻。馮異也趕緊加快行軍速度,想搶先佔據枸邑。這時,馮異手下的將領説:“隗囂的軍隊剛打了勝仗,士氣正旺盛,最好不要現在和他們相爭。”馮異卻説:“隗囂現在就是想趁機奪取枸邑,以此來動搖我軍軍心。我們目前的兵力不足以和他正面交戰,但防守就足夠了。所以我們必須快點兒奪下枸邑,以逸待勞,那樣才有取勝的可能。
於是馮異帶領急行軍佔領了枸邑,然後封鎖消息,休整軍隊。等行巡大軍趕到枸邑時,馮異才派兵突然從城中殺出。行巡軍不知道城中有人,被殺得措手不及,倉皇敗逃。馮異又率軍乘勝追擊,一舉攻破了行巡的軍隊 [4] 

以逸待勞成語寓意

在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力量是相對而言、互相轉化的。這就像《周易》裏“剛”和“柔”兩個相對的事物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剛”和“柔”有可能互相轉化。以逸待勞的計策,正是以“剛”喻敵,以“柔”喻己。在敵人氣勢正盛,或者已經佔據十分有利的地形條件下,我方不能採取直接進攻的方式使敵人處於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我方為了避開敵人的鋒芒以增強自己的力量,為了審時度勢以尋找合適的戰機,可以首先主動採取守勢,一邊積極防禦,一邊養精蓄鋭,並因勢利導地控制敵人,調動敵人在預設的戰場上四處奔波,等到敵人疲憊不堪、鋭氣削減、敵我態勢發生變化時,我方再後發制人,就能夠一舉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這就是從《周易》損卦“損剛益柔有時”一語中悟出的道理。所以,以逸待勞其實是對戰爭主動權的爭取,是不能把“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地等待的。使用這一計策時,一定要對自己和對方的所處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對比情況瞭如指掌。時機不成熟時,我方要善於等待時機,可以採取退避三舍、虛於應付、慢火煎魚、故意拖延等辦法與敵人巧妙地周旋;一旦時機成熟,我方就要轉守為攻,一鼓作氣消滅敵人 [2] 

以逸待勞成語運用

成文運用
該成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鋭,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在句中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1] 
運用示例
東漢·班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烽火幸通,勢及併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1]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 [1] 
朱自清海行雜記》:“他們是以逸待勞的,樂得和你開開玩笑,所以一切反應總是懶懶的,冷冷的;你愈急,他們便愈樂了。” [3] 
參考資料
  • 1.    以逸待勞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27]
  • 2.    (春秋)孫武等著;文心主編.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M]. 成都:天地出版社, 2017.05:72
  • 3.    王濤.中國成語大詞典:袖珍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4:877
  • 4.    遲紅葉編寫;戴友生等繪畫. 寫給孩子的中華成語故事 故事裏的中國 智謀篇 全新彩繪版[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8.0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