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連翹葉黃芩

鎖定
連翹葉黃芩(Scutellaria hypericifolia H. Lév. )是唇形科黃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肥厚,莖多直立,高10~30cm,四稜形;葉具短柄或近無柄,卵圓形;花序總狀,花冠白色、綠白色至紫色、紫藍色;小堅果卵球形,黑色,有基部隆起的乳突;花期6~8月,果期8~9月。 [4] 
連翹葉黃芩分佈生長於海拔(900)~2600~3200(4000)米的山地草坡上,有時見於高山櫟林林緣,連翹葉黃芩分佈於四川西部。 [5] 
連翹葉黃芩用於風熱咳嗽,濕熱黃痘,高熱頭痛;目赤腫痛,瀉痴腹痛,小便淋痛,胎動不安,痛療療瘡;藏藥(全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6]  連翹葉黃芩具有抗氧化保鮮作用,和黃芩有效部位復配物在食品保鮮添加劑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7] 
中文名
連翹葉黃芩
拉丁學名
Scutellaria hypericifolia H. Lév. [3]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黃芩屬
連翹葉黃芩
分佈區域
四川西部

連翹葉黃芩形態特徵

連翹葉黃芩是唇形科黃苓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肥厚,粗達2釐米,頂端多頭。
莖多數近直立或弧曲上升,高10-30釐米,四稜形,基部粗1.2-2毫米,沿稜角上疏被白色平展疏柔毛,其餘部分幾無毛,在節上被小髯毛,常帶紫色,大多不分枝,有時有少數短分枝。
葉具短柄或近無柄,柄長1-2毫米,背凸,疏被白色疏柔毛;葉片草質,大多數卵圓形,在莖上部者有時為長圓形,長2-3.4釐米,寬0.7-1.4釐米,頂端圓形或鈍,稀微尖,基部大多圓形或寬楔形,但在莖上部者有時楔形,邊緣全緣或偶有微波狀,稀生少數不明顯的淺齒,上面綠色,疏生疏柔毛,下面色較淡,常帶紫色,有多數淺凹腺點,主要沿中脈及側脈上被疏柔毛,邊緣具緣毛.側脈3-4對,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多少凸起而變白色,在葉緣內方消失。
花序總狀,長6-15釐米;花梗長2.5-3毫米,與序軸均疏被白色平展疏柔毛;苞片下部者似葉,其餘的遠變小,卵形,頂端急尖,長7-15毫米,下面常呈紫色,全緣,被緣毛。
花萼開花時長約3毫米,綠紫色,有時紫色,外面被疏柔毛及黃色腺點,盾片高約1毫米,果時花萼長6毫米,盾片高3毫米。
花冠白、綠白至紫、紫藍色,長2.5-2.8釐米,外面疏被短柔毛,內面在膝曲處及上唇片被短柔毛;冠筒長1.8-2.1釐米,基部膝曲,直徑約2毫米,漸向喉部增大,至喉部徑達6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狀,內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狀卵圓形,近基部最寬,寬達9毫米,先端微凹,2側裂片與上唇片高度靠合,寬約2.5毫米。雄蕊4,前對較長,具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藥室具髯毛;花絲扁平,下半部被微柔毛。花柱細長,先端鋭尖,微裂。花盤環狀,肥厚,前方微隆起;子房柄很短,基部具黃色腺體。
堅果卵球形,長2毫米,寬1.5毫米,黑色,有基部隆起的乳突,腹面近基部有一細小果臍。
花期6-8月,果期8-9月。 [1]  [4] 

連翹葉黃芩生長環境

連翹葉黃芩
連翹葉黃芩(4張)
連翹葉黃芩分佈生長於海拔(900)~2600~3200(4000)米的山地草坡上,有時見於高山櫟林林緣。

連翹葉黃芩分佈範圍

連翹葉黃芩產四川西部;模式標本採自四川康定。 [1]  [5] 

連翹葉黃芩主要價值

連翹葉黃芩藥用

連翹葉黃芩用於風熱咳嗽,濕熱黃痘,高熱頭痛;目赤腫痛,瀉痴腹痛,小便淋痛,胎動不安,痛療療瘡;藏藥(全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6] 
根(川黃芩):苦,寒。清熱止咳,利濕解毒。用於風熱咳嗽,濕熱黃疸,高熱頭痛,目赤腫痛,瀉痢腹痛,小便淋痛,胎動不安,癰癤疔瘡。 [1] 

連翹葉黃芩食品

連翹葉黃芩具有抗氧化保鮮作用,和黃芩有效部位復配物在食品保鮮添加劑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7] 
參考資料
  • 1.    連翹葉黃芩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3-06-10]
  • 2.    連翹葉黃芩 Scutellaria hypericifolia|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11]
  • 3.    連翹葉黃芩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3]
  • 4.    吳婍,季曉菲,陳莉敏主編,紅原縣常見草本花卉植物圖冊,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第44頁
  • 5.    謝宇,周重建主編,中國中草藥彩色圖鑑大全集 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5,第1230頁
  • 6.    慕澤涇,劉翔主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中藏藥資源名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9.01,第120頁
  • 7.    [1] 汪青波,田葉,田豔花等.連翹葉與黃芩有效部位復配物對香腸保鮮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2(02):413-420.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nat.sci.).2018.04.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