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造船之鄉

鎖定
白洋淀上有這樣一個村莊:靠水不治魚,造船不駛船。這就是造船之鄉——馬家寨。在這個小村裏,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來歲的娃娃,在造船上人人都有一手,無論錛鑿斧鋸,還是撂線放木,都身懷絕技。 [1] 
中文名
白洋淀
外文名
Bai-yangLake,亦作BaiyangLake
行政區類別
村莊
所屬地區
河北省安新縣馬家寨

造船之鄉由來

造船之鄉 造船之鄉
馬家寨原名四門寨。宋代曾有駐軍在這一帶防守,建造了四個城門形成寨壘,故名四門寨。當時,宋朝御遼名將楊延昭(楊六郎)在這裏操練水軍,以船作戰。明朝永樂年間又有古北口外人遷至,改名為馬家寨。 [2] 

造船之鄉傳説

造船之鄉 造船之鄉
馬家寨造船業興於何時,無從查考,但有個傳説卻印證了馬家寨造船業歷史久遠。
據傳説,很早以前,當年的安新縣城南關有個魁星閣,魁星是傳説中專門點狀元的一位神仙。他看中了馬家寨這個村,便把筆尖對準馬家寨,正要下筆的時候,卻被一位莽撞的過路神仙一腳踩扁了筆尖,便成了造船用的鑿子。於是,馬家寨沒有出欽點的狀元,卻出了許多造船的“木匠狀元”。
史料記載,從宋代馬家寨就與造船業結下了不解之緣,清朝乾隆遊頤和園所乘坐的龍舟便是馬家寨工匠所造。解放後,仿乾隆所乘龍舟、為頤和園中昆明湖所造的畫舫,也是馬家寨匠人的傑作。 [1] 

造船之鄉現狀

造船之鄉國家領導人乘坐的畫舫

當年江澤民、李鵬、喬石、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白洋淀乘坐的畫舫
造船之鄉 造船之鄉
馬家寨所造的船樣式多、質量好,大的有出海捕魚的漁船,旅遊用的大型畫舫,過去航行在大清河上的對槽、艘子;中的有勞動生活和兼作水鄉人家運輸用的四艙、五艙、六艙;小的有鷹排子、鴨排子、槍排子。這些船隻的造型,主要根據用途而設計,無論船的長度、規格,都有嚴格的比例要求。以小巧的鷹排子為例,長1.15丈,寬2.25尺,之所以較其他船窄小,是因為在牧鷹時,輕快靈巧,轉彎方便。這種船的船底窄小,遇風浪能在浪尖上行駛,很有點劈波斬浪的意思。 [2] 

造船之鄉修船的技藝

《白洋淀邊修船老人》
修船的老人
修船的老人(3張)
馬家寨人造船有三個絕活,是外人所不及的:一絕是“量材使用”。買樹時一眼就可看出樹的好壞,據説是一看樹葉有無“焦梢”,如有焦梢,樹的根部可能腐空;二看“樹疤”是幹疤還是水疤,幹疤無礙,如是水疤則樹質有毛病;三看樹皮,光潤美觀,樹質就好,如有樹龍(即順樹身凸起的條痕)則有裂縫不可用。伐樹時隨彎就彎取材,絕無浪費。二絕是“甩線一手準”。他們根據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線,一般木匠只能放直線。三絕是“放印子”(即給船打補丁)。先將船體上損壞的部分用工具剔掉,洞孔自然成不規則狀態。然後,船工選一塊合適木料,不量尺寸,單憑目測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準是嚴絲合縫。馬家寨村不僅民國年間有“東興”、“永順”、“兩益公”等八大造船作坊,而且抗戰時期還為“三小隊”和“雁翎隊”造船,支持抗日戰爭 [2] 
白洋淀馬家寨的修船師傅在維修遊船。
造船業為馬家寨培養了眾多能工巧匠,解決了馬家寨及漁民生活問題,馬家寨的能工巧匠又為白洋淀造船業增添了光彩。 [2] 
修船的師傅

造船之鄉戰船、龍船

電影《赤壁》中的戰船、龍船
電影《赤壁》中的戰船
電影《赤壁》中的戰船(4張)
馬家寨村的造船工人已經走出白洋淀為全國各地造船、修船,著名導演吳宇森指導的電影《赤壁》中的戰船、龍船皆出自這個村的能工巧匠,馬家寨村手工造船技術已納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正進一步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造船之鄉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網友做的模型圖
網友做的模型圖(2張)
馬家寨傳統造船技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馬家寨而感到自豪,身為新一代馬家寨人自然不能丟棄老輩們的傳統技藝,大家看看網友做的船模型。
一個古老的傳説,一個獨門的手藝,他們造船無數……河北省白洋淀馬家寨村從明朝元正年間開始祖輩傳承修造木船的手藝,至今已經有三十餘代。祖輩傳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