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濟橋

(浙江省金華市通濟橋)

鎖定
通濟橋位於八一路南端,橫跨婺江南北。原為浮橋,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建成。
中文名
浙江金華通濟橋
概    況
橋高8尺,橋長780尺
建    於
1342年
類    型
十一孔石墩木樑橋
俗稱金華大橋,位於金華市西南隅。它是金華的勝景之一,橫跨婺江之上,是連結金華南北兩區的紐帶,是通向蘭溪、衢州的要道。通濟橋白天人來車往,絡繹不絕;入夜燈光橋影,江波盪漾。夜景之美,令人駐足忘返。
金華通濟橋風景
金華通濟橋風景(5張)
通濟橋位於八一路南端,橫跨婺江南北。原為浮橋,元元統二年(公元1334)浙東憲使徐奭奏請朝廷關於建橋一事。至正二年(1342)建成,其年十月正式落成。通濟橋為十一孔石墩木樑橋,上覆橋屋50間,間以三殿兩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蔚為壯觀,後屢毀屢修,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重建成十三孔石拱橋,橋長213米、寬7米、高14米。解放後修建橋面加寬為10米,北岸增建二孔拱旱橋
通濟橋橫跨在婺江上,婺江將金華分成南北兩區。很早以前只有浮橋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漲,往往橋斷舟散,交通斷絕。大約在元代大德四年,西峯寺及庵禪師為溝通南北,倡議改建石橋,併為之輸財集資,四處奔走,耗時五年半,砌成了11個橋墩,可惜還來不及架橋樑,及庵禪師去世,工程也就停下來了。又過了許多年,方由西峯寺主持雲龍帶頭一盡衣缽寺產作建橋之資,集成裘,通濟橋終於在元至正二年(1342)大功告成。
當時的通濟橋是11孔石墩木樑橋。墩形西正方而東小橢,以殺水怒。墩高去水41尺,橋面又高出墩上8尺,橋長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間,間以三殿兩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雄偉壯觀。
後屢經修復,到清嘉慶十四年(1809)改為13孔石拱橋,掀掉屋瓦,加築石欄,別有風光。解放後橋面加固加寬,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橋,橋上設置了形如花樹的路燈,中間為行車道,兩旁為人行道。如今白晝,通濟橋上汽車成隊奔馳,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燈光橋影,江水搖曳,分外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