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濟橋

(河北省邯鄲市通濟橋)

鎖定
通濟橋,位於河北省邯鄲邯山區馬莊鄉張莊橋村內,橫卧於滏陽河上,上有“通濟橋”三個大字。“通濟”二字是濟困,給人以方便之意。
該橋始建於明代,原名普濟橋。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後,改名通濟橋,通稱之為張莊橋。 [1] 
根據邯山區志記載,該橋跨徑20米,為單拱石橋,橋兩側各有石柱16根,欄板15塊,欄板與石柱均有雕刻,但大都已殘。 [1] 
中文名
通濟橋
地理位置
邯鄲邯山區馬莊鄉張莊橋村內
建造年代
明代
原    名
普濟橋

通濟橋修建歷史

通濟橋,是邯鄲市境內保留較早的一座古代橋樑。石橋始建於明代,稱“普濟橋”,清道光十七年修,改稱“通濟橋”。 [2] 
由於原橋面損毀嚴重,上世紀五十年代鋪成了柏油路面。“文革”時期,通濟橋受到了很大傷害,眾多橋飾被“造反派”砸壞丟到了河裏。
1995年,通濟橋被市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0月,又被省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才得到較好的保護。 [3] 
在該橋北側欄板上存“通濟橋”三個大字。橋銘右側豎排陰刻“直隸廣平府邯鄲縣”,左側豎排陰刻“□□二十六年三月吉日”落款,應是橋銘的紀年。由碑文可知,橋銘石刻落款所缺紀年應為“道光”二字。50多年後,該縣出現了積土坍塌、石損橋毀的現象,後有首事杜鎮清召集村民商議,興工重修。修復後的石橋堅固耐用,煥然一新,但並沒有改變原橋結構的建築風格。 [2] 
通濟橋 通濟橋 [2]

通濟橋建築特點

橋內欄圖案逼真,有二龍戲鳳、雲龍騰飛、駿馬奔馳、春蘭、夏荷、秋菊、冬梅等。從橋下仰望,可見整個石橋由一個大拱,兩邊各對稱一個小拱構成。大拱正上方,有一個面目猙獰的鎮水獸,正注視着河水的漲落、緩急。 [1] 

通濟橋旅遊信息

邯鄲境內的古橋
名稱
地點
始建時間
滏陽橋又名南關滏陽橋、偃月橋
磁縣磁縣南關的滏陽河上。
始建年代不詳
通濟橋又名張莊橋
市南郊張莊橋村內。
始建於明代
邯鄲市東
始建於明代
市區北關街,沁河公園西段。
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45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
邯鄲市北
明萬曆年間大千僧建,清道光二十九年村人武舉郭汝為重修。
耕便橋又稱插瓶橋
邯鄲縣霍北村中
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
蘇里橋
邯鄲市東北十公里處的蘇里村
始建年代不明
弘濟橋又稱東橋村
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曆年間重修。
永年、武安、邯鄲三縣交界處的焦窯村中。
始建年代不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