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通俗音樂

鎖定
所謂通俗音樂(流行音樂),準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即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音樂。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有些歌曲雖然用通俗唱法演唱,但它的思想性、藝術性較高,這類歌曲不屬於商品歌曲。如《大中國》、《眾人劃漿開大船》、《亞洲雄風》、《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好大一棵樹》等。
中文名
通俗音樂
簡    介
所謂通俗音樂,準確的概
源    流
人類的音樂生活可以

通俗音樂簡介

其實歌曲的類型和唱法沒有必然聯繫,不能認為藝術歌曲只能用美聲唱法演唱,民歌只能用民族唱法演唱,通俗歌曲只能用通俗唱法演唱。首先,三唱法的劃分本身就是不甚科學合理的,這一點已被音樂界所公認,沒有任何音樂家會認為三唱法的劃分是完全科學合理的;其次,唱法目前有三種(如果加上原生態唱法和童聲唱法則有五種),但歌曲的類型遠不止藝術歌曲、民歌、通俗歌曲三種,還有頌歌、抒情歌曲、進行曲、隊列歌曲、軍旅歌曲、校園歌曲、諷刺幽默歌曲等多種類型;再次,音樂界無數事實證明,同一首歌可以用不同的唱法演唱。著名歌唱家劉秉義演唱過許多台灣校園歌曲,用的是美聲唱法。香港歌星奚秀蘭演唱過許多民歌,用的是通俗唱法。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比任何一個概念都科學、合理、準確。單從字面上看,“通俗”指易解易懂,“流行”指廣為流傳,這樣看來象《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東方紅》《南泥灣》等歌曲也可以稱為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曲。咋一看很荒唐,細想一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這些歌曲都是通俗易懂、流傳很廣的。但是,這些歌曲是決不能稱為商品歌曲的,因為它們決不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創作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商品音樂”這一概念是科學、合理、準確的。

通俗音樂源流

人類的音樂生活可以追溯到遠古,人類社會的音樂藝術是豐富多彩的。當我們審視整個音樂藝術天地,可以發現,它大致呈現為兩個部分:一是民間音樂(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久遠的鄉村音樂),一是藝術音樂(或曰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在這中間,有一個廣闊的地帶,那便是通俗音樂(或者叫做流行音樂)。我們很難給通俗音樂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它與藝術音樂以及民間音樂之間互相滲透、互相結合,組成一個五彩紛呈的音樂世界。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三者之間的分野還是十分清楚的。
通俗音樂 通俗音樂
通俗音樂一詞,早見於19世紀的演出報導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通俗音樂通常包括爵士音樂、拉丁美洲的倫巴和探戈等歌舞音樂、一般電影歌曲、音樂劇、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樂(如美國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國小曲、黑人靈歌、夏威夷音樂、中國的時代曲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俗音樂的名目更為紛繁,除上述類別外,又加進了搖滾樂(曾譯搖擺樂)、新搖滾樂、鄉村與西部音樂、黑人的靈魂樂與布魯斯迪斯科、怡情音樂等。其中還有各種各樣的變種。搖滾樂則有民間搖滾、東海岸搖滾、西海岸搖滾、迷幻搖滾等。此外,還有許多支流,如迪斯科發展中有扭扭舞、巴沙諾瓦以及今日的霹靂舞。有人還把輕鬆活潑的軍樂,以及根據古典和通俗的世界名曲改編和選奏的音樂(如把世界名曲主題串聯一起,用搖滾樂或迪斯科節奏來演奏的“連環扣”,以J.海頓《F大調絃樂四重奏》的第2樂章改編成單獨演奏的《海頓小夜曲》,從П.И.柴科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中選出來的舞曲),也都概括在通俗音樂之內。至於中國或其他國家的革命羣眾歌曲,從體裁、形式以及許多特徵來看,事實上與通俗音樂並無不同,但為了突出這種歌曲在該國某一歷史時期所起過的積極作用,通常把革命羣眾歌曲作為專項列出,不包括在通俗音樂之內。
早期通俗音樂的創作和演出多是商業性的,在城鎮中進行,因而有別於鄉村色彩濃郁的民間音樂;同時,它不具有藝術音樂的那種規範性與穩定性。它的早期,在多種情況下只是口頭流傳。故此,有人説,通俗音樂乃是有別於藝術音樂和民間音樂,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鬆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更有人説,它即是“大眾的音樂”。
據國外的音樂史家們研究,在公元前的古羅馬、古埃及一帶,以音樂為生的行吟歌手們説在興起的城市集鎮間流動,遍及劇場和街市的“擊”歌現象,為廣大平民們所喜愛。到了中世紀,通俗音樂幾乎覆蓋了廣大的社會生活和藝術天地。
“通俗音樂”一詞作為專有名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歐洲報刊的演出報道中,進入20世紀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格更為豐富的通俗音樂層出不窮,迎合了大眾的審美觀念,因而風靡全球。在我國,通俗音樂主要指上世紀70年代後,興盛於港台地區的音樂形式。從音樂學上講,通俗音樂應當歸為大眾流行音樂的範疇。
如今的大眾流行音樂風格更加細化也更加獨立,每種風格都有為之傾注心血的創作者和研究者以及愛好者,但總的來説,通俗音樂仍然是飽含親和力並富有時尚性的音樂形式。
中國通俗音樂的起步期可追溯至20世紀初,誕生於1927年的《妹妹我愛你》《毛毛雨》等歌曲是我國通俗音樂誕生的標誌,而這些流行歌曲的創作者黎錦暉則被譽為通俗音樂的奠基人。50年代後,通俗音樂的流行中心轉為港台,由此開始了長達將近二十年的沉寂期。到了20世紀70年代,改革春風吹開國門,也帶來了通俗音樂的再度興起,以鄧麗君為代表的通俗音樂給大陸地區帶來了重要影響。80年代後,通俗音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這個時期以“西北風”和崔健的“搖滾”為代表,通俗音樂的繁榮時代正式來臨。90年代至今通俗音樂進入了開放分化期,我國通俗音樂受歐美、日韓樂壇的影響越來越大,變得更加時尚、另類、超前,更加貼近當代快節奏社會生活的審美要求,旋律淡化,節奏強化,曲式多樣化。
經過近百年的起伏發展,通俗音樂已漸成型,分成了幾個基本的風格類型:民謠風格(新民謠、校園民謠等)、都市浪漫風格(情歌等)、搖滾樂(歐美搖滾、本土搖滾等)、西北風、新時令小調等類型。與此同時,在藝術形式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特徵,下面筆者就將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通俗音樂音樂特色

凝鍊、簡潔的音樂表現手法
1.同音反覆型和迂迴繞唱型是通俗音樂兩種主要的樂曲旋法。同音反覆型雖缺少歌曲的旋律性,但採取平和語調來表達歌曲內容,聽來更為自然。迂迴繞唱則採用平穩行進的模式,很少使用音程大跳,讓旋律線條呈現出小波浪的形態,雖缺少動感,卻聽來更加舒展。從音樂美學角度來看,這兩種旋律手法都質樸無華,符合當代人追求平和的審美心態。
2.音符密集度較高,旋律氣韻短促。敍述性旋律的表現方式更接近於西方歌劇的宣敍調手法,目的就是陳述,而不在聲音展示方面考究設計。這樣的美學特徵使得通俗音樂的旋律類似日常口語表達,增強了親和感、舒適感,更加貼近大眾的內心情感世界。
3.和聲運動邏輯被淡化,使運用更加自然。傳統意義的和聲功能邏輯序進思維是“主→下屬→屬→主”,對於這一思維,通俗音樂的創作者進行了顛覆,不但較少將其運用於作品中,就連中國民樂中最常見的“起、承、轉、合”的旋律表現手法也很少運用。通過改造,通俗音樂在和聲方面的特徵表現為即興和自由,情至則樂至,全然不顧傳統作曲手法,而只遵從內心召喚,這種思維的運用使得和聲在音樂美學上更加靈動、灑脱、自由,聽起來清新又輕快。
4.相較於藝術歌曲,通俗音樂的節奏都較為規整,在一支歌曲中使用的節奏型往往會重複。在搖滾樂中這種現象表現更為突出,一個簡單的節奏型被反覆運用於樂曲中,這樣做的優點是穩定的節奏更易於給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更易於表達歌曲的精神。
5.對於音域的使用,通俗音樂不着重追求大跨度的音樂表現手法,中音區使用較多。通俗音樂的這一特徵也更加印證了其作為大眾流行音樂的普遍適用性。隨着通俗音樂消費羣的逐步建立,歌曲編創的日臻成熟以及傳媒商業化的發展,促進了通俗音樂商業性的形成。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流行文化的娛樂性和大眾文化的代表性都已完備,廣泛而又迅速地滲透到我國大眾音樂領域的各個層面中。而作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的通俗音樂也具有了很強的商品屬性,所以其創作標準也就更加貼近大眾的演唱技術和音樂素養——這是由於民眾並非都獲得過系統的音樂訓練,而市場化的基本要素就要求通俗音樂具備廣泛推廣的特點所決定的。如此,在市場因素的作用下,通俗音樂具有了大眾音樂美學的世俗性,因而傳播更廣更快。
6.通俗音樂的曲式結構較為簡單,常見曲式結構有一部曲式(如谷建芬《燭光裏的媽媽》)、單二部曲式(如馮曉泉《中華民謠》)、單三部曲式(如李泰祥《橄欖樹》)。通俗音樂在運用這三種曲式創作時,一般都只有一個簡潔的前奏而不包含尾聲,這樣使全曲更加連貫,給聽眾一氣呵成的順暢之美。此外,音樂情緒與所表達內容高度一致、簡單清晰,便於記憶。
趨於語言化的演唱方法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會在發聲方法上努力追求語言的清晰準確來保證聲音圓潤,而通俗唱法卻更加關注歌詞的演繹,甚至超越了對歌唱聲音的關注,這在音樂史上是從未有過的。美聲唱法強調共鳴、發音位置、呼吸,而咬字清晰則是從屬於發聲的要求。民族唱法雖借鑑了這一點,但是卻更加註重對歌詞的表現。而作為大眾流行音樂的通俗歌曲,其強烈的大眾參與性、表現手法的樸實性、歌詞的通俗性等特點就決定了其語音化的歌唱方法。此外,伴隨着電聲技術的升級,通俗音樂的風格和技巧也不斷髮展,除了強調歌詞表現而淡化對聲音的深度挖掘外,它更側重追求語言親切感而非穿透力。在聲音審美方面,通俗音樂強調貼近生活中的語氣和聲色,自然流露,傳情感人。儘管學院派批評通俗音樂缺乏技術,但以寬廣的視角來看,聲音與音樂審美取向密切相關,既然是為大眾所接受的音樂形式,那麼也就沒有必要以絕對標準來約束。
作為大眾性娛樂文化之一的通俗音樂具備了大眾文化的最基本特徵,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演唱方法。一方面歌手受學院派的影響較小,部分歌手甚至沒有經過系統的聲音訓練,這就給予他們聲音自由發揮的空間,使流行樂壇百花齊放、各具特色。首先,歌手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喊聲、真聲、假聲、沙聲等發展演唱風格。這就使得通俗音樂從美學角度來講更具有欣賞性。其次,電聲設備的運用可以擴大歌手的音量,美化歌手的聲音,更加增強了通俗音樂的可聽性。另一方面,通俗音樂時代化、個性化、生活化的特點更有利於最大程度展現美學上的藝術感染力,使聽眾完全融入歌曲氛圍甚至參與進來。
由此可見,通俗音樂以其簡潔樸實的音樂形式、直白傳情的語言,通過大眾化的方式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真切地反映了百姓的文化需求、心理訴求和審美取向,從而被廣為接受和欣賞。通俗音樂的兼容性、多樣性賦予了它不一樣的美學特徵,因而也就產生了獨特的美學意義,這也是我們尊重、發展和傳承通俗音樂的重要原因。

通俗音樂區別

二十世紀以來,隨着現代工業文明和工業城市化的興起發展,湧現出一種娛樂性“通俗音樂”文化。人們在日益加強的生活壓力下,努力尋求一種解脱,一種發泄,一種反傳統的叛逆性格。“通俗音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種音樂形式不拘泥於結構,較少拘於成規,較原有音樂相比有樸素的美感,清新的音色,民間的氣質和暖暖的人性浸染,使人容易接近而不會拒人千里,不要求很高的音樂素養就可以欣賞。強調獨立人格,強調對時代和對社會的感受,強調一種不妥協的精神,在對立的年代中,勇敢的反映了現實,反抗傳統束縛,反抗強權政治,反抗文化專制。
這樣原有的音樂形式也就相對的被稱為“嚴肅音樂”。“嚴肅音樂”通常是指各種傳統經典音樂和一切專業作曲家用傳統或現代作曲手法所創作的音樂。並且,“嚴肅音樂”的傳承是以學院式的嚴格訓練來實現的,嚴肅音樂家總是力圖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個性,詮釋深刻的命題,追求音樂技巧的創新和完美。因此,嚴肅音樂作為一種“精英文化”,它的創作者、演奏者、欣賞者都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音樂修養。而這也就必然地將很多人或者説是絕大多數人排斥在外,而成為一種象徵,是所謂社會上層的獨享,象徵着文化品位與社會地位。甚至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造成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隔閡。
二者作為兩種音樂形式,無所謂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知道,“嚴肅音樂”起源於西方古典音樂,萌芽於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經過“文藝復興”的洗禮,王公貴族的扶持,中產階級及市民的參與,在十八、十九世紀才得以發展成熟,當時的確是與下層人民有距離。但是在如今這個多元合理的社會中,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接受“音樂無等級”這個觀點。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對嚴肅音樂的喜愛,二者原有的社會人羣的身份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只不過是人們的欣賞水平、品位不同,正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如果僅以對音樂的偏好來得出地位的高低,不免有失偏頗。當然,由於通俗音樂大眾化、娛樂性而具有的高利潤特點,不免受到商業炒作,引導社會輿論過多傾向與此。
另外,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民族樂派的音樂是嚴肅音樂,他們的音樂素材很多都取自民間音樂,也就是説他們也有吸收當時人們眼中的“通俗音樂”的元素。而這種吸收恰恰成就了一批音樂家,成就了一個在音樂史上有重要影響的樂派。就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而言,取材嚴肅,形式活潑,氣魄宏大,將演唱、舞蹈和特技完美地組合在一起,讓觀眾感到耳目一新,驚歎於舞台魅力的同時又感受到浪漫自由的藝術特質以及催人淚下的音樂表達。誰能説其中沒有融入嚴肅音樂的因素呢?那是不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二者的劃分也應該有所變化呢?介於二者之間的“邊緣音樂”會逐漸的興起,進一步模糊二者的界限,同時進一步加強二者在技法、構思等方面的溝通,成為一個媒介。其實從內在功能上來看音樂本身就是為了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鬆神經,從這個角度來講,通俗音樂與嚴肅音樂的劃分實際上是不必要的。

通俗音樂主要類型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通俗音樂的主要類型。
Trip-Hop
Trip-Hop是英倫/歐洲跳舞音樂的一種,它的名字來源是“Trip+HipHop=Trip-Hop”,因為它發源自英國的Bristol,因此最早時稱作“Bristol Hip-Hop”。由於把把Hip-Hop(其實很多音樂都是架構在Hip-Hop上的...不知啥是Hip-Hop的去看看跳街舞的人,他們多半是用Hip-Hop音樂來跳的)。節奏變慢(有時很慢很慢),加入一些迷幻的味道,如很陰沉,肥厚的Bass,輕微但迷幻的合成音效,或是些唱片的取樣,有時可能連唱片的雜音都會被“故意”取樣進去。所謂“Trip”,指迷幻,氤氲的藥物「旅程」,所以,Trip-Hop是種慢板的迷幻的、有Jazz感覺的、迷糊的、帶點Hip Hop節奏的Break beat音樂。它雖然隸屬跳舞音樂類,但其迷幻迷糊特色已令它跳一般跳舞音樂所有的明確節拍特色相去很遠。
爵士樂 爵士樂
外國Trip-Hop代表人物:Trip-Hop中公認的鐵三角:Portishead,Tricky,Massive Attack,Mandalay Moloko Coldcut
World Music
World Music是西方角度觀點的詞彙,意思指非英、美及西方民歌/流行曲的音樂,通常指發展中地區或落後地區的傳統音樂,例如非洲及南亞洲地區的音樂,有些地區如拉丁美洲的音樂,則能普及到自成一種類型。今天大家説的World Music通常是指與西方音樂混和了風格的、改良了的傳統地區音樂。
非洲的King Sunny Ade,東歐的don Byron,中國的朱哲琴,巴基斯坦的Nusrat Fatehali Kahn等是西方樂迷較熟悉的World Music樂手。
New Age
New Age是種寧靜、安逸、閒息的音樂,純音樂作品佔的比重較多,有歌唱的佔較少。NEW AGE可以是純Acoustic(即以傳統自發聲樂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電子化的,重點是營造出大自然平靜的氣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覺,洗滌聽者的心靈,令人心平氣和。
New Age很多時與音樂治療有關,不少New Age音樂説可以治病,也有不少與打坐冥想有關,這與New Age思潮哲學有莫大關係。New Age音樂通常被目為頗為中產階級的音樂,WINDHAM HILL是最具代表性的New Age唱片公司。
New Age代表樂手有Enya,George Winston,William Ackerman,Yanni,Kitaro等等。
Dream-Pop
Dream-Pop是種“夢”般的流行曲,它有一種迷離的氣氛,多Synthesizers(電子合成器)造成,加了ECHO效果的電結他也是重要的成分,歌唱部分往往很’Breathy’即呼吸聲重,歌詞也往往有夢般的詩意色彩。
代表樂隊有Cocteau Twins,Lisa Germano,St.Etienne,This Mortal Coil,My Bloody Valentine,Mazzy Star和Dead Can Dance等。
Classical Pop
Classical Pop是指帶古典響樂味道的流行曲,多用絃樂伴奏的歌曲都可列入此類,例如The Beatles的“Eleanorrigby”就是。澳洲樂隊Crowded House的一些作品也可列入此類。如果説Classical Pop,則是指經典的流行曲。
Acappella
ACAPPELLA是指沒有樂器伴奏的歌曲,但凡純以人聲唱的歌都是ACAPPELLA,不過今天我們説ACAPPELLA通常是指有多重和唱的那種唱法,連樂器伴奏都由人聲唱出。ACAPPELLA的相反是INSTRUMENTAL,即純音樂樂曲,任何類型的歌曲都可以以ACAPPELLA形式唱出。
香港人最熟悉的ACAPPELLA歌曲是“SO MUCH IN LOVE”,香港ACAPPELLA樂隊有姬聲雅士等。
Bossa Nova
BOSSA NOVA是種帶JAZZ味道的巴西音樂,1950年代作曲家ANTONIO CARLOS JOBIM將巴西音樂節奏與美國西岸COOL JAZZ混合而成,柔和、舒服、輕鬆、懶洋洋、浪漫乃特色。每兩個BAR的第1,4,7,11,14拍為重拍。
歌手JOAO GILBERTO的純厚歌聲是JOBIM音樂的出色拍檔,50年代中期傳入美國後大受歡迎,其它著名BOSSA NOVA樂手有CHARLIE BYRD,STAN GETZ和ASTRUD GILBERTO等,最著名的歌曲為“THE GIRLFROM IPANEMA”。OSSA NOVA於60年代最流行,其餘年代亦不斷有捧場者。
Post Rock
Post-rock是九十年代中期冒起的一種實驗性、前衞搖滾樂,多帶催眠感覺,風格取自ambient、free-form jazz、avant garde及電子音樂。代表樂隊有Tortoise,他們視他們的音樂不是歌,而是不斷改變、晚晚新鮮的作品,大部分Post-rock樂隊都反主流音樂,也反indie-rock,不過也有些比較pop,如Stereolab等。
Post-rock樂隊例子還有Cul De Sac、Ui、Flying Saucer Attack、The High Llamas、Mogwai、Trans Am等。
Britpop
Britpop雖有個“Pop”字,但其實是Rock的一種,源於九十年代英倫,中文可譯為“英式搖滾”,這是英倫樂壇對美國Grunge潮的一個迴應,主要是以樂隊形式出現。不過,Britpop風格其實十分廣泛,如Oasis是結他搖滾樂隊,Blur則Pop很多,而Pulp則接近Glam Rook及跳舞風格,不過他們都被列作Britpop。
英國Britpop代表人物:Oasis Blur Suede Pulp Radiohead
Dub
Dub可説是將歌聲抽離只剩下音樂的Reggae(瑞格,也有稱之為雷鬼,一種很有節拍性,唱腔特別的南美黑人音樂)。而將Dub運用在電子樂上,則是將部份歌聲抽離,將Bass和鼓聲加重,並且加入大量的Echo(迴音)等效果。這種技術常在現場表演時,將歌曲重新混音(Remix)呈現。像Massive Attack的專輯protection便由Mad Professor從Trip-Hop音樂混音成了Dub版本。
Electro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時還沒有House,Techno...這類玩意兒,電子音樂也較不盛行,只有Electro這類電子音樂而已。
Electro可説是純粹以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長得有點像Keyboard)來發聲的音樂,通常蠻輕柔的,且常使用Roland公司的鼓機(Drum Machine)TR-808來發鼓聲。德國的Kraftwerk樂團可算是代表。
Electro音色比以前明亮,透明許多。後來一些DJ利用Electro變形成了一種Hip-Hop樂,被稱作Old School。Fatboy Slim(流線胖小子)也融合了一些Electro和Old School在音樂中。
Jungle
Jungle就是Drum’n’Bass的前身。Jungle的速度比Drum’n’Bass快很多,而且節拍更為複雜,比較強悍,有時會搭配一些Rap,不像Drum’n’Bass會融合一些Jazz,Soul等元素,聽起來比較柔,連“搖滾變色龍”David Bowie現在都搞起Jungle了。
Drum’n’Bass
對某些人來説,Drum’n’Bass的音樂可能很煩,因為Drum’n’Bass很注重在節奏上玩花樣,還有Bass的表現,像是很快很快,複雜的碎拍,以及運用各種不同的電子鼓,或是取樣而來的鼓聲。因此Drum’n’Bass也是Breakbeat的一種,4Hero Drum’n’Bass的知名樂團。
Big-Beat
“大節拍”,把Brit-Hop變得更快,節奏更重,更有搖滾的味道,可説是將Brit-Hop改良後,更成熟的一種曲風,你可以想象一下又重又碎,又有點快的節拍是什麼樣子。如The Prodigy,The Chemical Brothers,Fat Boy Slim即是Big Beat的“大角
Brit-Hop
把黑人Hip-Hop的節奏加快鼓聲加重,配合些許電吉他,Bass,有搖滾樂的味道,如The Chemical Brothers的曲風即是。
Break beat
不像House的拍子Boom-Boom-Boom-Boom那麼規律,而是以破碎的節拍呈現,像是切分拍。如在兩拍中加入小碎鼓,等等,Breakbeat只是一個總稱而已,有很多種音樂都屬Breakbeat,如以下的Brit-HopBig-Beat,和黑人的Hip-Hop便是一種。
電子音樂
隨着時代的演進,音樂家有了更多製作音樂的方法。所謂Electrophonic Music,就是以電子合成器,音樂軟體,電腦等所產生的電子聲響來製作音樂。電子音樂範圍廣泛,生活周遭常常能聽到,在電影配樂,廣告配樂,甚至某些國語流行歌中都有用到,不過以電子舞曲為最。很多人認為電子樂是一種冷冰冰,沒有感情的音樂。其實電子樂也可融入Rock,Jazz甚至Blues等多種元素而充滿情感的。
電子音樂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的,包括House、Techno、Ambient、Trance、Psychedelic Trance、BreakbeatBrit-HopBig-Beat、Trip-Hop、Drum’n’Bass、Jungle、Electro、Dub、Chill Out、Minimalism。但並不是所有的電子音樂都是通俗音樂,Techno、Trance、Chill Out、Ambient、實驗性質的Electronic等不包含在通俗音樂中。
民歌 Folk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原始/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説的民歌(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樸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美國民歌手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説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Folk)的祖師。之後Pete Seeger、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如Bob Dylan,Joan Baez,Peter,Paul And Mary等成為時代的呼聲。後民歌向Pop,Rock及都市化發展,Bob Dylan發明了 Folkrock,Simon & Garfunkel發展出中產口味的都市Folk Pop,風行一時。八十年代Suzanne Vega,Tracychapman等走出一種更富都市感覺的Urban Folk(城市)/Contemporary(當代)Folk路線。民歌(Folk)在英國、香港等樂壇也發展出不同的面貌。民歌(Folk)的發展是與New Age結合(如Enya),及與Trip Hop結合(如Beth Orton)。
Chamber Pop
Chamber Pop是指典雅、高貴、精緻的一種流行樂,它有一定的古典音樂感覺。Chamber Music一詞來自古典音樂,中文叫“室內樂”,是種小組絃樂演奏曲式,氣氛高雅。Chamber Pop於九十年代興起,是對當時的LO-FI及Grunge的一種反應,強調優美的旋律、精緻的配樂、乾淨的錄音,每每多用絃樂、管樂製造巴洛克時代的音樂感覺。
外國代表樂隊有The Divine Comedy,Rialto,Eric Matthews及Balle & Sebastian等。
Synth Pop
Synth Pop中的“Synth”,即Synthesizer,顧名思義,Synth Pop就是“由Sythesizrs炮製出來的流行樂”,當然除 Synthesizers外還會用上其它電子樂器如電腦及鼓機等等。Synth Pop於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流行,至八十年代中開始沉寂,當年在香港也曾掀起過一陣熱潮。Synth Pop的特點是科技感強,有時會頗冰冷,歌曲多是“三分鐘流行曲”(3-minutes Pop),很多時候Synth Pop樂手會作入時打扮。
Synth Pop代表組合:Depeche Mode、Human League、Duran Duran、OMD、Gary Numan
Gangsta Rap
Gangsta Rap是Rap的一種,以Rap的內容多與都市罪案有關,充滿暴力、色慾感受,這是反映現實的一種音樂路向。Gangsta Rap於八十年代末期在美國興起,音樂Rap中的強悍尖鋭派,在美國大受歡迎,唱片銷路甚高。而不少Gangsta Rap樂手本身真正“參與”現實中各式罪案,部分更因而入獄甚至死亡,可説是真正反映現實兼令人觸目驚心的樂種。
Gangsta Rap化表組合:Ice-T、Ice Cube、Dr.Dre、Snoop Doggy Dogg、2 Pac、Geto Boys。
HOUSE
House(浩室)是於八十年代沿自Disco發展出來的跳舞音樂。
這是芝加哥的DJ玩出的音樂,他們將德國電子樂團Kraftwerk的一張唱片和電子鼓(Drum Machine)規律的節奏及黑人藍調歌聲混音在一起,House就產生啦!
一般被翻譯為“浩室”舞曲,為電子舞曲最基本的型式,4/4拍的節奏,一拍一個鼓聲,配上簡單的旋律,常有高亢的女聲歌唱。Disco流行後,一些DJ將它改變,有心將Disco變得較為不商業化,Bass和鼓變得更深沈,很多時變成了純音樂作品,即使有歌唱部分也多數是由跳舞女歌手唱的簡短句子,往往沒有明確歌詞。漸漸的,有人加入了Latin(拉丁)、Reggae(瑞格源在西印度羣島)、Rap(説唱)或Jazz(爵士)等元素,至八十年代後期,House衝出地下範圍,成為芝加哥、紐約及倫敦流行榜的寵兒。
R&B
R&B的全名是Rhythm & Blues,一般譯作“節奏布魯斯”。廣義上,R&B可視為“黑人的流行音樂”,它源於黑人的Blues音樂,是現今西行流行樂和搖滾樂的基礎,Billboard雜誌曾介定R&B為所有黑人音樂,除了Jazz和Blues之外,都可列作R&B,可見R&B的範圍是多麼的廣泛。黑人音樂圈大為盛行的Hip Hop和Rap都源於R&B,並且同時保存着不少R&B成分。
迪斯科Disco
discotheque的簡稱,原意為唱片舞會,起先是指黑人在夜總會按錄音跳舞的音樂,70年代實際上成了對任何時新的舞蹈音樂的統稱。與搖滾相比,它的特點是強勁的、不分輕重的、像節拍器一樣作響的4/4拍子,歌詞和曲調簡單。1977年,因澳大利亞流行音樂小組“比吉斯”(Bee Gees)的電影錄音《週末狂熱》在美國掀起迪斯科熱。迪斯科經常在錄音室進行音響合成,製成唱片,但終因節奏單調、風格雷同,於80年代初逐漸被其它節奏不那麼顯着、速度稍慢的流行舞曲所代替。
朋克Punk
7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搖滾樂,或稱“朋克搖滾”(punk rock),80年代初擴展到全美國。朋克針對搖滾樂的反抗性減弱這一情況,以一種故意與比較文明的搖滾樂相對立的面目出現。它繼承了搖滾樂開始時的反叛精神,蔑視一切傳統,蔑視政府、宗教、教育機構等等,但卻是用一種更加頹廢的方式,極端無政府主義的言行表現出來。他們的唱詞淫狠、粗魯;在舞台上尖叫、跺腳、鬥毆;音樂上與硬搖滾比較接近,音響極大,音色濃烈渾厚。代表性樂隊有“性手槍”(Sex Pistols)、“撞擊”(The Clash)等。
70年代末,從朋克中分離出一支比較能被人接受的、也更帶點藝術性的新品種,叫“新浪潮”(New Wave)。
索爾Soul
亦稱“靈歌”。1969年,“公告牌”用“索爾”來代替原來對“節奏布魯斯”的稱呼。它是由布魯斯、搖滾樂與黑人福音歌混合而成的一種黑人流行音樂,演唱時較少演奏樂器。索爾的著名歌手有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查爾斯(Ray Charles)、雷丁(Ons Red我是菜鳥)、史蒂夫·旺德(Stevle Wonder)、普林斯(Prince)等。
雷鬼(Reggae)
起源於牙買加,70年代中期傳入美國。它把非洲、拉丁美洲節奏和類似非洲流行的那種呼應式的歌唱法,與強勁的、有推動力的搖滾樂音響相結合。
説唱Rap
黑人俚語,相當於“談話”(talking),產自紐約貧困黑人聚居區。它以在機械的節奏聲的背景下,快速地訴説一連串押韻的詩句為特徵。這種形式來源之一是過去電台節目主持人在介紹唱片時所用的一種快速的、押韻的行話性的語言。萊普的歌詞幽默、風趣,常帶諷刺性,80年代尤其受到黑人歡迎。最有代表性的樂隊是“公開的敵人”(Public Enemy)。萊普有時也稱“希普-霍普”(hip-hop)。實際上,希普-霍普的含義更寬,泛指當時紐約街頭文化的各種成分,除萊普外,還有:(萊普經常採用的)用手把放在唱機轉盤上的唱片前後移動,發出有節奏的刮擦聲;唱片播放員(DJ)在轉換唱片拼接唱片音樂片斷時,聽不出中斷痕跡的技法;霹靂舞等等。
波普Pop
一種具有強烈節拍的現代流行音樂。一般認為,流行音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這裏的“波普”是指狹義的流行音樂,如70、80年代著名歌手羅斯(Diana Ross)、裏奇(Lionel Richie)、惠特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麥當娜(Madonna)、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普林斯(Prince)、珍妮特·傑克遜(Janet Jackson)等人演唱的很多歌曲。
藝術搖滾
於70年代後流行,主要在歐洲,英國人領頭,如“穆迪布魯斯”(Moody Blues)樂隊,但在美國也有影響。藝術搖滾把搖滾與古典音樂結合起來,利用電子設備演奏如李斯特、德彪西等作曲家的作品,又稱“進步搖滾”(Prosressive rock)。
迪斯科 迪斯科

通俗音樂發展歷程

1.1978年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伴隨着港台流行音樂這樣一種完全新鮮的音樂風格的傳入,在音樂創作領域,也是一反過去十幾年“高、強、硬、響”的音樂風格,開始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抒情歌曲。中國音樂真正的突破源起於中央電視台1979年錄製的風光片《三峽傳説》,這部風光片本身並沒有引起巨大的轟動,但是作為其中插曲的《鄉戀》引起了社會的轟動。《鄉戀》是一首懷念故鄉的抒情歌曲,歌名起初叫《思鄉曲》,1983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上《鄉戀》成為觀眾點播率極高的歌曲,在熱情觀眾的要求下,李谷一再一次唱響了這首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歌曲。中國大陸的通俗音樂邁出了勇敢的一步。
2.1986年
中國大陸通俗音樂真正崛起的標誌是1986年百名歌星為紀念“國際和平年”參籌辦的《讓世界充滿愛》音樂會。當時的中國內地,人們對於通俗音樂總體上是不能接受的甚至還有排斥的心理。而《讓世界充滿愛》在錄音後不久,得到了文化部門的支持,這是文化部門第一次對通俗音樂破例。這首歌改變了大眾對通俗音樂表現風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印象,之後的許多歌曲都沿襲了這首歌的風格,集中表達了中國大眾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對人間真情的呼喚。之後,中國的通俗音樂開始分成三類發展:一個是以北方民歌為素材,對民族命運、自身生存方式的批判與反思的“西北風”;一個是在百名歌手演唱會上因《一無所有》而走紅的崔健所發起的中國搖滾;另一個就是以齊秦蘇芮為開端,正式登陸內地的港台流行音樂。
3.1993年
到了1994年,內地的通俗音樂一夜之間崛起了一股校園力量,喚醒了每個人那份久違的感動。1994年的校園民謠大部分是用簡單的吉他伴奏,旋律簡單,飽含着淡淡的感傷和懷舊情緒,將大學校園中的純真愛情、友情,心中的理想和青春的無悔真實地表達出來。這一階段中國通俗音樂的另一個特點是借用古典文學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現代人的思想情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首讓無數人銘記的《濤聲依舊》,展示了現代人在變幻莫測的都市生活中仿徨失措的心理。
4.1997年
1997年一首氣勢恢宏的歌曲《走進新時代》標誌着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另一個階段。這首歌,深情反映了對祖國、對人民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同時愛情歌曲日漸成為主要潮流,無論是在創作中對藝術的審美性還是在表情達意上都有突破,歌曲的創作更加個人化,個體的瞬間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成為主要表達內容。羽泉的《最美》《深呼吸》,楊坤的《那一天》,孫楠的《不見不散》《你快回來》等等真實地表達了甜蜜、痛苦、執着的感情,這種飽含現代人生存體驗的音樂備受推崇。隨着網絡的迅速發展,一種新興的音樂形式—網絡歌曲誕生了,網絡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傳播的地域界限,傳唱在大街小巷的《老鼠愛大米》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另一首極富特點的歌曲當數2005年流行的《豬之歌》,歌中將人們早己熟悉的又懶又髒的豬描繪的十分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