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這樣的戰士

鎖定
《這樣的戰士》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把“這樣的戰士”與“矇昧的非洲土著人”和“疲憊的中國綠營兵”進行對比,指出“這樣的戰士”有清醒的認識和旺盛的鬥志,雖然他手中握着的僅僅是蠻人用來殲滅野獸的簡單武器——可以“脱手一擲的投槍”。但是,“這樣的戰士”洞察“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還看穿了敵人的偽裝。此文通過描寫戰士的形象,號召革命青年必須具有不為任何陰謀詭計欺矇的韌性,表達了作者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全詩運用象徵手法,寓意深刻,韻味深長。
作品名稱
這樣的戰士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5年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詩
發表時間
1925年12月21日

這樣的戰士作品原文

這樣的戰士
要有這樣的一種戰士——
已不是矇昧如非洲土人而揹着雪亮的毛瑟槍(1)的;也並不疲憊如中國綠營兵(2)而卻佩着盒子炮(3)。他毫無乞靈於牛皮和廢鐵的甲冑(4);他只有自己,但拿着蠻人所用的,脱手一擲的投槍(5)
他走進無物之陣(6),所遇見的都對他一式點頭。他知道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許多戰士都在此滅亡,正如炮彈一般,使猛士(7)無所用其力。
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慈善家,學者,文士,長者,青年,雅人,君子……頭下有各樣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義,東方文明(8)……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們都同聲立了誓來講説,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別的偏心的人類兩樣。他們都在胸前放着護心鏡(9),就為自己也深信心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證。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微笑,偏側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
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脱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10)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終於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他終於不是戰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
在這樣的境地裏,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太平……
但他舉起了投槍! [1] 

這樣的戰士詞語註釋

(1)毛瑟槍:指德國機械師毛瑟弟兄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設計製造的一種單發步槍,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武器。
(2)綠營兵:一作綠旗兵。清朝兵制:除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等“八旗兵”(以滿族人為主)外,又另募漢人編成軍隊,旗幟採用綠色,叫做綠旗兵。清代中葉以後,綠旗兵漸趨衰敗,終被裁廢。
(3)盒子炮:即駁殼槍,連發手槍的一種,外有特製的木盒,故名。
(4)甲冑(zhòu):古代軍人用皮革或金屬做成的護身衣服,叫作“甲”;“胄”即盔,軍人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的帽子。
(5)投槍:一種可以投擲出去殺傷敵人或野獸的標槍。
(6)無物之陣:分明有一種敵對勢力包圍,卻找不到明確的敵人 [2] 
(7)猛士:勇敢而有力氣的人。
(8)東方文明:“五四”運動前後,帝國主義者和封建復古主義者鼓吹的口號之一,目的在於維護封建道德與封建文化,反對近代科學文明和民主改改革。
(9)護心鏡:古代戰衣胸前部位鑲嵌的金屬圓片,用以保護胸膛。
(10)戕(qiāng):傷害,殺害。 [3-4] 

這樣的戰士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25年12月14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12月21日《語絲》週刊第58期,後收入散文詩集《野草》。
當時,北洋軍閥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用暴力鎮壓革命人民,還指使一些文人,在意識形態方面對抗一切進步和革新,妄圖引誘青年脱離革命鬥爭,魯迅“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野草〉英文譯本序》)”,便寫下了這篇散文詩。 [4-5] 

這樣的戰士作品鑑賞

這樣的戰士內容賞析

作者魯迅通過以下三方面論證了需要有那種永不休戰的韌戰精神的戰士的必要性,以此撕破“正人君子”的假面,“使麒麟皮下露出馬腳”來。
首先,他從思想覺悟和精神狀態兩方面寫“這樣的戰士”。他具有獨特的思想和性格,他不像矇昧的非洲土人揹着雪亮的毛瑟槍,也不像疲憊的綠營兵佩着盒子炮,他“毫無乞靈於牛皮和廢鐵的甲冑”,他只有血肉之軀,所拿的武器也只是蠻人脱手一擲的落後的“投槍”。他是勇猛的,武器雖不精良,但他的精神是覺醒的,鬥志是昂揚的。
其次,寫“這樣的戰士”同敵人的鬥爭,具體展現他的思想性格。他目光敏鋭,鬥爭經驗豐富。他走進“無物之陣”,所遇見的都對他“一式點頭”。他清醒地認識到“這點頭就是敵人的武器”,而且“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其作用“正如炮彈一樣,使猛士無所用其力”,並以過去“許多戰士都在此滅亡”的事實,揭露這“一式點頭”是敵人麻痹戰士、“捧殺”戰士的險惡用心。這表現了戰士敏鋭的洞察力。他還不為敵人的偽裝所迷惑,不上當,不受騙。他面對的“一式點頭”的敵人,頭上有各種旗幟與“好名稱”:慈善家,學者,文人,長者,青年,雅人,君子……頭下的各式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義,東方文明……這些正是當時“正人君子”掩蓋其封建主義、買辦資產階級的思想而冠上的美麗招牌。但戰士不為“一式點頭”和美麗招牌所迷惑,“他舉起了投槍”。戰士的第一次對敵行動,表現了他高度的戰鬥覺悟。
戰士第二次對敵行動,是敵人花樣翻新之後。敵人的陰謀破產之後,變換花樣,同聲之誓,説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是“公正”、“不偏心”的,並以胸前的護心鏡作為證據。戰士識破了他們的謊言和偽行,“舉起了投槍”,正擊中敵人的“心窩”。表明戰士頭腦清醒,對敵人的打擊沉重有力。
戰士第三次對敵行動,是在敵人“得了勝利”之後。本來,戰士擊中敵人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了。但狡猾的敵人採用金蟬脱殼之計,逃跑了,只留下一件外套,“其中無物”。並造謠惑眾,説他是“慈善家”,戰士是“戕害慈善家”的罪人。然而,戰士既不因失敗受挫而灰心喪志,也不因敵人的妖言惑眾而妥協氣餒,他堅忍頑強,又毅然“舉起了投槍”,顯示了他勇往直前的戰鬥風貌。
戰士的第四次對敵行動,是他再次進入敵陣之後。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氣宇軒昂,勇敢堅定,無懼無畏。“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表明敵人賊心不死,重操故伎,向戰士挑戰。但戰士不被敵人層出不窮的花招所矇騙,一如既往,“舉起了投槍”,繼續戰鬥。戰士的四次戰鬥行動,生動地展示了他高度的覺悟,勇猛的精神和堅忍的意志,以及敵人的陰險狡詐。
再次,寫戰士雖然老死,但他的精神仍在戰鬥。經過一生的鬥爭,他終於“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由於沒有戰勝太強大的敵人,“他終於不是戰士”。那些標榜為“文人”“學士”的“無物”(狡猾)之人則是“勝者”。這裏,流露出作者憤激和孤獨寂寞的情緒。沒有了戰士反抗的聲音,“誰也不聞戰叫”,天下“太平”了!但戰士的精神並沒有死,在暫時的“太平”中,他又“舉起了投槍”!表明一位戰士倒下了,成千的戰士又站了起來!這位不屈不撓的戰士,像寒光閃閃的永不捲刃的尖刀,在那個陰霾彌天的社會里,給以明亮的光照和戰鬥的鼓舞。
全文以反襯和反覆的藝術手法,展現了戰士在敵人任何狡變的情況下,始終不渝,毅然投入戰鬥的覺悟、勇猛和堅韌的永不退縮的戰鬥精神。 [4] 

這樣的戰士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中傑:“詩篇中的戰士,無疑有魯迅自己的身影,體現着他所提倡的韌性戰鬥精神。” [6]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片山智行:“這篇作品並非只是單就具體事件所闡發的感想。應該説它是將中國‘黑暗’狀況的特徵以及與此進行持續戰鬥的魯迅的特質鮮明形象化的藝術作品。” [7] 

這樣的戰士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8] 
參考資料
  • 1.    這樣的戰士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6-01-13]
  • 2.    錢理羣.心靈的探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3頁
  • 3.    陳安湖.《野草》釋義:人民出版社,2013年:165頁
  • 4.    黎孟德.黎教授教你讀魯迅散文:巴蜀書社,2014年:42-44頁
  • 5.    李煒 鄧文華.朝花夕拾:接力出版社,2013年:28頁
  • 6.    吳中傑.現代文學讀本 魯迅作品賞析:海南出版社,1997年:82頁
  • 7.    孫玉石.《野草》二十四講:中信出版社,2014年:219頁
  • 8.    孫冰 徐巍.中國現當代文學精典導讀.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11年: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