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這年頭活着不易

鎖定
《這年頭活着不易》是一首徐志摩在1925年9月創作的詩歌作品。
作品名稱
這年頭活着不易
外文名
It is not easy to live this year.
作    者
徐志摩
創作年代
1925年9月
文學體裁
詩歌

這年頭活着不易作品原文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煙霞嶺下訪桂;
南高峯在煙霞中不見,
在一家松茅鋪的屋檐前
我停步,問一個村姑今年
翁家山的桂花有沒有去年開的媚,
那村姑先對着我身上細細的端詳;
活像只羽毛浸癟了的鳥,
我心想,她定覺得蹊蹺,
在這大雨天單身走遠道,
倒來沒來頭的問桂花今年香不香。
“客人,你運氣不好,來得太遲又太早;
這裏就是有名的滿家弄,
往年這時候到處香得兇,
這幾天連綿的雨,外加風,
弄得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
果然這桂子林也不能給我點子歡喜;
枝上只見焦萎的細蕊,
看着悽悽,唉,無妄的災!
為什麼這到處是憔悴?
這年頭活着不易!這年頭活着不易!
西湖,九月
注:這首詩寫於1925年9月,初載同年10月21日《晨報副刊》,署名鶴。

這年頭活着不易作品賞析

徐志摩的這首詩是“戲劇體”的敍事詩,詩歌的敍事結構和表層的後面,藴含或鑲嵌着一個“原型”象徵結構。
所謂“原型”,是西方“神話——原型”批評學派常使用的中心術語,或叫“神話原型”。通俗一些並將範圍擴大一點講,是指在文學作品中較典型的,反覆使用或出現的意象,及意象組合結構——可以是遠古神話模式的再現或流變,也可以是因為作家詩人經常使用而約定俗成形成的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意象或意象組合結構。
徐志摩的這首《這年頭活着不易 [1]  》,其“原型”的存在也是不難發現的。讀這首詩歌,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唐代詩人崔護的佳作《題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心再尋“人面”,但卻人去花依舊、睹物傷情,只能空餘愁悵。這種“懷抱某種美好理想去專程追尋某物卻不見而只能空餘愁悵”的敍述結構,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反覆出現的,差不多已成為一種原型了。
徐志摩此詩是一首戲劇體的敍事詩。詩歌裏面包含了為“新批評派”所稱道的“戲劇性”的結構。整首詩歌,像一出結構謹嚴而完整的戲劇:有時間,有序幕,也有情節的展開,矛盾的對抗衝突和戲劇性的對話,還有悲劇性的結局、發表議論(獨白)的尾聲。一開始,山雨、煙霞、雲霏……彷彿是電影中的遠景鏡頭,以一種整體情境的呈示,不期然而然地把讀者(跟隨着詩歌中的“我”)誘導向一種“冒雨遊山也莫嫌”(蘇軾詩句)的盎然興致和“訪桂”的極高的“情感期待”。接着,鏡頭平移,推向讀者的視野,“松茅”,“屋檐”,“村姑”等質樸而富於野趣的意象系列呈示使畫面“定格”在中近景上;接下來是“村姑”動作表情的“特寫”,“村姑”之“細細的端詳”,不緊不慢,從容紓徐的説話語調,使詩歌敍述體現出和緩有致、意態從容的風格——像電影中使用長鏡頭那樣凝重而深沉。
詩中的“桂”——這一“我”所尋訪的對象,寄寓隱含着超出字面及“桂花”這一植物本身的意義。具體象徵什麼,讀者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如果“桂”僅僅是“桂”,不至於讓一個普通村姑“故作深沉”講哲理般地講一大通“太遲又太早”之類不可捉摸透的“對白”,更不至於當“我”訪“桂”而不遇後,滿目“看着悽悽”,連連唉聲嘆氣,嘆這“無妄的災”。這其實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詩家語”。詩人還在詩歌最後一節的最後一句直抒胸臆,發表議論(很像戲劇中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一連聲強調“這年頭活着不易!這年頭活着不易!”而且,“這年頭活着不易”竟也成為整首詩的標題而括示詩歌主題,並使詩歌的主題指向下降落腳到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的層面上。這與徐志摩大部分總想“飛翔”,總想逃到“另一個天國”中去的詩歌有明顯的不同。
古代詩人或野趣雅緻,或訪古尋幽,雖“尋訪不遇”而空餘惆悵,卻往往由此達觀悟道人世滄桑,千古興廢之理,浩嘆之餘,深沉感慨有加,主題往往呈現出超越性的意向;徐志摩以野趣雅緻起興,卻因為直面現實人生的酷烈現狀,而以發出“這年頭活着不易”的略顯直露的主題表達而終結,主題指向卻收縮下降到現實生活的實在層面上。這種“形而上”意向與“形而下”意向,超脱性題旨與粘附性題旨的區別,也是生活時代與社會環境使然。

這年頭活着不易作者簡介

徐志摩 徐志摩 [2]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30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11月19日在濟南附近因飛機失事身亡。
徐志摩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