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賀賓客歸越

鎖定
《送賀賓客歸越》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給賀知章的贈別詩。此詩先想象友人回鄉終日泛舟遨遊鏡湖的情景,再運用王羲之寫字換鵝的典故來讚美友人的書法藝術。全詩緊扣“歸越”二字,形象地表現了賀知章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用典自然精切,內容富有情趣,顯示了作者爐火純青的詩藝。
作品名稱
送賀賓客歸越
作品別名
陰盤驛送賀監歸越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送賀賓客歸越作品原文

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1] 

送賀賓客歸越註釋譯文

送賀賓客歸越詞句註釋

⑴賀賓客:即賀知章,他曾任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太子賓客、秘書監等職,故稱“賀賓客”、“賀監”。
⑵鏡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麓
⑶狂客:指賀知章,其號為“四明狂客”。
⑷“山陰”二句:用王羲之故事讚美賀知章的書法。據《太平御覽》卷二三八記載,王羲之很喜歡白鵝,山陰地方有個道士知道後,就請他書寫道教經典之一的《黃庭經》,並願意以自己所養的一羣白鵝來作為報酬。 [2]  [3] 

送賀賓客歸越白話譯文

鏡湖水面如明鏡,您四明狂客歸來盪舟盡豪情。
古代曾有王羲之寫《黃庭經》向山陰道士換鵝的韻事,您到那裏一定也有這樣的逸興。 [2] 

送賀賓客歸越創作背景

這是李白贈送給賀知章的一首七絕,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與《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大約同時。賀知章比李白年長得多,但對李白的詩才卻十分佩服,曾譽其為“謫仙人”,兩人可以説是忘年交。天寶三載(744年)正月,賀知章以道士的身份辭京回鄉,唐玄宗詔令在長樂坡餞別賀知章。李白當時正在長安待詔翰林,就贈給他這首詩。 [3]  [4] 

送賀賓客歸越作品鑑賞

送賀賓客歸越整體賞析

此詩緊扣“歸越”二字。首句寫鏡湖,有三層意思:一、它是越中名勝;二、它是賀知章故鄉的名勝;三、此次歸越,皇帝“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由於賀知章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還鄉的,而李白此時也正尊崇道學,因此詩中都圍繞着“逸興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氣來寫的。鏡湖作為紹興地方的風景名勝,以湖水清澄而聞名於世。李白想象友人這次回鄉,一定會對鏡湖發生濃厚的興趣,在那兒終日泛舟遨遊的。為了突出賀知章的性格,詩中不再以賓客或賀監的官銜稱呼他,而乾脆稱他為“狂客”,因賀知章晚年曾自號“四明狂客”。“賓客”到底沾上些官氣,與道士的氣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僅除了官氣,表現了賀知章的性格和精神風貌,而且與全詩的基調非常吻合。
前兩句把題意已寫足,後兩句則脱開境界,用王羲之寫《黃庭經》與山陰道士換鵝的故事,以讚美賀知章今後的生活,兼致送別之意。因為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記載的蘭亭盛會就發生在賀知章的故鄉山陰,而賀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善草隸,深得時人珍愛。所以詩人説,此次賀知章回鄉,恐怕也會有道士上門求書。這裏表面上是敍述王羲之的故事,實際上是藉此故事來寫賀知章,盛讚賀知章書法的高超絕妙。賀知章歸鄉前已入道,而又定居山陰,故以“山陰道士”作陪襯,意義深刻而貼切,毫無雕琢痕跡,而且饒有情趣。
這首詩基本是李白信手拈來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兩樣東西:一個是紹興的鏡湖,另一個便是王羲之當年寫字換鵝的故事。全詩實際上所寫的也就是這兩件事。但它們卻都恰能表現出友人故鄉即山陰的地方特色,同時也都能顯示出賀知章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和才華所在。李白當時並未去過山陰,因此詩中所謂的“鏡湖”、“山陰道士”之類,實際上還都是贈別友人時的一種想象之詞。由此可見詩人爐火純青的詩藝。 [3]  [4] 

送賀賓客歸越名家點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西清詩話》雲:唐人以詩為專門之學,雖名世善用故事者,或未免小誤……李太白“山陰道士如相訪,為寫《黃庭》換白鵝”,乃《道德經》,非《黃庭》也。逸少嘗寫《黃庭經》與王修,故二事相紊。
洪邁容齋隨筆》:李太白詩云:“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蓋用王逸少事也。前賢或議之曰:逸少寫《道德經》,道士舉鵝羣以贈之,元非《黃庭》。以為太白之誤,予謂太白眼高四海,衝口成章,必不規規然旋檢閲《晉史》,看逸少傳,然後落筆。正使誤以《道德》為《黃庭》,於理正自無害,議之過矣。
沈濤《交翠軒筆記》:蔡絛《西清詩話》以李太白詩“山陰道士如相訪,為寫《黃庭》博白鶴”為誤,雲逸少所寫乃《道德經》。《能改齋漫錄》主其説,《廣川書跋》亦云,世疑《黃庭經》非羲之書,以傳考之,知嘗書《道德經》,不言寫《黃庭》也。濤案:《太平御覽》職官部引何法盛《晉中興書》:山陰有道士養羣鵝,羲之甚悦。道士雲,為寫《黃庭經》,當舉羣鵝相贈。乃為寫訖,籠鵝而去。乃知太白用事不誤,後人少見多怪耳。 [5] 

送賀賓客歸越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6]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11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07-608
  • 3.    鬱賢皓 編選.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39-141
  • 4.    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161-162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677
  • 6.    李白故里鄧小平親筆題詞  .人民網.2009-10-16[引用日期2014-04-17]
  • 7.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