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荊軻

鎖定
《送荊軻》,發現於小説《儒道至聖》第386章。作者陳子龍
作品名稱
送荊軻
作    者
陳子龍
作品出處
《儒道至聖》第386章
文學體裁
詩歌
編輯整理
巔峯之聖

送荊軻原文

《送荊軻》
寶劍昨夜匣中鳴,
易水悲歌最不平;
可憐圖窮匕首現,
魚腸再度送荊卿。

送荊軻詞意

先寫寶劍自鳴,為那匕首的主人荊軻鳴不平,之後緬懷荊軻刺殺秦始皇失敗,最後則把魚腸劍贈送給荊軻。因為專諸就利用魚腸劍成功刺殺了吳王僚,詩中把刺殺成功的魚腸劍給荊軻,簡直就是絕配。
‘魚腸再度送荊卿’的真正意圖,不僅僅是把魚腸送給荊軻,而且是讓魚腸送荊軻走完最後的路,完成刺殺敵人的遺願!” [1] 

送荊軻相似古詩

送荊軻渡易水

朝代:明代
作者:陳子龍

送荊軻原文

並刀昨夜匣中鳴,
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雲草碧,
可憐無處送荊卿!

送荊軻作者介紹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送荊軻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昨天夜裏,並刀在匣子發出憤懣、鬱結的聲音,燕趙這一帶自古多義士,慷慨悲歌,意氣難平。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綠,河山依舊,可惜到哪裏再去找荊軻那樣的壯士,來為他送行呢?
註釋
易水:源出河北首易縣西,東流至定興縣西南與拒馬河匯合。古時是燕國南部的一條大河。
並刀:幷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產的刀,以鋒利著名,後常以之指快刀。指寶刀、寶劍。
匣中鳴:古人形容壯士復仇心切,常説刀劍在匣子裏發也叫聲。
燕趙:戰國時的兩個諸侯國,分別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區。古時燕趙出過不少俠客義士,幹出了很多悲壯的事情。韓愈送董邵南序》:“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潺潺:河水緩緩流動的樣子。
荊卿:即荊軻,戰國時衞國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國行刺秦王,並親自送他渡過易水,行刺未成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