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子相歸廣陵

鎖定
《送子相歸廣陵》是明代詩人李攀龍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全詩人送友時懸想:先是懸想宗臣或揚帆江上、或縱馬高台,所以旅途一定必是舒心愜意的;後懸想廣陵的傍晚日落的時分,浮雲低壓、江面上船隻堆積、江濤奔湧之景象。全詩四句純是景色的描寫,沒有一字寫朋友的分別,但惜別之情、關懷之誠卻充溢於字裏行間。藴藉渾含,頗得盛唐絕句三昧。 [1] 
作品名稱
送子相歸廣陵
作    者
李攀龍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滄溟集》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送子相歸廣陵作品原文

送子相歸廣陵1
廣陵秋色雨中開,繫馬青楓江上台2
落日千帆低不度3,驚濤一片雪山來4 [2] 

送子相歸廣陵註釋譯文

送子相歸廣陵詞句註釋

1.子相:即宗臣(1525—1560年),字子相,號方城山人,江蘇興化人,明代文學家,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後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進士,與李攀龍等齊名,為“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宗臣佔籍興化,興化為揚州屬縣。
2.繫馬:拴馬。青楓江:岸邊長有青楓的江。暗用宋玉《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3.低不度:指船降下帆不再渡江。
4.驚濤:令人驚恐的波濤。 [3] 

送子相歸廣陵白話譯文

廣陵的秋色在連綿的陰雨中展開,你把馬系在長滿青楓的江邊高台。
西落時成千艘船降下白帆不再擺渡,江面上驚濤滾滾如同一片雪山擁來。 [4] 

送子相歸廣陵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秋。宗臣(字子相)為“後七子”之一,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其時李攀龍、王世貞等均在刑部任職,於是結為詩社,酬唱不絕。但為時不久,七子中謝榛、梁有譽首先離法,次年春王世貞奉使南下,秋,宗臣也因病告歸家鄉揚州興化,至此“後七子”也就星離雲散了。這首詩正是宗臣南歸時李攀龍送別之作。 [1] 

送子相歸廣陵作品鑑賞

送子相歸廣陵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李攀龍感嘆詩友分散,相聚無期於是把一腔惆悵惜別的情思含蓄地凝聚在這首送別小詩中。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的懸想——當宗臣到達揚州時,一定會雲收雨霽、晴空萬里,他能夠駐馬江邊青楓林,登上高台,縱目北望。眼前雖然是離別,但詩人的心已伴隨着宗臣飛向了江南。揚州是江邊名城,廣陵潮水自從漢代枚乘的《七發》作了鋪敍渲染後,一向為學子游人所矚目,所以詩接筆描繪長江景緻。所以詩後兩句寫道,在疾風驟雨中,那滔滔不絕的長江日夜奔注,傍晚時分出現的,肯定是無數江船密集地停泊在江邊的情況,那澎湃的江濤猶如雪山般高高聳起,鋪天蓋地。
離別是中國詩歌中一大關目,自從江淹《別賦》説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後,離別詩往往直抒別離愁思。但李攀龍這首詩卻另闢蹊徑,無一字涉及“別”字與“愁”字,在寫作手法上又拓開一層不從眼前寫,而直寫宗臣此行的目的地揚州。同時,詩四句全寫景,但又把自己的關懷與惜別通過淒涼風雨連天白浪等景表現出來。正因為惜別,才會由此而想到友人所處之地正因為充了感傷,筆下的景色才會如此蒼悲壯:這種“不寫之寫”,正是盛唐絕句藴渾含的特點。 [5] 

送子相歸廣陵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文學教授陳道貴:詩題送宗臣,卻不及眼前的送別場景詩人從別後落筆,直寫其目的地廣陵,而對友人的情感,即熔鑄在這風雨秋色之中。落日千帆、驚濤如雪的壯闊場景,不僅逼現廣陵名城的非凡氣象,同時也是宗臣心胸與氣度的外現全詩以景為主,而念友之情暗寓其中。(《元明清詩選》) [6] 

送子相歸廣陵作者簡介

李攀龍(1514—1570年),字於鱗,號滄溟,歷城(今屬山東)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郎中,累官河南按察使。與王世貞同為“後七子”領袖,論詩提倡復古。其詩樂府體模擬漢魏,時有生吞活剝之弊;近體學唐,尤工七律,頗得唐人風致。有《滄溟集》。 [6] 
參考資料
  • 1.    馬美信 賀聖遂主編,古代詩歌賞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27頁
  • 2.    本社編,古詩觀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753頁
  • 3.    李夢生選編/注評,絕句三百首注評,鳳凰出版社,2007.04,第182頁
  • 4.    李夢生註譯,元明詩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125頁
  • 5.    本社編,元明清詩鑑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59頁
  • 6.    陳道貴選注,元明清詩選,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57-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