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增田涉君歸國

鎖定
《送增田涉君歸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1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首句點出“扶桑”此刻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光;次句進一步具體地描繪出這“秋光”之好。第三句點題寫送別,最後一句回憶往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回國依依惜別的心情,及對青年時代在日本留學的難忘經歷的回憶。這首詩寫景如畫,抒情真摯。寫景明麗、清朗、色彩鮮明;抒情豪邁、明快。
作品名稱
送增田涉君歸國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31年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送增田涉君歸國作品原文

送增田涉君歸國1
扶桑正是秋光好2,楓葉如丹照嫩寒3
卻折垂楊送歸客4,心隨東棹憶華年5 [1] 

送增田涉君歸國註釋譯文

送增田涉君歸國詞句註釋

  1. 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島大學、關西大學等校教授。1931年他在上海時,常向魯迅請教翻譯《中國小説史略》等方面的問題。著有《中國文學史研究》、《魯迅的印象》等。
  2. 扶桑:日本的別稱。《南史》:“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雲:扶桑國在大漢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
  3. 丹:紅色。嫩寒:微寒。
  4. 折垂楊:古人折柳贈別。《三輔黃圖》説:“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5. 東棹(zhào):東去的船。華年:華同花,華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處指魯迅留學日本時風華正茂的時期。 [1-2] 

送增田涉君歸國白話譯文

你的祖國正值風景美麗的秋天,楓葉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紅豔。
我卻想象古人那樣折柳給你送別,心則隨着東去的船回憶起在日本度過的青年時代。 [3] 

送增田涉君歸國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1931年12月2日:“作送增田涉君歸國詩一首並寫訖,詩云:扶桑正是秋光好……。” [1] 
增田涉於1931年3月來到上海。由內山完造聯繫,見了魯迅,直接向魯迅請教魯迅所著《中國小説史略》、《吶喊》、《彷徨》和雜文、散文等有關問題。從3月中旬至7月中旬,魯迅每天下午抽出三小時左右,用日語向他講解。他們相處很融洽,友誼漸增。魯迅後來在《中國小説史略日譯本序》中,回憶這段時光説:“大約四、五年前吧,增田涉君幾乎每天到寓齋來商量這一本書,有時也縱談當時文壇的情形,很為愉快。”同年12月,增田涉離開上海回日本時,魯迅作此詩贈別。 [2] 

送增田涉君歸國作品鑑賞

送增田涉君歸國整體賞析

“如丹”的“楓葉”,和似霞的櫻花一樣,是扶桑之國“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給詩人魯迅最為鮮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軒詞《臨江仙》有“金谷無煙宮樹綠,嫩寒生怕春風”之句。辛稼軒所寫的“嫩寒”,是殘冬的輕寒,作為意象,與“春風”相對立;魯迅筆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為意象,與“楓葉”相映照。“楓葉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調和冷色調、暖意和寒意的對比、交流和融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主意象”,則賦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麗、生機盎然的個性。這是“景語”,更是“情語”。詩人想象中明麗熱烈的扶桑秋景,寄託着他對即將歸國的“遠客”的殷殷祝願,更寄託着他對逝去的青春“華年”的深情憶念。
詩人的心,彷彿隨着歸客東去的客舟,回到了舊遊之地。“心隨東掉憶華年”中的“憶華年”三字,藴含着極為豐富的情感內涵。可能詩人又看到了”緋紅的”、“輕雲”般的上野櫻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又見到了“臉色彷彿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聽到了留學生會館裏慷慨激烈的論爭……回憶中的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發着少年意氣的崢嶸歲月,都是和那個遙遠的國度聯繫在一起的。如今,來自日本的誠摯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將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詩人所見到過的明瑟秋光,詩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個無盡的迴環,盪漾不已。
全詩四句,只有“卻折垂楊送歸客”一句是實寫,它反映着一個真實的物理時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個遼遠的空間;已經流逝的華年,是一段遙遠的時間,它們構成一組內涵豐厚、外延廣闊的心理時空。東去的歸棹,既把“遠客”渡向彼岸,也把詩人從真實的時空渡入心理的時空,使他的想象從“華夏”遨遊到“扶桑”,從“現在”飛翔到“往昔”。在這心理時空中的扶桑,既是“現在時”的,又是“過去時”的。借有限之實境,拓無限之虛境,此詩構思,深得虛實相生、虛實互補的藝術。 [4] 

送增田涉君歸國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這首詩雖然簡短,卻有渾然天成之感。那自然流暢的筆風,顯示出作者純熟的藝術工夫。……頭兩句寫時,寫景,以歸人的故國風光,烘托出作者心隨東棹的特殊感情。“扶桑”,“楓葉”既點出東國之地,也描繪了日本之景。“秋光好"與“照嫩寒"相對,富有季節感,反映出送的時間,給人以清新爽朗之感。特別是“照嫩寒”三字,可以説是神來之筆。既顯出如丹楓葉的爛漫,又使自然氣候也帶上宜人的生氣。而最後兩句……也隨感情所至,水到渠成。大有巧奪天工之妙。 [5] 

送增田涉君歸國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説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6] 
參考資料
  • 1.    送增田涉君歸國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15-09-23]
  • 2.    孫志軍.魯迅詩歌全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89-90頁
  • 3.    金鷹.橄欖小集: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年:356頁
  • 4.    王景山.魯迅名作鑑賞辭典: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941頁
  • 5.    王永培 吳岫光.魯迅舊詩匯釋(上冊):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60頁
  • 6.    孫冰 許巍.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導讀:學林出版社,2011年: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