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民荒

鎖定
農民荒:相對製造業的“民工荒”來説,就是從事種植業的合格勞動者(農民)的供給大幅減少,無法滿足正常的農業生產需要。(《破解“農民荒”,關鍵在效益》,作者:李旭鴻,載於《人民日報》,2011年9月4日,第5版)
中文名
農民荒
來    源
農民缺少
解決辦法
鼓勵種地

農民荒形成原因

農民荒介紹

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一共涉及了17個省區市的2749個村莊調查就表明,超過七成的農村已經沒有進城打工的剩餘勞動力,僅有1/4的農村還有40歲以下的勞動力。如今情況更為嚴重,由於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農村土地撂荒日益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穩定和糧食安全。目前一些主要的勞動力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出於對土地和耕種的自然感情依然堅守工作,但是現在依然每人要耕地20畝到30畝,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勞動力現在呈現出超負荷運轉的現象。再過5-10年當這些老人都沒有辦法再因為勞作的時候,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就將面臨後繼無人的現象,嚴重危害到了糧食安全,這就是“農民荒”。

農民荒現象調查

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是當前三農問題的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外流在給經濟增長與發展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務農勞力缺乏的“農民荒”以及相應的連鎖反應等一系列問題。
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課題組就新農村建設現狀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調查,共涉及17個省(市、區)、20個地級市、57個縣(市)、166個鄉鎮、2749個村莊。結果顯示,74%的農村已無可以進城打工的“剩餘勞動力”,僅有25%的農村還有四十歲以下的勞動力。5年過去了,情況更為嚴重。

農民荒農原因

“農民荒”背後,有着多重原因。
城市化進程
當前城鄉一體化中的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輸出,即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的城市化過程中,由於農業和農村投入產出率相對較低,相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較差,農村的人才、勞動力、資本等持續、單向地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呈現資本和勞動力淨流出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更為明顯,尤其是以種糧為主的農村。這種單向輸出加劇了“農民荒”現象。
農業收益低
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潛力有限、收益率低。由於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傳統農業比例大,收益率低。
跳農門思想
青年農民“跳出農門”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在青年一代農民中,“打工越來越成為農民收入增加和謀生的主要辦法”,“城鄉流動、遷移並定居城市日漸成為農民的強烈願望”。因此,青壯年勞動力由於種地純收入太低、種地條件太苦和不體面而不願回村耕種。
生育率
農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荒”。由於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農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兒童急劇減少,農民後繼乏人。 近幾年,在經濟結構的調整下,“民工荒”的問題引起普遍關注,所謂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問題的討論也此起彼伏。但公眾對“民工荒”問題寄予注意的同時,卻將藏匿於“民工荒”背後的另一種現象——“農民荒”忽視了。
所謂“農民荒”,相對製造業的“民工荒”來説,就是從事種植業的合格勞動者(農民)的供給大幅減少。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實踐活動,在農村和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駐村生活和交流過程中,一方面充分感受到了近年來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另一方面也強烈感到在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農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是當前“三農”問題的突出現象。農村人口外流在給經濟增長與發展帶來收益的同時,也給農業農村的發展帶來了務農勞力缺乏的“農民荒”等一系列問題。比如,很多村子的常住人口,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兒童,村裏青壯年均外出務工。有一個村常住勞動力最年輕的是一對46歲的夫婦,60歲以下勞動力屈指可數。

農民荒事情影響

目前,主要勞動力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勞動力嚴重“超負荷運轉”。農民早上5點起來下地,晚上8點回來,帶着乾糧和水。有的田地在5公里以外,就要在地裏過夜。再過5—10年,這些老人無法勞作之時,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將後繼無人。
據農户介紹,一年收穫玉米約3萬斤,銷售收入3萬元,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萬元,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70—80元,一年到頭淨收益率很低。青壯勞力由於種地純收入太低、種地條件太苦和不體面而不願回村耕種,“打工越來越成為農民收入增加和謀生的主要辦法”、“城鄉流動、遷移並定居城市日漸成為眾多農民的理想選擇”。
農村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與農耕文化和生活形態密不可分。然而,在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廣大農村和農耕文化正在消失。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目,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減少,分別為62.9萬、62.4萬、61.3萬、60.4萬、60萬。平均計算,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
由於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爾看電視和電影下鄉外,傳統文化生活基本處於空白,傳統的社戲、戲曲、民俗活動已經基本上“曲終人散”。農村的傳統和文化生活形態將只能成為記憶中的往事。這樣的情況在南方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同樣觸目驚心。

農民荒解決方案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荒”問題,調動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關鍵在於調節糧食生產的“利潤率”這個支點,從降低投入與提高收益的角度雙向調節。首先要真正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真正地統籌城鄉發展,建立有利於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建立農村社保制度、改革城鄉户籍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其次促進形成合理的農產品價格機制。種糧農民近年來最大的收入增長是得益於糧食價格的上漲。建議逐步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將穩步提高糧食市場價格作為糧食價格調控的指導思路。第三是完善農產品補貼政策。在將針對種糧補貼政策作為鼓勵農業生產輔助手段的同時,研究對於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上漲對城鄉中低收入羣眾的影響,予以財政補貼補貼農產品的終端消費者,有利於農業企業、農户等各方面的種植行為決策,有利於整體經濟效率的提高。當然,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還在於發展現代農業,那樣才能提升農業經營的利潤率,調動各種要素投向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