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業危機

鎖定
農業危機,是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農產品生產過剩危機。主要表現是:農產品長期滯銷,價格持續下跌,農場主收入鋭減,農業工人失業增加、工資下降,大批中小農户破產,農業勞動者的生活更加貧困等。農業危機是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矛盾的激化。在歷史上,由於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較遲,因而農業危機的出現也較工業危機為晚。第一次週期性的工業危機發生於1825年,而第一次農業危機則發生於1873年左右,相差約半個世紀。
中文名
農業危機
外文名
agricultural crisis
解    釋
農產品生產過剩危機
引起者
資本主義國家

農業危機特點介紹

同工業危機相比,農業危機的特點是次數較少,每次危機持續的時間較長。從歷史上看,19世紀中葉以來共發生過三次世界性農業危機。第一次農業危機發生於19世紀70年代的前半期,一直延續到90年代。長達20多年。這次危機首先發生在西歐各國,後來又波及俄國、美國等國家。第二次農業危機發生於1920年,從美國、加拿大擴展到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後又和1929~1933年的世界性工業危機交織在一起,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才結束。戰後時期從1948年開始,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又爆發了第三次世界性農業危機,並且逐漸波及西歐一些國家。其中,以美國最為嚴重,經歷了幾次激化和緩和階段,一直延續到70年代。

農業危機持久性

農業危機的持久性,是由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性決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地租的存在及其不斷上漲。在農業危機爆發以後,農業資本家依靠它們的生產優勢,不是採取縮減生產的辦法,而主要是以提高產量的辦法,去加強對農業工人的剝削,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實現有利可圖的生產,用以向土地所有者交付地租並彌補因農產品價格下跌而造成的損失。同時,在資本主義國家裏,同資本主義大農場並存的,還有大量的中小農户。他們為了餬口和繳納地租,不得不在原有的規模上繼續維持甚至擴大生產,乃至壓低自己的生活水平,以求度過危機。因此,在農業危機期間,農業生產的縮減並不象工業生產那樣具有急轉直下的形勢。在農產品大量積存的同時,生產不僅沒有縮減甚至有時有所上升。這就進一步加深了農業生產的增長同農產品市場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造成農產品持續“過剩”,使資本主義農業陷於長期的慢性危機之中。

農業危機戰後表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的發展,在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空前發展的基礎上,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生產不僅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而且已發展成為工業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現代大農業。這種大農業一方面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農產品繼續增長;另一方面,又不斷加快農業中生產集中資本集中的過程,農場兼併加劇,中小農場大批破產,資本主義大農場迅速擴展。結果,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加深,導致資本主義世界性農業危機更加嚴重。70年代初,由於不少國家農業歉收,加上蘇聯大量購買美國糧食,國際市場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求激增,才使當時的農業危機有所緩和。自1973~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普遍出現了“停滯膨脹”局面,國際貿易一蹶不振,農產品出口銷路不暢,致使農業危機陰霾密佈。進入80年代,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連續三年獲得農業豐收,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價格普遍下跌,又使農業危機趨於嚴重。
為了對付農業危機,穩定農業生產,戰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採取各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反危機”措施。從財政支持上看,主要是對農產品實行價格支持政策和對農業生產實行各種補貼制度。其中包括抵押貸款平價補貼、休耕補貼和災害補貼等。從解決農產品市場方面看,主要政策有:限耕、儲備、外銷和銷燬農產品。如歐洲經濟共同體規定,在內部實行統一的農業市場和價格政策,限制進口,建立農產品儲備,對出口給予補貼,實行進口許可證制度,暫停一部分生產來控制農業生產過剩,通過國家的消費品價格補貼來刺激消費等等。美國政府為了緩和農產品“過剩”危機,在執行限制耕種面積、建立農產品儲備等政策的同時,還設法擴大國內外銷售,如利用剩餘農產品換取戰略物資,用援外資金對外傾銷農產品,以國際開發和援助為名,向其他國家傾銷剩餘農產品等。此外,美國和西歐國家還一再大量銷燬農產品以防止農產品價格下跌。
上述這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措施,雖可使農業危機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這些措施的受益者主要是大農場主,他們依靠土地多、資金雄厚和農場集約性強等優勢,在縮減耕地面積的條件下也能保持增產這樣,農作物的產銷矛盾並未因“反危機”措施的實施得到解決。農業生產過剩的因素不僅沒有消除,甚至有所加強,從而使農業危機更加深刻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