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改超

鎖定
農改超是指將農貿市場改為超級市場,或曰“生鮮超市”,或曰“農貿超市”的改革模式。
中文名
農改超
外文名
Agricultural reform super

目錄

農改超產生

1985年,國家正式宣佈取消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統派購制度,改為實行合同定購,定購以外的糧棉產品和其餘農產品,放開購銷價格和流通渠道,實行市場購銷。從此,由政府投資並管理的菜籃子工程——"農貿市場"出現,每2-3萬人設置一處幾百至上千平方米的農貿市場,每個農貿市場服務半徑約為500米。這些星羅棋佈、遍佈城鄉的農貿市場,雖然購物環境、衞生條件較差,但畢竟在我國"菜籃子工程"中承擔着零售環節流通任務,為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助過一臂之力。
隨着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農貿市場內攤位多了,進貨渠道也廣而雜,難以規範化管理,有的甚至成為"假冒偽劣集散地、偷税漏税特區、藏污納垢的天堂",開放了逾16載的農貿市場日益暴露出弊端。 在超市消費異軍突起的形勢下,曾在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農貿市場無法再"養尊處優",這種局面代表了消費者對消費安全的關注,也代表了消費者對超市生鮮經營的認同感。只有經營主體的組織化、規範化,經營產品才能標準化、規範化越來越成為政府與企業界的共識。在此背景下很多農貿市場逐漸向生鮮超市轉變。

農改超好處

農貿市場超市化,從表面看是實行明碼標價、統一收銀,建設冬暖夏涼的購物環境等,但根本特徵是使農貿市場公司化經營,由企業規範管理,統一合理地配置資源。企業法人接受政府、社會和消費者的監督,對成千上萬名消費者承擔法律責任,從以往農貿市場"賣商品",轉變為農貿超市"賣商品加服務"。
"農改超"後,與原來農貿市場質的區別,就在於它採取的是統一採購、統一配貨、統一定價的連鎖超市化的經營方式。進貨,直接到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傳統批發中間的多環節,成本高的問題迎刃而解。
由於連鎖超市銷售渠道運作規範,使生鮮食物的新鮮、質量有了保證,顧客消費風險問題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保障。如蔬菜、水果、海鮮、冰鮮、河鮮、乾貨等產品從產地運回來,還要經過檢測、分級、加工等,以方便顧客選購。這些,則是農貿市場所無法做到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