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世文

鎖定
辛世文,1942年9月15日出生於廣東湛江,農業生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及農業科技研究所主任,善衡書院創院院長,榮休生物講座教授 [1] 
1966年辛世文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1970年獲得香港大學碩士學位;1974年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80年至1987年在美國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及分子生物部門主任;1987年至1995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分子生理系工作;199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2000年擔任香港政府教育研究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中心主任;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 [2] 
辛世文主要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研究,1980年他成功克隆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及發現植物基因插入序列 [1] 
中文名
辛世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湛江市
出生日期
1942年09月15日
畢業院校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8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性    別

辛世文人物經歷

辛世文
辛世文(5張)
1942年9月15日,辛世文出生於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原籍廣東省海康縣,童年居住在赤坎新華路,並在附近的學校讀了兩年小學。
1954年,隨父母到香港,進入協同中學就讀。
1962年1月至1966年1月,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學專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67年1月至1970年1月,就讀於香港大學植物生物化學專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
1970年1月至1974年1月,就讀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廸遜主校)植物生物化學專業,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70年1月至1980年1月,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廸遜主校工作。
1980年1月至1987年1月,在美國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及分子生物部門主任。
1987年1月至1995年1月,在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分子生理系工作,擔任植物分子生理系正教授。
1996年1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2000年1月,擔任香港政府教育研究資助委員會卓越學科領域中心主任。
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 [2] 
2011年9月,被聘請為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清華深圳龍崗研究所水稻分子生物學首席科學家 [3] 

辛世文主要成就

辛世文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辛世文在農業生物技術方面取得開拓性成就:1980年成功克隆菜豆儲藏蛋白phaseolin基因並發現其含有內含子(Nature, 1981)。1989年通過基因導入技術,把種子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含量顯着提高30%,這是運用生物技術提升植物必須氨基酸含量第一個成功例子。1988年與研究組成員克隆出與Bttoxin有不同抗蟲機制的基因Arcelin,為植物分子育種提供了新的抗蟲基因。利用巴西豆蛋白基因提高植物甲硫氨基酸含量的研究,被運用到大豆中而帶來的致敏風險,引起了世界對轉基因食物致敏的認識及關切,從而確立轉基因食物致敏性測試和安全的管理。主持香港第一個科學卓越領域項目。領導一支擁有20個實驗室的隊伍,獲選為香港特區政府第一個科學卓越學科領域,其後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支持,成立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中國農業大學結伴。研究及發展包括碳四雜交水稻,種子生物反應器,及獲蓋茨基金會資助的高賴氨酸水稻 [1] 
辛世文擔任威斯康辛大學助理研究教授和美國ARCO植物細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首席研究員和分子生物研究室主任期間,曾深入巴西熱帶雨林,採集了富含甲硫氨酸的典型植物標本———巴西豆。回到美國的研究室裏,他深入研究,並在1980年提取、並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個植物基因,同時第一個發現植物基因亦含插入順序;他還將克隆出來的巴西豆高甲硫氨酸基因成功地轉移到其它植物,從而在全球首次證實轉基因可增加植物甲硫氨酸含量及營養 [4] 
1996年辛世文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後,獲香港特區政府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與國際蓋茨基金(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資助,集中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與發展,通過遺傳工程,改進水稻的品質及產量及研發種子作為高效生物反應器 [4] 
  • 學術論著
Lam Hon-Ming,Remais Justin,Fung Ming-Chiu, Xu L,Sun S S*. Food supply and food safety issues in China.[J] .Lancet, 2013, 381(9882): 2044-53.
Osborni T C,Alexander D C, Sun S S* et al. Insecticidal activity and lectin homology ofarcelin seed protein.[J] .Science, 1988, 240(4849): 207-10.
Lam Hon-Ming,Xu Xun,Liu Xin, ,Chen W,Yang G, Wong FL,Li MW,He W, Qin N, Wang B,Li J,Jian M, Wang J, Shao G,Wang J, Sun S S* et al. Resequencing of 31 wild and cultivated soybean genomes identifies pattern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selection.[J] .Nat. Genet., 2010, 42(12): 1053-9. [5] 
  • 學術交流
1980年,辛世文應邀擔任中國國家蔬菜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顧問和客座教授,後來成為該中心的蔬菜種質課題副主任。
1990年之後,辛世文先後應聘擔任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南開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及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植物細胞工程實驗室科技顧問,並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眾多單位開展着雙邊或多邊的分子生物工程技術合作研究。
1992年,辛世文代表夏威夷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和中國北京蔬菜中心合作的高賴氨酸蛋白改進穀物營養課題研究獲得成功,致使3個單位共同獲得一項美國專利。
1998年,辛世文與北京大學陳章良教授協調,合作建立了北京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植物基因工程聯合實驗室,開展聯合研究,交流互動,共同開發生物技術產品,共同培養研究生等等。稍後,他又與袁隆平院士、陳章良和常鎮汝教授聯合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香港科學資助基金,以開展水稻和大豆功能基因組研究。
1999年,辛世文再次與袁隆平院士合作,用分子遺傳技術開展雜交水稻品質改良和用分子標誌技術改進水稻形態、增進抗病能力的研究。
2000年,辛世文參與創辦了由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及安信公司共同集資1億元成立的“上海—香港—安信研究基金會”,並擔任理事。他還與上海植物生理所合作開展了水稻抗逆分子機制及應用研究 [6] 

辛世文人才培養

  • 講座報告
2013年4月24日,辛世文應邀參加在華南植物園學術報告廳舉行的第十一屆“陳煥鏞講座系列”學術報告會,做了題為《科海拾貝——科學研究的源頭活水》的學術報告 [7] 
2017年5月17日—20日,辛世文訪問揚州大學期間,為師生作了主題為《科學研究的動力與創新源頭》和《書院制度與學生全人教育》的報告 [8] 
2018年5月31日,辛世文應邀在湖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樓國際學術報告廳進行學術交流,並帶來題為《高效種子生物反應器的基因工程》的學術講座 [9] 
2018年6月4日,辛世文應邀在山西大學會議中心第三會議室,作題為《Engineering plant seeds as an efficient bioreactor》的專題學術報告 [10] 

辛世文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4年
美國ARCO卓越研究獎

1996年
中國國務院友誼獎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
2003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 [1] 
2005年
香港傑出領袖(教育/研究)

2008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 [11] 
2009年
香港大學理學院卓越校友
香港大學理學院
2010年
香港中文大學第九屆榮譽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 [2] 

辛世文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9年01月
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
1990年01月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1年01月
台灣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顧問委員會委員
2017年05月
揚州大學教育部農業與農產品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 [8] 

辛世文個人生活

辛世文出生時家景十分貧寒,全家靠父親做些小本生意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很清苦,常常忍着飢餓上學。為養活一家人,父親離鄉背井到香港謀生。辛世文8歲時,與弟弟隨母親到香港投靠父親,當時生活仍非常貧困。因無錢按時繳交學費,很多時候只能站在課堂窗外旁聽,憑着堅毅的意志,辛世文在逆境中完成中小學學業 [12] 
辛世文一家分居三地,他的夫人梁淑莊在夏威夷大學研究生物神經,兒子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醫學博士 [6] 

辛世文人物評價

辛世文是全球生物基礎理論和應用科學領域的世界級傑出科學家,是世界著名的農業生物技術專家和全球首位複製植物基因的科學家,被譽為“植物基因複製之父”。他積極投入祖國的生物科研事業,給中國生物學界帶來了生氣 [13] (吉首大學評)
辛世文教授不僅在研究基因改造水稻和大豆方面成就卓越,更透過書院工作以生命影響生命 [14] (香港中文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