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轉基因作物

鎖定
轉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C),是利用基因工程將原有作物的基因加入其它生物遺傳物質,並將不良基因移除,從而造成品質更好的作物。通常轉基因作物,可增加作物的產量、改善品質、提高抗旱、抗寒及其它特性。 [1] 
轉基因作物的種類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其性狀主要是抗除草劑、抗蟲、抗病等幾類 [2] 
轉基因作物因有抗寒、抗旱、抗蟲等能力而為糧食缺少的國家所推崇。
中文名
轉基因作物
外文名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特    點
抗寒、抗旱、抗蟲等能力
作    用
可增加作物的產量、改善品質

轉基因作物發展歷史

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作物(9張)
從表面上看來,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從1983年以來,生物學家已經知道怎樣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這個基因可以來自任何一種生命體:比如細菌、病毒、昆蟲。這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人們可以給某種作物植入一種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特性,這是人類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場空前革命,將大大促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
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作物(2張)
世界上第一種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種含有抗生素藥類抗體的煙草。它在1983年培植出來;直到10年以後,第一種市場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國出現,那是一種可以延遲成熟的西紅柿。1996年,由這種西紅柿食品製造的西紅柿餅才得以允許在超市出售。
轉基因牛羊、轉基因魚蝦、轉基因糧食、轉基因蔬菜和轉基因水果在國內外均已培育成功並已投入食品市場。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彭於發研究員介紹,全球的轉基因作物在問世後的7年中整整增加了40倍,轉基因生物以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為多,其中植物是最普遍的。從1983年研究成功後,轉基因作物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直接增長至2003年的6770萬公頃,有5大洲18個國家的700萬户農户種植,其中轉基因大豆已佔全部大豆種植的55%,玉米佔11%,棉花佔21%,油菜佔16%,這些作物的國際貿易出口額也在增加。

轉基因作物各國情況

轉基因作物美國

歐盟對轉基因農作物持審慎態度 歐盟對轉基因農作物持審慎態度
美國是轉基因技術採用最多的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初將基因改制技術實際投入農業生產領域以來,美國農產品的年產量中55%的大豆、45%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轉化為通過基因改制方式生產。截止2008年,大約有20多種轉基因農作物的種子已經獲准在美國播種,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據估計,從1999年到2004年,美國基因工程農產品和食品的市場規模將從40億美元擴大到200億美元,到2019年將達到750億美元。有專家預計:21世紀初,很可能美國的每一種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其它還有阿根廷、加拿大也是轉基因農業生產發展迅速的國家。

轉基因作物歐洲

世界種植轉基因植物的主要國家 世界種植轉基因植物的主要國家
歐洲一些國家,如瑞士奧地利的消費團體反對進口銷售轉基因食品,他們認為轉基因食品影響人體健康。歐洲有關政府的態度是,轉基因食品不安全,需要讓科學證明其安全性。有的社會團體和組織呼籲在科學家確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前暫停種植轉基因作物。由於歐洲公眾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環境的擔憂不斷增長,歐盟從1998年4月起暫停批准在15個成員國經營新的轉基因農產品。但是,2004年4月18日歐盟開始允許在市場上出售轉基因食品,只是轉基因成分超過一定比例的產品必須貼上標籤,這被認為是歐盟在解除對轉基因產品的禁令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轉基因作物俄羅斯

2006年年末,世界聞名的反食用轉基因產品專家、俄羅斯生物學家伊麗娜・葉爾馬科娃走馬上任,當選為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副主席。
2005年,伊麗娜・葉爾馬科娃博士着手研究小白鼠在食用轉基因食品後的健康狀況,發現基因食品影響了小白鼠以及它們後代的健康。這一研究結果為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活體動物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每年,俄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都會發布很多關於轉基因產品潛在危險的報告和論文,但一些西方的跨國公司卻因還沒有確切的研究證據,而對這些報告和論文表示置疑。、

轉基因作物日本

日本對轉基因作物實行嚴格管理和慎重對待。根據“Angus Keid Group”發佈的調查,82%的日本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持否定態度。2006年8月,日本禁止進口美國轉基因大米。消費者對轉基因作物的否定態度已開始影響日本的食品加工業。例如,幾乎所有的釀酒商已開始停止使用轉基因產品釀造啤酒;相當一部分生產傳統食品如豆腐的日本公司開始使用非轉基因原料,並標記上“沒有使用轉基因大豆”。

轉基因作物印度

2010年2月,印度中止了世界第一批轉基因茄子的推廣,認為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才能在全國種植,以確保消費者的安全。此前,在相關政府委員會於2009年10月份批准轉基因抗蟲害茄子的商業化後,印度主要種植茄子的幾個邦抗議不斷。2010年2月6日,Uttarakhand邦第一個表態,稱他們將禁止種植轉基因作物。不久後,另外兩個城邦Himachal Pradesh和Karnataka也作出相同決定。最後,環境部長Jairam Ramesh在2月9日表示,禁止商業種植轉基因茄子,要求須先對其進行獨立的安全測試,評估其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長期影響,並獲得公眾和專業人士的認可後方可銷售。

轉基因作物中國

幾種轉基因植物
幾種轉基因植物(8張)
中國已經開展了棉花、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等方面的轉基因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在轉基因棉花研究方面成績突出。然而,真正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的品種卻並不很多。真正規模種植的只有抗病毒甜椒和延遲成熟西紅柿、抗病毒煙草、抗蟲棉等6個品種。有專家認為,我國同樣也存在着大量的轉基因食品,市場調查顯示,在我國市場上70%的含有大豆成分的食物中都有轉基因成分,像豆油磷脂、醬油、膨化食品等等,所以很多公眾其實是在不知不覺中和轉基因食品有了聯繫。另外我國一些進口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在我國流行的快餐食品店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食品中,轉基因的含量也都很高。中國政府對於轉基因研究也是大力支持,2008年通過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

轉基因作物優點

(1)生物育種明顯加快(2)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3)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4)轉基因作物產業化。

轉基因作物環境影響

據《經濟學人》雜誌報道,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發佈2012轉基因作物年度發展報告《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12》,指出2012年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幅首次超過發達國家,並認為發展轉基因作物可減少温室氣體排量。
很多綠色環保人士繼續堅決地反對發展轉基因作物,他們認為轉基因作物對環境有害。ISAAA在年度報告中分析了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影響。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節約了相當於47300公斤的殺蟲劑,高產的轉基因作物節省了相當於1.09億公頃的耕地,同時其效果相當於減少了約230億公斤的温室氣體排放量。通常,種植轉基因作物不需要大面積野外田間耕作。減少耕作能使土壤中保留更多的殘留物,從而在土壤中捕獲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氣體排放量。此外,較少的田間作業也必然降低燃料消耗和隨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轉基因作物安全性

眾説紛紜
2002年,非洲南部一些國家的政府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向聯合國諮詢,聯合國在8月27日發表聲明説:“根據來自各國的信息來源和現有的科學知識,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衞生組織和世界糧食計劃組織的觀點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轉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有風險。因此這些食物可以吃。
這些組織確認,至今還沒有發現有科學文獻表明食用這些食物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在有關轉基因食品的問答中,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當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了風險評估,不太可能對人體健康會有風險。而且,在它們被批准的國家的普通人羣中,還沒有發現食用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健康。”
輿論誤導
當前對轉基因作物、轉基因食品的指責和擔憂,其實是在某些極端組織的有意誤導之下,由於普通公眾對生物學知識的缺乏,而出現的社會恐慌。圍繞它的爭論,並無多少的科學含量,很難再稱得上是一場科學爭論。 在這些反對一切生物技術的反科學極端組織中,影響最大的是“綠色和平”組織。
“綠色和平”的創始人之一、前主席帕特里克·摩爾在與該組織決裂後,反思説:“環保主義者反對生物技術、特別是反對基因工程的運動,很顯然已使他們的智能和道德破產。由於對一項能給人類和環境帶來如此多的益處的技術採取絲毫不能容忍的政策,他們實現了斯瓦澤的預言(即環保運動將走向反科學、反技術、反人類)。”
不幸的是,普通公眾並不總能認識到這一點,許多人把這些極端組織視為社會正義的化身,信任它們的程度超過了信任國際權威機構。 更不幸的是普通公眾通常缺乏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所必需的科學素質。
許多人擔心吃了轉基因食品會把自己的基因轉掉,甚至攻擊轉基因食品會讓人“斷子絕孫”。他們顯然是害怕轉入轉基因作物中的那段外源基因在被食用後會跑進體內,把人體基因也給轉了。這種擔心是很荒唐的。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的化學成分都是一樣的,都是由核酸組成的。
不管轉的是什麼基因,是從什麼生物身上來的,它的化學成分也和別的基因沒有什麼兩樣,都是由核酸組成的。這個基因同樣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才能被人體細胞吸收。所以這個外源基因是不會被人體細胞直接吸收、利用的。 國際上有一位反對轉基因技術的重要人物對此很不以為然,曾在一本反對遺傳工程的著作中聲稱“食物中的基因能被人體利用”。
如果這種可能性存在的話,我們不應該僅僅擔心人體會吸收、利用了被用來做轉基因的那個基因,也應該擔心人體會吸收、利用了食物中成千上萬個其他的基因。因為所有基因的化學成分完全一樣,如果人體有可能吸收、利用某個外源基因,也就可能吸收、利用其他外源基因。那樣的話,我們吃任何食物,都有可能被轉了基因!既然我們在吃其他食品時從來就不擔心裏面的基因會跑到我們體內,為什麼偏偏要擔心轉基因食品呢? 有人要求保證轉基因作物百分之百安全、絕對沒有風險才能種植、供食用,這種要求是完全不合理的。
存在風險
經常被提及的比較可能發生的風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健康方面的風險。轉基因作物往往是過量地製造某種外源的蛋白質,如果該蛋白質是對人體有害的,當然不宜食用。
如果它是過敏原,也可能讓某些特定的人羣出現過敏。另一種是生態方面的風險。例如,人們擔心轉基因作物的基因會“污染”其同種非轉基因作物,特別是其野生的親緣物種。 但是風險並不等於實際的危險。轉基因作物的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為了避免健康方面的風險,對人體有害的蛋白質和已知的過敏原不會被用於製造轉基因作物。在轉基因食品上市之前,都按要求做過試驗檢測其安全性。一般是先做生化試驗檢測,看看轉基因作物與同類作物相比,在成分方面出現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是否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然後做動物試驗,看看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對動物的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這其實是檢測食品安全性的常規做法,不只是對轉基因食品才如此。如果不信任這一常規方法,那麼是不是也應該質疑其他食物的安全性?為了避免生態方面的風險,許多專家建議對轉基因作物的栽種範圍作出一定限制,例如不要在有野生的親緣物種的地區種植相應的轉基因作物。 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比,有其獨特性,比如,它可以打破物種的界限,將動物、微生物基因轉入植物中。
但是,不同物種的基因的化學性質都是一樣的,調控機理也相似,所以這種操作並不會產生什麼 “違背自然規律”的怪物。從總體上來説,轉基因技術仍是傳統的育種方法的延伸,只不過比傳統育種技術更為精確,更有目的性,更容易控制而已。轉基因作物所面臨的健康、生態問題,傳統作物同樣也有。例如,有的用雜交方法培育的土豆新品種,就含有高含量的毒素,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用傳統方法培育的新品種的基因同樣有可能“污染”其野生的親緣物種。
已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要比同類食品更安全
正如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報告指出的:“FDA沒有發現也不相信,正在開發中的、用於作為食品和飼料的新作物品種一般會帶來安全或管理問題。”歐盟委員會的報告也指出:轉基因作物並未顯示出給人體健康和環境帶來任何新的風險;由於採用了更精確的技術和受到更嚴格的管理,它們可能甚至比常規作物和食品更安全。
的確,轉基因技術在某些方面要比傳統的育種方法更安全可靠。傳統的育種技術無法控制某個基因在哪裏和如何表達,同時改變了許多基因(對此我們往往一無所知),難以檢測產物對環境的影響,並且可能培育出有害健康的性狀 (對此我們可能一時無法覺察)。而轉基因技術可以準確地控制基因的表達,只動了一個或少數幾個我們已知其功能的基因,容易檢測產物對環境的影響。
種植抗蟲害轉基因作物能不用或少用農藥,因而減少或消除農藥對食品的污染,而大家都知道,農藥殘餘過高一直是食品安全的大問題。抗病害轉基因作物能抵抗病菌的感染,從而減少了食物中病菌毒素的含量。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是當前破壞環境的主要因素。推廣抗蟲害轉基因作物,可以大大減少甚至避免化學農藥的使用,既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又減少了用於生產、運輸、噴灑農藥所耗費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廢料。
2005年4月29日,《科學》雜誌發表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 《轉基因抗蟲水稻對中國水稻生產和農民健康的影響》指出,轉基因抗蟲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產量高出6%,農藥施用量減少80%,節省了相當大的開支,同時還降低了農藥對農民健康的不良影響。中國每年有大約5萬農民因為使用農藥而中毒,其中大約有500人死亡。 當前已大規模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抗除草劑和抗蟲害品種,它們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主要是對農民、環境有益,對消費者的好處還不是那麼直接。新一代的轉基因作物能改變食物的營養成分,將會讓消費者更切身地體會到其好處。就像普通公眾當初由於從重組DNA藥物獲益而迅速消除了對重組DNA技術的恐慌一樣,也許新一代轉基因作物的出現,也能讓人們更普遍地接受轉基因食品。 [3] 

轉基因作物危害性

不同的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品種之間發生了雜交,造成了抗多種除草劑的雜種。
然後,轉基因油菜及其雜交品種植株出現在隨後種植的小麥和大麥作物地塊中,必須噴灑標準除草劑來控制。抗Bt的害蟲也已進化出來,這是昆蟲對轉基因植物中毒素在整個生長季節自始至終都存在的應激性反應。
最早商業化種植的幾大類轉基因作物已經威脅到生物多樣性,這是越來越無法迴避的事實。
配合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噴灑的廣譜除草劑,能夠不加選擇地消滅野生植物品種,它們對動物也有毒性。草銨膦導致哺乳動物的出生缺陷,還與非霍奇金淋巴瘤有關。含有Bt-毒素Bt毒蛋白)的轉基因作物會殺死益蟲如蜜蜂和草蜻蛉BT玉米的花粉被發現對大斑蝶以及鳳蝶的毒性達到致死水平。Bt毒素能從轉基因的Bt作物的根部滲出,迅速與土壤顆粒結合,受到保護而且不降解。由於毒素是以激活狀態和非選擇性方式存在,因此土壤中的靶標和非靶標物種都受到影響,然後毒素的作用可再進一步傳導到地面作物。
基因作物的生態危害
天然作物不怕蟲害,否則大自然將沒有這種作物。作物第一次雜交後,是類似基因轉植的作用,但是基因改變的比例非常低,由此,才開始會懼怕蟲害。作物無論通過幾次的雜交,基因改變的比例永遠都非常低,最高也不超過3%,這是大自然維繫生命的根本機能。由此,對於人體的傷害也非常微小。
用轉基因生物製造的產品也存在危險。
基因修飾過的牛生長激素,被注射到奶牛體內以提高牛奶產量,造成了奶牛不必要的疾病,提高了牛奶中IGF-1(促生長因子-1)的濃度,IGF-1已知與人類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關。
在轉基因植物中,經過基因轉換的DNA是不穩定的。
遺傳修飾過的基因經常保持不活躍狀態,還會發生部分或全部的轉基因DNA丟失,甚至保持到繁殖時期的轉基因DNA也會發生丟失。我們已經知道,在全球已商業化或進入大田試驗的任何轉基因植物株系中,關於遺傳物質本身或者在植物基因組的插入位置這兩個方面是否具有長的期穩定性,都沒有正式發表的證據能給以證明。

轉基因作物發展前景

與世界上出現任何新生事物一樣,轉基因作物的發展決不會一帆風順,但前途依然光明。
第一、與世界情況相反,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仍處在不斷增長之中。一種植轉基因玉米中色氨酸含量提高20%,而色氨酸是人體必需氨基酸;轉基因油菜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明顯增加,對心血管有利;轉基因牛奶,增加乳鐵蛋白、抗病因子含量,而脂肪含量則有所降低。
第二、世界轉基因作物業已説服幾乎所有的國家政府和世界組織支持這一正在激烈爭議之中生物技術。
第三、隨着生物技術不斷完善,數年後肯定會出現可以同時給農場主和消費者都帶來巨大好處的新型轉基因農作物品種。未來的轉基因作物(例如“金米”)還可幫助人類解決蛋白質、維生素和鐵缺乏問題。在真實的實惠面前,世界消費者可能會逐漸接受轉基因作物。
第四、世界各國相關法律強化對轉基因作物的管理,但並不是絕對禁止。世界各國共性在於:強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確保轉基因作物得到健康有序發展。 [3] 

轉基因作物熱議

轉基因作物社會調研

進入2011年4月以來,針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的調研在中國多省市密集展開。
2011年4月28日,由農業部、科技部、衞生部和環保部四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已經赴山東、山西及東北等地,深入開展轉基因安全調研。
環保部某官員稱,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專門就轉基因生物安全作出批示,要求相關部門組成調研組進行調研。根據批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就轉基因等問題召開了9次會議予以討論,其後責成農業部門作為主體,在部分省市區開展調研。
據悉,四部委正在形成最終的調研報告。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調研發現的最大問題是,個別地方存在非法轉基因作物種植,此次主要在東北發現了非法轉基因作物種植。

轉基因作物發現問題

知情人士表示,經過深入調研,發現管理不夠嚴格等問題。
在2011年4月28日的第四屆轉基因生物安全國際論壇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指出,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
轉基因作物安全性是個長期話題,如果貿然將轉基因作物大面積投放到大環境,尤其是一個國家的主糧生產環境中去,就會損害自然生態系統。長期下去;將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糧食安全。
現有研究表明,轉基因作物將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對非目標生物尤其是有益生物產生危害,降低生物多樣性和食物多樣性,另外還會導致“超級雜草”。
國家“十二五”規劃也特別提出,“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力度”。

轉基因作物提出建議

蔣高明指出,轉基因這種新興的生物技術,還存在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等諸多不確定性。
正是由於不確定性的長期不能釋疑等原因,相關部委對轉基因監測不滿,最終壓縮了轉基因動植物培育專項資金。
201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其中提到,2020年前實現200億元的轉基因研究專項資金。環保部某官員質疑,這麼一大筆錢,是否有必要對所有的作物進行轉基因研究。同時,該官員建議進行風險評估。
環保部官員稱,環保部已就轉基因生物安全提出了建議。其中,在轉基因農作物的安全證書和環境釋放等方面,建議實施“監測監管聯合制”。譬如,質檢等部門參與進來,最終需要經過風險評估。“若沒有風險或者風險很低,也不應該一棒子打死。”
環保部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王捷處長稱,在生命安全領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轉基因)很多問題還沒有搞清楚。

轉基因作物海南銷燬

2013年12月23日至27日,海南省農業廳組織有關單位對在三亞、陵水、樂東三個市縣從事南繁工作的單位,開展了一次南繁農業轉基因作物執法檢查工作。共抽查、檢測作物樣品107個,檢測結果顯示,有13家單位的15個樣品呈轉基因陽性,均為科研試驗田塊。其中玉米12個,棉花3個,主要分佈在三亞市南濱農場、師部農場和樂東九所鎮個別田塊。其中,7家單位的9個試驗作物已在屬地農業執法人員監督下依法銷燬,妥善處理,進行處罰。其餘6家單位的6個涉嫌樣品正在進一步檢驗檢測核實中,一經核實確認,該廳將堅決依法銷燬並進行處罰。
海南省農業廳表示,將一如既往地嚴格執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開展農業轉基因試驗、生產活動,任何單位或個人被發現有違法違規行為,絕不姑息,堅決依法從嚴處理,盡最大努力,確保海南南繁基地生物安全。

轉基因作物相關事件

下面記載的是有關轉基因的一些報道,説明了公眾對帶轉基因的不客觀。
所謂的動物異常事件
密碼子 密碼子
美國的專利記錄顯示,中國大量種植的玉米種子“先玉335”的父本PH4CV的類別編號指示為轉基因農作物,“如果是這樣的話,山西、吉林等地的各種動物異常反應就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有專家告訴記者,先玉335在2004年正式推廣,之前轉基因也在不同地區推廣。轉基因棉的棉籽餅也是本地區家畜的添加飼料,2006年開始普及。5~6年的時間,老鼠可以傳遞20代以上,豬可以傳3代,而這個時長僅為人的生命週期的十分之一,因此,老鼠表現突出,人卻不會出現嚴重的反應。”1、消失的大老鼠。在這個有300多户的村莊做過一番調查後,劉旻瞭解到的情況大同小異:大老鼠基本絕跡,只有一些小老鼠。劉旻還發現,即使是小老鼠,也是呆頭呆腦,看上去還不會分辨方向,“我曾看到狗輕易逮住過這些小老鼠”。2、豬的肚子裏都是水。母豬產子少了,不育、假育、流產的情況比較多。張健紅養了快十年豬,他説,以前他家養的20多頭母豬,一窩豬最多能生16只,從來沒有低過10只的。不久前他發現母豬生的小豬越來越少。蘇家村的養豬户陳紅軍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由於出現了死胎、流產的現象較多,讓他至少損失了1/3的小豬。演武村另一位養豬户稱,他曾把一頭母豬賣到屠宰場,屠宰場的人告訴他,這頭豬的卵巢裏都是水。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些出現異常的動物,也幾乎都吃過棉籽餅 和一種玉米——先玉335。記者在弓棚鎮新農村9村採訪時,發現了一家母豬沒有出現異常的養殖户。她從開始養母豬,一直保持十幾頭的規模,她稱家裏的母豬一般都有12頭的產子率。記者特地問到了豬的飼料問題,這位養殖户介紹,她喂的是自家種的玉米,主要是國產的“信譽1”,她沒有種過先玉335。而在晉中地區收購玉米的老張介紹,他到烏金山鎮神堂溝村收玉米時,打開囤積玉米的囤子,意外地發現了10只大老鼠。他已經好幾年沒有看到大老鼠出囤的景象了。而那户人家種植的是普通玉米。該村距離晉中20多公里,處於丘陵山區,先玉335在該村的種植面積只有5%左右。但經農業部門專家現場勘察,山西和吉林並沒有種植轉基因玉米,而且“先玉335”也不是轉基因品種。根據當地村民描述,當地老鼠數量較於往年確有所減少,可能是由於吉林省榆樹市和山西省晉中市多年禁用劇毒鼠藥,致使老鼠天敵增加;農户糧倉多使用水泥地板,使老鼠不易打洞造成;而且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太原作為北京備用機場,曾經做過集中滅鼠措施。 [4] 
巴西堅果事件
巴西堅果(Bertholletia excelsa)中有一種富含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的蛋白質2S albumin。為提高大豆的營養品質,1994年1月,美國先鋒(Pioneer)種子公司的科研人員嘗試了將巴西堅果中編碼蛋白質2S albumin的基因轉入大豆中(文章摘要發表於《細胞生物化學雜誌》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1994,Suppl 18A: 78)。但是,他們意識到一些人對巴西堅果有過敏反應,隨即對轉入編碼蛋白質2S albumin的基因的大豆進行了測試,發現對巴西堅果過敏的人同樣會對這種大豆過敏,蛋白質2S albumin可能正是巴西堅果中的主要過敏原(研究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6,334:688-692 )。於是先鋒種子公司取消了這項研究計劃。此事卻被説成是“轉基因大豆引起食物過敏”。“巴西堅果事件”也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因過敏而未被商業化的轉基因食品案例。其實,國際上已有關於產生過敏反應的食品及其有關基因的清單。在研究轉基因作物時,研究人員首先不能採用這些過敏性食品的基因;對轉基因作物製造的新蛋白質,需對其化學成分和結構與已知500多種過敏原作對比,如果具有相似性,也將會被放棄;另外,對外源基因形成的新蛋白要進行消化速度檢測,如果不能快速地被消化,也不能供食用。
普斯泰事件
普斯泰(Pusztai)”事件,被認為是引爆轉基因農作物安全性激辯的輿論轉折點。1998年秋天,蘇格蘭Rowett研究所的科學家阿帕得·普斯泰(Arpad Pusztai)通過電視台發表講話,稱他在實驗中用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的馬鈴薯餵食大鼠,隨後,大鼠“體重和器官重量嚴重減輕,免疫系統受到破壞”。此言一出,即引起國際轟動,在綠色和平等環保NGO的推動下,歐洲掀起反轉基因食物熱潮。普斯泰的實驗遭到了質疑。據稱,他是在尚未完成實驗,並且沒有發表數據的情況下,就貿然通過媒體向公眾傳播其結論的。他研究的轉基因土豆是由他自己構建的,在當時根本沒有上市的可能,不存在宣傳實驗的任何緊迫性。英國皇家學會對“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視,組織專家對該實驗展開同行評審。1999年5月,評審報告指出普斯泰的實驗包含6方面的失誤和缺陷:不能確定轉基因與非轉基因馬鈴薯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對食用轉基因馬鈴薯的大鼠,未補充蛋白質以防止飢餓;供實驗用的動物數量少,飼餵幾種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標準食物,欠缺統計學意義;實驗設計差,未作雙盲測定;統計方法不當;實驗結果無一致性。隨後Rowett研究所宣佈普斯泰提前退休,並不再對其言論負責。
轉基因玉米事件
法國分子內分泌學家Seralini及其同事在2009年第7期《國際生物科學學報》上發表文章,討論給老鼠餵食三種孟山都(Monsanto)公司轉基因玉米的實驗和分析結論。文中指出,老鼠在食用轉基因玉米三個月後,其肝臟、腎臟和心臟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早在2007年,Seralini及其同事就曾對孟山都公司轉基因玉米的原始實驗數據作過統計分析(文章發表於《環境污染與毒物學文獻》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2007,52: 596-602),得出過與2009年那篇論文類似的結論。來自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的6位毒理學及統計學專家組成同行評議組,對Seralini等人及孟山都公司的研究展開復審和評價,並在《食品與化學品毒理學》上發表評價結果。專家評議組認為,Seralini等人對孟山都公司原始實驗數據的重新分析,沒有產生有意義的新數據來表明轉基因玉米在三個月的老鼠餵食研究中導致了不良副作用。2007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獸醫學教授約爾根·澤特克(Juergen Zentek)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孟山都公司研發的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NK603和轉基因Bt抗蟲玉米MON810的雜交品種進行了動物實驗。在經過長達20周的觀察之後,澤特克發現轉基因玉米對老鼠的生殖能力存有潛在危險。兩位被國際同行認可的專家(Drs. John DeSesso和James Lamb)事後專門審查及評議了澤特克博士的研究,並獨立地發表申明,認定其中存在嚴重錯誤和缺陷,該研究並不能支持任何關於食用轉基因玉米MON810和NK603可能對生殖產生不良影響的結論。孟山都公司的一名科學家在審查時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資料顯示,澤特克教授研究中所涉及的兩個轉基因玉米品種被世界上20餘家監管部門認定為是安全的。澤特克具有缺陷的研究造成了對轉基因玉米安全性的判斷失誤,而其研究結果的迅速、廣泛傳播,則可能造成了公眾對轉基因作物的誤解。
帝王蝶事件
1999年5月,康奈爾大學昆蟲學教授洛希(Losey)在Nature雜誌發表文章,稱其用拌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餵帝王蝶幼蟲,發現這些幼蟲生長緩慢,並且死亡率高達44%。洛希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同樣對非目標昆蟲產生威脅。不久之後,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組織昆蟲專家對帝王蝶問題展開專題研究。結論認為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在田間對帝王蝶並無威脅,原因是:(1)玉米花粉大而重,因此擴散不遠。在田間,距玉米田5米遠的馬利筋雜草上,每平方釐米草葉上只發現有一粒玉米花粉。(2)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它們在玉米散粉之後才會大量產卵。(3)在所調查的美國中西部田間,轉抗蟲基因玉米地佔總玉米地面積的25%,但田間帝王蝶數量卻很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