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輿

鎖定
輿(拼音:y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2]  。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其字形像四隻手抬着一副坐轎,本義指抬、舉。 [3]  輿指車廂,引申指車,又指轎子,又引申表示運載。大地如車輿,承載眾生,由此轉喻疆域、大地。由輿字像四隻手抬轎的樣子,又引申表示為眾、眾人之義。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中文名
輿
拼    音
繁    體
輿
部    首
八、車
五    筆
WFLW(86);ELGW(98)
倉    頡
HXKC
鄭    碼
NBHO
字    級
一級(3125) [1] 
平水韻
上平聲·六魚 [6] 
總筆畫
2+12、4+10
四角號碼
7780₁
統一碼
基本區 U+8206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輿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兼形聲字。甲骨文有圖A的字形,羅振玉釋其為“輿”,曰:“象眾手造車之形。”商承祚曰:“輿字從舁從東。”“”字的形義是裝在麻袋裏的糧食作物種子。商代利用奴隸在中原地區土地上大規模耕作,所需種子較多,於是把裝在麻袋裏的種子抬出來,搬運到地裏下種。甲骨文輿字,上下四手錶示兩人,東為袋子,從(yú)、東會意,義為抬、舉。舁兼有表音作用。戰國文字將東字的上下斜畫變為橫畫,訛為車,如圖1、圖2。篆文(圖5、6)繼承其形。隸書作圖7、圖8。
在上古“輿”字當“舉”講。後來因“輿”字當中的部分變成了“車”,所以“輿”字又當“車廂”講。由“車廂”之義,又可引申為泛指“車”。車能載東西,地能載萬物,所以人們又將地比作輿,大地也就叫“地輿”,地圖自然就可以叫“輿圖”了。從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舉不是單手,而是眾手所舉,由這種舉的方式便引申出“眾人的”意思來,“輿論”一詞即由此引申、化用而來。 [3]  [7] 

輿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車上可以載人的部分。
cabin
《論語‧衞靈公》:“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宋·王安石《易泛論》:“輿,有承載之材,而亦非車之全者也。”

車。
carriage;chariot
《易‧剝卦》:“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陳書‧侯安都傳》:“安都乘轝麾軍,容止不變。”
輿馬;舍輿登舟
借指大地;疆域。

《易‧説卦傳》:“坤為地……為大輿”。
束晰《補亡詩》之五:“漫漫方輿,回回洪覆。”
輿地;輿圖
基本。

《左傳‧僖公十一年》:“禮,國之幹也;敬,禮之輿也。”

輁軸,載棺之具。

《荀子‧禮論》:“輿藏而馬反,告不用也。”

轎子。
sedan chair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簡傲》:“王(王子猷)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
宋·王安石《寄昌叔》詩:“自是不歸歸便得,乘籃轝水乘舟。”
肩輿;彩輿
製作車廂的工匠。

《周禮‧考工記序》:“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
《孟子‧滕文公下》:“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

古代職位低賤的吏卒。

《左傳‧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

特指駕車的人。

《漢書‧嚴助傳》:“廝輿之卒有一不備而歸者,雖得越王之首,臣猶竊為大漢羞之。”

盛放食物的器具。

唐·陳子昂《為建安王獻食表》:“謹輒獻食一百轝。”

古地名。漢置。故城在今江蘇省儀徵市北。

《漢書‧地理志上》:“臨淮郡:輿。”

通“”。旌旗。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官一》:“辨疑以旌輿,申令以金鼓。”
《呂氏春秋‧季秋》:“命僕及七騶鹹駕,載旍旐輿,受車以級,整設於屏外。”

形容詞
眾多;眾人的。
popular;public
《左傳‧昭公八年》:“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
《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
輿論;輿情;輿台
動詞
抬;扛。
carry
《戰國策‧秦策三》:“百人輿瓢而趨,不如一人持而走疾。”
《漢書‧嚴助傳》:“輿轎而隃領,拖舟而入水。”

運載。
transport;carry
唐·韓愈《送窮文》:“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粻。”
輿糧;輿櫬
名詞
通“”。名譽;榮譽。

《老子》:“故致數輿無輿。”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輿古籍釋義

輿説文解字

【卷十四】【車部】以諸切(yú)
車輿也。從車舁聲。 [10] 

輿説文解字注

車輿也。車輿謂車之輿也。《考工記》:“輿人為車。”注曰:“車輿也。”按,不言為輿,而言為車者,輿為人所居,可獨得車名也。軾、䡈、軫、軹、轛,皆輿事也。
從車,舁聲。以諸切,五部 [10] 

輿廣韻

以諸切,平魚以 ‖ 舁聲魚部(yú)
輿,車輿。又多也。又權輿,始也。《續漢書·輿服志》曰:“上古聖人觀轉蓬始以為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後為之輿。”又姓,周大夫伯輿之後。
羊洳切,去御以 ‖ 舁聲魚部(yù)
輿,車輿。又方輿,縣名。又音餘。 [11] 

輿康熙字典

【酉集下】【車部】 輿·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10
(yú)《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等韻》雲諸切。竝音餘。《説文》:車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為車。注:輿人專作輿,而言為車者,車以輿為主也。《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為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復為之輿。《韻會》:《詩詁》:曰:輈軸之上加板以載物,軫、軾、轛、較之所附植,輿,其總名也。
又乘輿。蔡邕《獨斷》:天子所御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輿。注:輿,車也。乘,載也。
又《韻會》: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又《正韻》:堪輿,天地之總名。《前漢·藝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注:堪,天道。輿,地道。
又載而行之之意。《左傳·僖十一年》:敬禮之輿也。注:謂其載禮以行也。
又《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輿也。
又負也。《戰國策》:百人輿瓢而趨。
又《廣韻》:多也。《集韻》:眾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聽輿人之誦。
又《韻會》:扶輿,佳氣貌。
又美稱。司馬相如《子虛賦》:扶輿綺靡。
又輿人,賤官。《左傳·昭四年》:輿人納之。
又丘輿,地名。《左傳·成四年》:鄭公子偃敗諸丘輿。注:鄭地。
又平輿。《後漢·郡國志》:平輿,屬汝南郡。注:古沈子國也。
又姓。《韻會》:周大夫伯輿之後。
(yù)又《廣韻》《韻會》《正韻》竝羊茹切。音豫。《增韻》:舁車也。兩手對舉之車。
《集韻》:或作轝。《史記·封禪書》作轝。 [12] 

輿字形書法

輿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輿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頂部“臼”低“車”高,底部撇、點齊平。第二筆豎向右下斜行,兩個短橫分寫橫中線上下。“車”,在豎中線部位;第二筆㇗(豎折)從豎中線上端起筆,豎段向左下斜行;第三筆橫在橫中線;末筆豎在豎中線。第九筆㇕(橫折)的豎段向左下斜行,第三筆短橫在橫中線下側。第十二橫筆長而平,在橫中線下方,第十三筆撇、第十四筆點分寫豎中線左右。 [4] 

輿書法欣賞

輿音韻彙集

輿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z
i̯o
王力系統
ʎ
ǐa
周法高系統
r
iaɣ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wo
擬音/王力系統
j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o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o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w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輿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輿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以諸切/音餘
0jo
去聲
九御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羊洳切
0jo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羊諸切
0iɔ
輿
上聲
九語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演女切
0iɔ
去聲
九御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羊奸(茹)切
0iɔ
禮部韻略


平聲





羊諸切

增韻


平聲





羊諸切



去聲





羊茹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移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次濁
雲居切
oy

去聲
四御


次濁
羊茹切
oy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四諸主著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0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47
  • 3.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817-818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27
  • 5.    輿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1]
  • 6.    平水韻 六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08]
  • 7.    田望生著.字裏乾坤 漢字文化隨筆[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4:100-101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588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1844-1815.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8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7;363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29.
  • 13.    輿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