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輝山烈士陵園

鎖定
輝山烈士陵園又稱輝山烈士公墓,位於渦陽縣曹市鎮輝山之巔。為悼念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渦北抗日殉國的300餘名烈士而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2A級旅遊景區。正在申報3A級旅遊景區。 [1] 
中文名
輝山烈士陵園
又    稱
輝山烈士公墓
景區級別
國家2A級
位    置
渦陽縣曹市鎮

輝山烈士陵園基本簡介

輝山烈士陵園於1945年建。正面是牌坊式大門。上有毛澤東題詞“死難烈士萬歲”,兩
輝山烈士陵園 輝山烈士陵園
側有朱德渦陽縣的題匾。陵園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紀念塔,上刻:“新四軍第四師十一旅渦北抗戰殉國烈士紀念塔”20個大字。塔座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士名錄。陵園內有彭雪楓傳略和碑文、輓聯多幅。園內植松柏、梧桐多棵。現已成為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墓於一九四五年秋季動工,歷時四個半月,12月份落成,整個工程由11旅32團宣教股長丁永年同志負責籌建。一九四六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輝山烈士公墓被敵軍嚴重破壞,斷碑傷額,丟棄滿地。次年,我軍收復渦北,當地鄉政府曾對公墓進行了初步整修。紀念塔改用水泥結構,新建方門以代牌坊輝山烈士陵園正以崢嶸新貌呈現輝山峯巔,供世人瞻仰。每逢清明時節,各地弔祭人羣絡繹不絕,花環錦簇。為國軀的烈士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輝山烈士陵園文化歷史

1944年8月,為收復豫皖蘇邊區,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彭雪楓率十一旅及九旅主力
挺進津浦路西。首戰小朱莊,全殲日偽合流的王傳授支隊的三個團;再克夏邑八里莊,消滅了集偽、頑、匪於一身的李光明部。不幸的是,在八里莊戰鬥中,彭雪楓壯烈殉國,四師十一旅等主力部隊官兵,有300多人英勇犧牲。為緬懷彭雪楓的光輝業績,紀念西進以來犧牲的革命烈士,路西地委書記吳芝圃、軍分區司令員張震、政委賴毅率十一旅在渦陽縣龍山集休整時,順應邊區人民和部隊官兵的願望,決定建造烈士陵園。
輝山烈士陵園的文化歷史 輝山烈士陵園的文化歷史
陵園的地址就選在曹市集東灰山上。灰山是一個方圓約2000平方米的山包,表土以下皆是青石,可以鍛燒石灰,“灰山”之名即緣此而得。1945年5月21日,四師十一旅三十團攻克日偽據點袁店集。戰鬥中我犧牲官兵24人,就埋葬在灰山
腳下。
經過5個月的緊張施工,一座巍峨壯觀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屹立在灰山之巔。為彰揚英雄的業績,激勵後人們奮進,1945年12月6日,雪渦縣人民政府公告,將原“灰山”更名為“輝山”,一切與之相關的名稱均從此更易。

輝山烈士陵園建築規劃

輝山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塔

烈士紀念塔 烈士紀念塔
輝山烈士陵園主體由烈士紀念塔彭雪楓紀念碑及東西兩個碑亭組成。紀念塔座北朝南,正向大門,高約15米。塔基為石砌五角形,其中安葬着從山腳下遷移來的24名烈士的屍骨。塔身呈四方立柱形,分五層。分層處小瓦走檐,四角挑起,正面鑲嵌着整塊約10米高的青石條,上面鐫刻着21個金色大字“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渦北抗戰殉國烈士紀念塔”。紀念塔前的一塊四方體碑刻有西進以來新四軍四師陣亡的310名官兵的英名

輝山烈士陵園彭雪楓紀念碑

輝山烈士陵園 輝山烈士陵園
彭雪楓紀念碑是一座八柱頂立、八角飛翹的主碑亭。碑亭正面上方是題有“精忠報國”的紅色金字匾額,兩邊立柱上是宿蒙縣民眾的輓聯“忠於人民忠於階級赤膽忠心長耿青天碧海;退卻在後衝鋒在前戰鬥英雄名赫萬古千秋”。八面護欄面板上繪有《岳飛傳》中的故事畫面。碑亭中正面掛着彭雪楓師長的畫像,前後立有兩座碑,分別刻有彭雪楓師長的傳略,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彭德懷陳毅共題的輓聯:“雪楓同志千古二十年艱苦事業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貞是共產黨人好榜樣;千萬裏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中共中央華中局的輓詞以及淮北地區第二行政專員公署的碑文,四師十一旅旅長張震、賴毅、姚運良代表全體指戰員題寫的碑文。東碑亭
彭雪楓紀念碑兩側是東碑亭和西碑亭,對稱分佈。東碑亭正面上方是四師十一旅敬獻的匾額,上書“壯烈千秋”四個大字,左右兩側立柱題有雪渦縣政府的輓聯:“英雄事蹟永垂不朽,民族浩氣萬世長存”。碑亭中立着三塊碑記,分別為十一旅三十團和雪渦縣政府、雪渦縣青町區、青町區輝山鄉敬立。

輝山烈士陵園西碑亭

西碑亭正面上方是十一旅三十三團敬獻的匾額,上書“民族之光”四個大字。左右兩側立柱上題有“為民族解放握緊槍桿雖殉國而名垂千古,為大眾福利艱苦奮鬥縱流血亦澤被江山”的輓詞。碑亭護衞的三塊碑記,分別為十一旅三十二團和宿蒙縣政府、宿蒙縣、白沙區、雪渦縣、曹市區所立。

輝山烈士陵園陵園大門

陵園大門按牌坊樣式建造,高約7.5米。中門上方的匾額有兩塊,上下分別為朱德的題詞:“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渦北抗戰殉國烈士紀念:浩氣長存”和毛澤東的題詞:“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渦北抗戰殉國烈士紀念:死難烈士萬歲!”中門兩邊的對聯是中共中央的輓詞:“為人民而生為人民而死你們的事業永與人民永垂不朽;為勝利而來為勝利而去我們的任務是向勝利勇往直前。”東邊門上方的匾額為中共雪渦縣委敬獻的“黨軍光榮”,西邊門上方的匾額為渦北民眾敬獻的“永矢勿忘”。邊門兩側的對聯是中共雪渦縣委的輓詞:“因革命忠貞成革命英烈;惟人民軍隊是人民救星”。 大門兩側各立碑記一塊,分別刻有雪渦縣縣長李晨撰寫的《輝山烈士公墓落成跋》和雪渦縣政府關於改“灰山”為“輝山”的《佈告》。

輝山烈士陵園落成奠禮

1945年12月3日,十一旅官兵、地方政府和民眾7000餘人集會於輝山烈士陵園前
,隆重召開追悼大會和陵園落成奠禮。十一旅政委賴毅主持大會並宣讀了祭文,旅、團首長和地方政府、民眾代表作了發言。接着,部隊團級以上領導繞公墓一週,向烈士誌哀。
1946年元旦,全部工程宣告竣工。
落成奠禮 落成奠禮

輝山烈士陵園破壞修復

1946年底,國民黨軍隊向豫皖蘇邊區大舉進攻,輝山烈士陵園遭到嚴重破壞,牌坊、碑亭被推倒,石碑、匾額被敵人砸爛,還強迫地方民眾在紀念塔塔基上鑿眼,企圖用炸藥炸倒紀念塔。為了保護烈士紀念塔,百姓們採取軟抗硬磨、拖延時日的辦法,直到1947年元月,我軍遠道奔襲,打下渦陽城,地方黨組織重返渦北,恢復建立人民政權,敵人的目的始終沒有得逞。
1948年秋,我青疃區區長丁名先帶領地方民眾對輝山烈士陵園進行清掃整理,把推倒、砸斷的碑記用扒釘扒好重新樹起,將破碎的碑記、匾額妥善收藏起來,補栽、扶植了毀壞的樹木,傷痕累累的輝山烈士陵園又屹立在人們面前。
陵園因遭敵人破壞,又經風雨侵蝕,牌坊式大門、四個護碑亭已完全損毀,紀念塔也已殘破傾斜。1964年,阜陽行署撥款15000元將輝山烈士陵園整修一新。清除了碑亭殘垣,代以栽植松柏。
1979年,上級民政部門撥款2萬元對陵園進行又一次維修。
1998年秋,為紀念新四軍遊擊支隊(四師的前身)東進60週年、劉少奇誕辰100週年,阜陽市委、渦陽縣委組織專人對輝山烈士陵園進行再次維修,並設立“輝山烈士陵園紀念館”。館內展出了新四軍遊擊支隊與渦北人民團結抗戰的歷史圖片,陳列着當年被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派砸毀的碑記、匾額。
2004年7月,為紀念彭雪楓將軍殉國60週年,渦陽縣民政局、曹市鎮鎮政府籌資10萬元,對輝山革命烈士陵園再次維修,並按原貌修建碑亭一座,更新、增添了忠烈祠內展覽的內容。
200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由新四軍老戰士、離退休老幹部、教師、學生、幹部、職工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以及曾在曹市鎮工作過的人士、曹市鎮在外工作生活的老鄉共同捐資,對陵園進行擴建。4月份修建了石板雲梯,雲梯共11階,象徵“十一旅”。8月份修建了輝山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牌坊。紀念牌坊坐落在紀念塔前60米處,象徵紀念抗戰勝利60週年,紀念牌坊總體設計為三門四柱,四柱象徵“新四軍”,四柱前分列四獅象徵“四師”,總跨11米象徵“十一旅”,中門寬4.5米,與烈士陵園1945年建造落成相吻合,高9.9米,意示抗日烈士精神高尚、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輝山烈士陵園 輝山烈士陵園
輝山烈士陵園建造於抗戰時期,那時,戰局動盪,經費短缺,建材匱乏,技術落後,地方民眾懷着對黨的一片深情,對抗日烈士的無比崇敬,甘冒生命危險,傾其家中所有,與新四軍四師官兵同心協力共同建造起如此宏偉的烈士陵園,在當時不能不是一個奇蹟。似這樣在戰爭環境中建造的烈士陵園在亳州市是僅有的,在全省、全國也不很多。

輝山烈士陵園旅遊路線

亳州--渦陽--蒙城
推薦項目:亳州湯王陵、木蘭祠華佗庵、曹操宗族墓羣、曹操地下運兵道、花戲樓
;渦陽天靜宮(老子廟)、東天靜宮、西施墓、嵇康墓、捻軍起義紀念館、張樂行故居、義門古鎮、新四軍四師舊址、輝山烈士陵園;
蒙城莊子紀念館、萬佛塔、蔚遲寺遺址;
旅遊路線 旅遊路線
歷史人物:老子、莊子、張良、曹操、華佗、花木蘭、曹植、曹丕、曹衝、曹仁、嵇康、曹騰、夏侯惇、夏侯淵、李紳、張樂行、張宗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