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軸 (拼音:zhóu、zhòu)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3]  。根據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最古形體為篆文,但也見於《詩經》等先秦著作。“軸”本義指在車輪中貫穿着的圓柱形長棍,引申轉指機械裝置上的一種零件,可使裝在它上面的零件旋轉,又引申指能夠繞物或旋轉的圓柱體,再引申指中心。平分物體的線須從中間穿過,因此“軸”也指將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
中文名
拼    音
zhóu、zhòu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LMG [1] 
倉    頡
KQLW [1] 
鄭    碼
HEKI [1] 
筆    順
橫、撇折、豎、提、豎、橫折、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462) [3] 
平水韻
入聲·一屋(zhóu、zhòu) [2] 
筆順編號
152125121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四角號碼
4556₀ [1] 
總筆畫數
4+5(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8F74 [1] 
注音字母
ㄓㄡˊ、ㄓㄡˋ
造字法
形聲字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1]
形聲字。“軸”字在小篆中寫作圖1,左部為“”,作形旁,表示與車有關;“由”作聲旁,表音。 [11]  上古的車大多是兩輪,從兩車輪中心穿過的橫木叫“軸”,用於聯結。車輪圍繞着車軸轉動,推而廣之,不僅車輪,只要是其他轉動的機件所圍繞轉動或隨其轉動的圓柱形零件都稱作軸。如機牀、鐘錶、儀器中都有許多軸,而支承着軸的機件就叫“軸承”。
軸是其他機件圍繞轉動的中心,所以軸有中心、樞紐的意思。舊時官居要職,主持政事叫“當軸”。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及戰爭中的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同盟叫“軸心國”。
“軸”還可以用來指書畫的卷(juàn)軸或其他圓柱形的用來往上繞東西的器物。傳統的書畫是用帛或紙寫的一長條,底部插以小木棍以便捲起來保存。這個木棍與車軸的“持輪”作用異曲同工,因此也稱為“軸”。軸因此引申為量詞,指稱有軸的物體或軸狀物,如一軸書、一軸線、一軸山水畫。
軸可以轉,又指某些可以旋轉的東西,如繞線的線軸,樂器上緊弦的軸把等。 [1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zhóu
名詞
貫穿車輪中間用以持輪的柱形長杆,也泛指圓柱形的機械零件。輪子和其他轉動的機件繞着它或隨着它旋轉
axis;axle
《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有三度,軸有三理。”
《管子‧輕重丁》:“上斲輪軸,下采杼慄,田獵而為食。”
軸承;車軸;曲軸;輪軸
車子
南朝梁·江淹《別賦》:“至若龍馬銀鞍,朱軒繡軸。”
舵,船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執轡非其人,則馬奔馳。執軸非其人,則船覆傷。”
北周·庾信《詠畫屏風》之二三:“金鞍聚磧岸,玉軸泛中流。”
織具
漢·揚雄《法言‧先知》:“田畝荒、杼軸空之謂斁。”
唐·王建《田家行》:“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家足。”
比喻中心、關鍵
center
《漢書‧公孫劉田王等傳贊》:“當軸處中,括囊不言。”
唐·韓愈《詠雪贈張籍》:“日輪埋欲側,坤軸壓將頹。”
章炳麟《訄書‧平等難》:“然則以投缿定賞罰,以三載考績易總統,是特當軸處中者之所以避怨讟,顧賢桀安取乎?”
軸心
絃樂器上用以轉動調節弦的部件
shaft
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靈衣虛襲,組帳空煙,巾見餘軸,匣有遺弦。”
唐·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圓柱形的用來往上繞或卷東西的器物
spool;rod;
roller;scroll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所造箴銘,積成卷軸。”
宋·王讜《唐語林‧企羨》:“﹝文宗﹞會幸三殿東亭,見橫廊架巨軸,上指謂畫工程修己曰:‘此《開元東封圖》也。’”
線軸;卷軸
裝成卷軸形的書、畫。
scroll
唐·李肇《唐國史補》捲上:“所著書有未畢者,多芳與續之成軸也。”
數學名詞。指把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
axis
對稱軸;中軸線
《詩經·衞風·考槃》:“考槃在陸,碩人之軸。” 孔穎達疏:“《釋詁》雲:‘逐,病。’逐與軸,蓋古今字異。”
古地名
《詩經‧鄭風·清人》:“清人在軸,駟介陶陶。” 毛傳:“軸,河上地也。”
通“舳”。舟船
《潛夫論·贊學》:“水師泛軸,解維則溺,自託舟楫,坐濟江河。”汪繼培注:“軸,當作舳,謂舳艫也。”
量詞
用於繞在軸上的線或線狀物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天明早起,趕下一軸面。”
用於裝裱帶軸的字畫
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水滸傳》第九一回:“當下燕青取出一軸手卷,展放桌上。”
動詞
卷;裹
唐·韋瓘《周秦行紀》:“太后遣軸簾。”
前蜀·韋莊《謁金門·春雨足》詞:“樓外翠簾高軸,倚遍闌干幾曲。”
同“逐”。奔馳,馳逐
唐·沈亞之《夢遊仙賦》:“馳詠想之悠悠兮,軸吾情於萬里。”
zhòu
名詞
用於若干劇目組成的一台戲曲演出中,排在最後的劇目
大軸;壓軸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4]  《漢語大字典》 [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四】【車部】直六切(zhú,今讀zhóu)
持輪也。從車由聲。
【註釋】徐鍇注:“當從胄省。” [6] 

説文解字注

“所㠯持輪者也”注:“所以、者”三字今補。軸所以持輪。引伸為凡機樞之偁。若織機之持經者亦謂之軸是也。《小雅》:“杼軸其空”,今本作“柚”,乃俗誤耳。若《方言》“土作謂之抒,木作謂之軸”,亦是引申之義。抒作杼,軸作柚,皆非也。《方言》抒、軸與《大東》無涉。
“從車,由聲”注:直六切,三部。 [7] 

康熙字典

【酉集下】【車部】 軸
(zhú,今讀zhóu)《廣韻》《正韻》直六切。《集韻》《韻會》仲六切,並音逐。《説文》:持輪。《釋名》:軸,抽也。入轂中可抽出也。
又織具。《詩·小雅》:杼軸其空。注:杼,持緯者。軸,受經者。
又卷軸。韓愈詩: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
又乾軸、地軸,皆取旋運輪轉之意。袁宏《三國名臣贊》:並回乾軸。木華《海賦》:地軸挺拔而爭廻。
又當軸,秉國政也。《前漢·田千秋傳》:當軸處中。
又病不能行也。《詩·衞風》:碩人之軸。箋:病也。注:盤桓不行之意。
又地名。《詩·鄭風》清人在軸。注:軸,河上衞地。
《集韻》一作𨌇。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軸筆順演示 軸筆順演示
【規範】“車”的第三筆橫改提,筆順改為先豎後提。
【寫法】“車”“由”寬窄相當,頂部“車”高,底部“由”高。“車”,居左半格,㇜(撇折)的豎段向左下斜行,橫段在橫中線下側。“由”,方框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 [10]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王力系統
d
ǐuk
董同龢系統
jok
周法高系統
d
iəwk
李方桂系統
d
rjəkw


jok


jo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juk
齊梁陳北周隋

ju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ȡʰ
i̯uk
王力系統

ȡ
ǐuk
董同龢系統

ȡʰ
juk
周法高系統

ɖ
iuk
李方桂系統

juk
陳新雄系統
ȡʰ
ǐo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8]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全濁
直六切
ȡʰjuk
集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全濁
仲六切
ȡiuk
禮部韻略

入聲





仲六切

增韻

入聲





直六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平聲
魚模



全清

tʂiu

入聲作平聲
尤侯



全清

tʂiə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平聲
魚模





長如切


入聲作平聲
尤侯





直由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全濁
直六切
dʒ‘yu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ʂou
35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tʂo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ʂu
42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tʂou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sou
24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pfu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sou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su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ʂu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s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tsəu
11
陽入

tsuəʔ
54
平聲
舊讀
吳語
蘇州
dʑio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dʑiəu
212
陽入

湘語
長沙
tsʰəu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tɕʰiʊ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tsʰ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tsʰuk
5
陽入

粵語
廣州
tʃʊ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tʃʊk
54
上陽入

閩語
廈門
tiɔk
5
陽入
文讀
tɪk
5
陽入
白讀
閩語
潮州
tek
4
陽入

閩語
福州
tyʔ
4
陽入
文讀
tsʰœyʔ
32
陰入
白讀
閩語
建甌
ty
44
陽去
文讀
ty
42
陽入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8]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09]
  • 2.    平水韻 一屋 軸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9-22]
  • 3.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9-22]
  •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94-1695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754
  • 6.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67
  • 7.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91
  • 8.    軸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9-22]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224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59
  • 11.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49
  • 12.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223-224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