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用浮橋

鎖定
軍用浮橋是浮橋的一種,浮橋的構造和架設,一般是用幾十或幾百只船艇(或木筏、竹筏、皮筏),代替橋墩,橫排於河中,以船身作橋墩,上鋪梁板作橋面。橋與河岸之間用挑板(古稱栰板)、棧橋等連接,以適應河水的漲落。舟船或者系固於由棕、麻、竹、鐵製成的纜索上,或者用鐵錨、銅錨、石錨固定於江底及兩岸,或者索錨兼用。浮橋要適應江河水位起落,隨時可以調節,正如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寫惠州東新橋詩中所寫:“機牙任信縮,漲落隨高低。”
中文名
軍用浮橋
橋    墩
船身
橋與河岸之間
用挑板
構造和架設
幾十或幾百只船艇
通常由河中部分、連岸部分、固定系統三部分組成。河中部分是浮橋跨越水障礙的主體。連岸部分是浮橋河中部分兩端的支撐,並使其平緩向河岸過渡,有固定棧橋、浮游棧橋和梁式過渡橋跨三種形式。固定系統用於平衡浮橋所承受的各種水平力,保持浮橋穩定,有橫向固定和縱向固定之分。橫向固定通常採用投錨固定,在不適宜採用投錨固定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張綱固定、動力固定等。縱向固定比較簡單,通常採用岸邊繫留固定的方式。①按所用器材,分為制式浮橋和就便浮橋。制式浮橋使用制式的舟橋裝備或多用浮箱架設;就便浮橋使用民舟、木排、竹排、油桶等作浮游橋腳,用木質或金屬構件等作上部結構。②按承載能力和載荷類型,分為重型浮橋、輕型浮橋、徒步浮橋和特種浮橋。重型浮橋載重量一般為50~60噸,可供中型以上坦克和其他相應的履帶式、輪式荷載通行;輕型浮橋載重量一般在25噸以下,可供輕型坦克和其他相應的履帶式、輪式荷載通行;徒步浮橋主要供武裝人員和馱載的騾馬通行;特種浮橋通常指保障火車通行的鐵路浮橋。③按總體結構形式,分為帶式浮橋和橋腳分置式浮橋。帶式浮橋由緊密排列的密閉舟體互相連接而成,舟體既提供浮力又作為承重結構;橋腳分置式浮橋由橋腳舟和上部結構組成,橋腳舟之間有一定的間距。此外,還有一種新型體系的高架浮橋,是用專門設計的橋腳舟和上部結構架設,橋樑跨徑和橋下淨空較大,可通行中小型船舶。常用架設方法有門橋架設法、旋轉架設法和單舟架設法。門橋架設法是將結合好的橋節門橋逐個引入橋軸線,依次向河中延伸,最後閉塞浮橋。旋轉架設法是先將整座浮橋沿岸架設好,然後將其旋轉進入橋軸線,也可將整座浮橋分為兩段,分別沿兩岸架設好,然後旋轉進入橋軸線,在河中閉塞浮橋。單舟架設法是將準備好的單個橋腳舟或半門橋逐次引入橋軸線,連接成浮橋。中國最早關於浮橋的記載是《詩經・大雅・大明》所記周文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史記・秦本紀》所載的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初作河橋”,是見諸記載的中國第一座軍用浮橋。建橋地點在今山西永濟市境內史稱蒲津關的黃河上。自那時起,至北宋時期,歷經1000多年,該處多次架設浮橋,唐代以前統稱為“河橋”,唐代始稱“蒲津橋”。為增加該浮橋的穩定性,唐開元十二年(724)用鐵鏈繫留浮橋,兩岸用36根鐵柱、8只各重數萬斤的“鐵牛”和4座“鐵山”進行固定。在古代戰爭中,浮橋除用於保障己方軍隊渡河外,有時還用於阻止敵方軍隊在水上機動或作為水上堡壘使用。東漢建武九年(33),蜀將任滿、田戎在今宜昌附近的長江上,“據險為浮橋,橫江以絕水路”,企圖阻止東漢軍入蜀。這是長江上有記載的第一座軍用浮橋。西晉泰始十年(274),大將杜預在孟津附近的黃河上建造了河陽浮橋,歷經戰事,屢毀屢建,前後延續達850多年。宋開寶七年(974),宋軍伐南唐時,在安徽採石磯附近的長江上所架的浮橋,使用了專門製造的黃黑龍舟,已與現代制式浮橋相似。13世紀,蒙古軍滅宋、金的戰爭中,曾多次在黃河、長江上架設軍用浮橋。中國近代著名的軍用浮橋,是1852年12月至1853年1月太平軍水營在武漢三鎮的長江和漢水上架設的4座浮橋。其中2座浮橋的橋址分別與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和漢水鐵橋相吻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用軍用浮橋克服了許多江河之阻,如於都河、湘江、赤水河、黃河、涇河、渭河、淮河、大淩河、青弋江等。遼瀋戰役中,工兵在遼河上架設了3座浮橋,其中通江口浮橋渡過了30多萬人的大軍。在古代的西亞和歐洲的戰爭中,軍隊也架設過許多浮橋。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481年波斯國王薛西斯為進攻希臘而在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建造的兩座浮橋。公元前327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征印度時,曾用攜帶的渡河器材架設浮橋。1843年奧地利軍隊裝備了便於運輸的舟橋器材,提高了浮橋的架設速度。20世紀30~40年代,舟橋器材有了重大發展,出現一批性能先進、陸上用汽車載運的舟橋器材,如蘇聯的N2P舟橋、美國的M4T6舟橋、德國的橡皮舟舟橋等。50年代,法國、蘇聯分別研製成功自行舟橋和帶式舟橋,使架設浮橋速度大大提高。80年代以來,以自行舟橋和帶式舟橋為主體的舟橋器材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新一代性能更為先進的舟橋器材系列,進一步提高了浮橋架設速度,減少了作業人員,如俄羅斯的PP-91、日本的92式和美國的IRB改進型帶式舟橋,德國的M3自行舟橋和法國的EFA“前線”渡河器材(自行舟橋)。為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軍用浮橋將不斷提高架設速度、抗損性能、偽裝性能和指揮自動化水平。為彌補制式浮橋器材數量的不足,運用就便浮橋,有計劃地儲備浮橋預製構件,製造兼顧戰時需求的民用船舶等措施將進一步受到重視。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