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家話

鎖定
軍聲以贛語音為基本音(軍家話的後人以贛東為主,特別是撫州金溪縣),融合了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多種方言,因此只要會普通話或其它三種方言之一,聽懂這種方言是十分容易的。過去有人戲稱“會講軍聲話,走遍通天下”。一般,懂得軍聲的人也都能聽懂其它三種方言。這種混合了多種方言的特點,使得軍聲的保護也十分因難。它比較容易跟隨附近城市所普遍使用的方言的音而發生變化。 [1] 
中文名
軍家話
基本音
贛語音
特    點
融合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
相    關
深圳市大鵬半島使用的大鵬話

目錄

軍家話語言特點

軍聲以贛語音為基本音(軍家話的後人以贛東為主,特別是撫州金溪縣),融合了粵語閩南語、客家話等多種方言,因此只要會普通話或其它三種方言之一,聽懂這種方言是十分容易的。過去有人戲稱“會講軍聲話,走遍通天下”。一般,懂得軍聲的人也都能聽懂其它三種方言。這種混合了多種方言的特點,使得軍聲的保護也十分因難。它比較容易跟隨附近城市所普遍使用的方言的音而發生變化。如廣東惠州市平海鎮,每一代人説的軍聲都不太相似,年青大部分外出學習工作,接觸到更多的是普通話粵語,因此他們的軍聲會包含更多的普通話粵語

軍家話爭議

關於軍家話的形成學界有爭議  據《武平縣誌》(民國版),從洪武至嘉靖約二百年間,先後調駐武所的軍籍即有撫州臨川的王、程二姓,金溪縣的丘、艾、李、周、許、舒、鄔、董、劉、洪、車等十一姓,有來自吉州永豐縣的危氏,九江德化的張氏,來自安徽的有徐氏、鄭氏、賈氏,來自浙江的有何氏、黃氏,還有來自山東充州的陳氏,有來自潼川州射洪縣的向氏,來自通州的祝氏,來自廣東潮州的彭氏,也有來自臨縣上杭的翁氏。總之,以上姓氏均在洪武至嘉靖年間來到武平,總共二十五姓。此外尚有一些軍籍如連,夏等姓源流或年代不太清楚。
有研究軍家話的學者認為,撫州人在軍家人中佔有較大的比例,較有可能形成強大的陣容。因為,軍士們都是攜帶家眷,以每一姓氏的軍士每户五人來算,撫州人當有六七十人,其中金溪縣人當有五十五人。因此,撫州人特別是金溪縣人最有可能將祖籍地的方言保留下來。為了將祖籍地的方言代代相傳,他們規定,凡是娶來的客家等非軍籍媳婦,一律要在家中説“軍家話”。這種辦法確實很成功地保留了祖籍地的方言。由於軍家人的強大的凝聚力和排外性,使得他們祖籍地的方言能夠流傳下來。當然,今天的軍家話和當年的金溪話或撫州話肯定有了許多差別。這位研究者認為,今天的“軍家話”的發展大概可以分為祖籍地的方言、贛方言和客家話重疊的部分,以及客家話三個層次。
此外,在軍家話中也可能“收容”了其他成分,例如“亮子(窗户)”,在其他方言中比較少見。
由於軍家話遠離贛方言,不再直接受到它的影響,所以,歷經了四百多年頑強地保留下來,應該是很純淨的當年的祖籍地的方言。
也有研究者認為,清順治初年,因武平所抗拒清兵,先後被屠城三次,幾乎成了一座空城。清政府移駐武平所的600名鄉勇解甲歸田。這些落籍安家的軍士,來自江西、浙江、安徽、山東、四川、福建各地,語言複雜,交往中往往發生語言障礙。為了長期相處,發展生產,安排生活,也為了不受當地人欺侮,他們感到需要一種能充分交流思想的共同語言。於是,以較容易被大家掌握的部分贛方言為基礎,吸收各地較熟悉的方言,摻入一部分當地的客家話,形成一種“大雜燴”的方言。再經過長期孕育,不斷取捨、充實,最後約定俗成,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軍籍,故稱之為軍家話。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軍家話實是北京、南京、四川、安徽鳳陽、江西撫州、金溪九江、臨川、浙江、新城等地的十多種方言和武所客家話的雜糅並長期孕育而來的獨特語言。
有人説,“軍家話屬當時南京音序為標準正音的“官話”,即江淮官話。據説曾有人為它“尋根”,並説在南京郊區某村莊找到了“祖地”,也有認為它是當時的“中原話”。不過這位研究者認為,當年五千軍士,是從江蘇、安徽、河南十多個省調來,兵源來自五湖四海,而不是某一地方部隊。他們在長期共處中,語言混雜,從而形成了一種除他們自己之外連本地人也很難聽懂的南腔北調新方言。

軍家話相關

有人認為深圳市大鵬半島香港東平洲的原住民使用的大鵬話屬此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