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軍事革命

鎖定
軍事革命,其定義:先進的技術和武器系統,與創新的軍事學説和部隊編成及時、正確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軍隊的作戰效能得以極大(成數量級的)的提高。
軍事革命,並非一般性的軍事改革,不僅表現在軍事技術變革上,其本質特徵和主要標誌是在軍事領域內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即在武器裝備、軍隊結構、作戰理論、軍事訓練等方面都產生重大變革。
只有當軍隊的體制編制與新技術的發展相一致,才有可能為軍事革命的到來創造根本條件。如果沒有把軍隊結構與潛在的新技術效用結合,縱然有再好再多的技術,也不可能促使軍事革命的發生 [1] 
中文名
軍事革命
外文名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定    義
軍事領域的重大變革
領    域
社會軍事
引證解釋
在人類軍事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軍事革命,任何一次軍事革命都有其特定的內部原因和外部條件,其中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軍事實踐需求是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F.恩格斯總結軍事歷史發展經驗時指出:“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產又是以整個生產為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情況’,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質手段為基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46頁)軍事實踐是不斷髮展的,舊的軍事技術和軍事理論往往落後于軍事實踐發展的需求,而新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只有運用於軍事實踐,才能產生出新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方式方法,軍事實踐需求是催化軍事革命的內在動力和必要條件。當軍事發展由漸變轉變為突變、由局部轉變為全局、由部分轉變為整體時,軍事革命必將隨之產生。在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軍事革命,但由於各國軍事理論家對“軍事革命”概念理解不同,對於軍事革命歷史階段的劃分也不盡相同。綜合起來看,截至目前已發生過四次軍事革命。
第一次軍事革命是發生於古代的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金屬化軍事革命。人類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原始社會末期的木石器,既作生產工具又作戰爭工具。約在公元前4000~前3000年間,人類開始鍊銅,青銅器打開了人類文明的大門。隨後以青銅作原料的刀、矛、劍等兵器應運而生,拉開了第一次軍事革命的序幕。由於金屬冶煉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先是青銅兵器取代了木石制兵器,繼而由鐵製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軍隊裝備了大量鐵製攻防兵器和裝具,戰車、戰船上的重要部件多由金屬加固。隨着金屬兵器的大量使用,出現了車兵、騎兵、弓箭兵、水兵等常備軍的新軍種和兵種。尤其是騎兵的出現,使戰場上的機動與衝擊作戰發生了重大變化,戰爭規模、戰鬥隊形、攻防手段和作戰樣式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改變。以《孫子》為代表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多兵法典籍和西方國家的《遠征記》《高盧戰記》等軍事著述,反映了這個時期軍事領域的深刻變化和軍事革命的理論成果。
第二次軍事革命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特別是產業革命時期的火藥化軍事革命。以蒸汽機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和社會政治大變革把軍事革命推向高潮。這場革命發生的技術背景,是近代槍炮的發展逐漸使火力成為戰場的主宰力量,從而宣告了14世紀以來歐洲戰場上冷兵器、熱兵器共用時代的結束。這次軍事革命的主要標誌,是火藥兵器逐漸成為主戰兵器,出現了火槍兵、炮兵、工程兵等新兵種,採用了軍、師、旅、團、營、連的正規編制,出現了龐大正規的陸軍和海軍。拿破崙戰爭、美國內戰等成為以使用火器為主的戰爭,線式與散兵作戰先後成為主要作戰方式。出現了《戰爭論》《戰爭藝術概論》等反映近代戰爭形態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著作。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這一時期形成了以馬克思恩格斯軍事理論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軍事思想,使被壓迫人民在軍事上獲得了自己的理論武器。
第三次軍事革命是發生於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的機械化軍事革命。以1870年普法戰爭為分水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巔峯。其技術背景是自動武器和機械化裝備主宰戰場,軍隊和戰爭步入火力和機器相結合的時代,出現了坦克、飛機、潛艇等新兵器和裝甲兵、航空兵、通信兵等新兵種,軍隊由陸、海、空部隊構成,形成了機械化戰爭形態,主要標誌是火力、動力機械與電子技術等相結合,出現了海權論、空中戰爭論和機械化戰爭論等新的軍事理論。
第四次軍事革命是始於20世紀後半期的信息化軍事革命。這場新軍事革命的技術背景是以信息技術為龍頭的新技術羣的出現及軍事應用,主要內容是軍事技術革命、武器裝備革命、體制編制革命、軍事理論革命及軍隊形態、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改變等各個方面。這場新軍事革命雖處於初始階段,但卻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影響着整個軍事領域。未來發展將是機械化軍隊轉變為信息化軍隊,機械化戰爭逐步演變為信息化戰爭,信息化武器系統主宰戰場,一體化聯合作戰成為主要作戰樣式,形成反映信息化軍事形態的軍事理論體系,最後將以信息化軍事形態取代機械化軍事形態。歷次軍事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具有一些帶規律性的共同點,即:人類文明的發展是軍事革命的社會基礎;敵對雙方之間的對抗是軍事革命的內在動力;提高軍事效能是軍事革命追求的目標;軍事變革是軍事革命的必要過程;軍事形態的質變是軍事革命完成的標誌。
軍事革命是由一系列軍事要素的根本變革或根本質變構成的。其主要內容包括:①軍事技術的變革。軍事技術的重大進步,必將導致武器裝備的更新和發展,引起軍隊體制編制、作戰方式和軍事理論的深刻變革,改變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是軍事革命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直接物質基礎。②武器裝備的變革。武器裝備是軍事技術的物化形態,軍事技術是武器裝備的直接物質基礎,武器裝備的更新直接取決於軍事技術的發展,軍事技術的重大進步必然引起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③體制編制的變革。軍隊的體制編制從根本上説取決於武器裝備,新的武器裝備的發明,必然引起軍隊組織形式發生相應的變化或改變,體制編制的變革是武器裝備更新發展的必然結果。④作戰方式的變革。作戰方式的變革是軍事革命的關鍵性環節和重要體現。技術決定戰術,作戰方式的變革依賴於軍事技術的發展,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⑤軍事理論的變革。創新的軍事理論是軍事革命的靈魂和核心。軍事技術的變革從根本上推動着軍事理論的發展,軍事理論的創新歸根到底取決於軍事技術的發展,又反映着軍事技術及其他要素變革的要求,並對其他要素的變革具有先導作用。
軍事革命具有如下主要特點:①週期性。軍事革命是整個軍事領域發展變化的階段性的產物,是整個軍事領域的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發生的社會現象,繼而在高一級的階段上推動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軍事領域裏各種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軍事領域中起主導作用的事物帶動其他事物發生全局性的質變時,就會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的根本性質變,從而使軍事革命呈現出週期性。歷史上每一次軍事革命,從其初始形態到完成形態,都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並與社會變革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進程相一致。近代以來,軍事革命的過程與上次軍事革命之間的時間跨度減小,表現出週期漸趨縮短的特徵。②整體性。軍事革命與軍事改革相區別,是軍事領域的變化發展在量變及部分質變基礎上所發生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質變;而軍事改革則是對原有軍事事物的補充和完善,是量的積累和漸變過程。軍事革命與軍事變革也不盡相同,後者是軍事領域或軍事事物量的變化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所發生的部分質變。軍事領域中某些事物的質變,或軍事領域某些局部的質變,在尚未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的根本質變時還不是軍事革命。只有在軍事領域內作戰方式的變革與其他方面的變革有機結合在一起,從整體上改變原有的戰爭形態,從而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的整體性的根本質變時,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軍事革命。③相關性。軍事革命的發生和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往往經過醖釀階段、初始階段、展開階段和完成階段。各個階段是一個前後銜接的統一的過程。同時,軍事革命又是一個各部分有機結合的統一的整體。軍事革命首先依賴於軍事領域內關鍵環節的變革,特別是軍事技術的變革,由此帶動軍事領域其他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變革,最終引起整個軍事領域的一系列根本性的變革。④不平衡性。由於各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政治、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差別,軍事革命既不會在不同國家或地區同時發生,也不會同步發展,社會條件較好的會較早發生、發展較快。但條件不好的如能抓住機遇,科學籌劃,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利用和創造有利條件,也會有所作為。
20世紀末興起的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世界新軍事革命,在軍事技術、武器裝備、體制編制、戰爭形態、作戰方式、軍事理論等方面,已經和必將繼續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正在發展成為一場完全意義上的軍事革命。利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究適應信息化戰爭的理論和方式方法,建設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信息化軍隊,將成為這場新軍事革命的發展趨勢。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